2017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语文I.考试性质与对象语文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必考科目,语文高考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 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因此,高考语文试题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II.考核目标与要求语文高考要求全面测试考生的语文能力。
语文能力可分为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并表现为六个层级。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 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D.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 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F.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A、 B、 C、 D、 E、 F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査。
语文高考坚持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注重对考生语文素养全面测试的同时,着重考査考生掌握和应用语文基础知识的能力和阅读、写作方面的能力。
Ⅲ.考试内容与要求语文考试内容是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和浙江省教育厅颁布的《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并考虑中学语文教学实际而确定的。
一、语文文字运用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能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
1.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的识记2.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识记与正确书写3.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4.词语(包括熟语)的识记、理解和正确使用5.病句的辨析和修改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资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6.语句的拓展,语段的压缩7.句式的选用、仿用和变换8.常见修辞方法的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9.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二、现代文阅读能阅读分析、鉴赏评价中外实用类、论述类文本和中外文学作品。
(一)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1.文中重要概念含义、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2.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3.语言特色的分析,文章结构的把握,中心意思的概括4.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分析5.文本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评价6.对文本所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评价7.对文本某种特色的深度思考和判断8.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发掘9.对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的探讨10.对文本中某些问题的探究并提出自已的见解(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作品结构的分析,作品主题的概括2.作品体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分析3.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体会, 精彩语言表达艺术的品味4.作品形象的欣赏,作品内涵的赏析,作品魅力的领悟5.对作品所表现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评价6.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发掘7.对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探讨8.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三、古代诗文阅读能阅读理解、分析鉴赏浅易的古代诗文, 正确解读传统文化经典,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1.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2.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理解常见文言虚词(18个)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理解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5.文中信息的筛选6.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
中心意思的概括7.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8.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9.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10.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11.常见古清文名篇名句的默写(背诵推荐篇目见附录1)四、写作能写实用类、论述类和文学类文章。
写作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和发展两个阶段(一)基础等级1.符合题意2.符合文体要求3.感情真挚,思想健康4.内容充实,中心明确5.语言通顺,结构完整6.标点正确, 不写错别字(二)发展等级1.深刻通过现象深入本质, 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 观点具有启发性。
2.丰富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3.有文采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IV.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一、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限时150分钟。
二、试题类型选择题、填空题、古文断句题、古文翻译题、简答题、论述题、写作题等。
三、试卷结构1.语言文字运用6题左右,约20分。
2.现代文阅读阅读材料2则(组) , 7题左右,约30分。
3.古代诗文阅读阅读材料3则(组) , 10题左右,约40分。
4.写作1题, 60分。
附录1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一)古文1.论语( 《渐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语文》中规定的篇章) 《论语》2.寡人之于国也《孟子》3.功学(节选) 《荀子》4.逍遥游(节选)(从“北冥有鱼”到“而后乃今将图南”) 《庄子》5.报任安书(节选)(从“古者富贵而名摩灭”到“难为俗入言也”) 司马迁6.陈情表李密7.膝王阁序并诗(从“时维九月”到“岂效穷途之哭”) 王勃8.师说韩愈9.阿房官赋杜牧10.六国论(从“齐入未要略亲”到“是又在六国下矣”) 苏洵11.赤壁赋苏轼12.五人墓碑记(从“嗟乎”到“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张溥(二)古诗词曲1.氓《诗经》2.渔父《楚辞》3.蜀道难李白4.登高杜甫5.琵琶行白居易6.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李煜7.雨霖铃(寒蝉凄切) 柳永8.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9.声声慢(寻寻觅觅) 李清照10.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11.长亭送别(【端正好】【滚努球】【一煞】【收尾】) 王实甫附录2《<论语>选读》背诵篇目( 《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语文》中规定的篇章)一为政以德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1)2.子曰: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3)3.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13.6)4.孔子曰: “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益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版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 (16.1末)二克己复礼1. (12.1)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2.孔子谓季氏: “八俏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3.1)3.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候出。
自诸候出, 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16.2)4.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 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l明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3.3)三待贾而沽(此章节不作考试要求)四知其不可而为之1. (18.5)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 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2.子路曰: ''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 (18.7 末)五仁者爱人1.子曰: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1.6)2. (5.26)颜洲、季路侍。
子曰: “益各言尔志?”子路曰: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洲曰: “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 “愿闻子之志。
”子曰: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六君子之风1.子曰: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5.9)2.子曰: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16)3.子曰: “贤哉,回也! 一箪食, 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6.11)4.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16)5.叶公同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 “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6.子曰: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 (6.23)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8.7)七求诸己(此章节不作考试要求)八周而不比1.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14)2.孔子曰: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16.4)3.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15.23)4.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12.24)九出辞气远鄙倍(此章节不作考试要求)十学以致其道(此章节不作考试要求)十一诲人不倦1.子曰: “不愤不启,不排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 (11.22)子路问: “闻斯行诸?”子曰: “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同: “闻斯行诸?”子曰: “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 “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 '有父兄在' ;求也问'闻斯行诸' ,子曰, 斯行之' 。
赤也惑,敢问。
”子曰: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十二高山仰止1. (17.4)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