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要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

人要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

人要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
“人要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出自《人,诗意地栖居》,是德国19世纪浪漫派诗人荷尔德林的一首诗。

由海德格尔在其著作《诗语言思》中加以哲学阐释,广为人知。

海德格尔在《诗语言思》中明确表示:“正是诗意首先使人进入大地,使人属于大地,并因此使人进入居住。

”他所说的“诗意”是与基督教相关联的,被成全的大地是基
督教的大地而非其它的大地。

海德格尔“诗意地栖居”是合乎神性尺度地居住,诗意必得要有神性度量才是真正的
诗意,否则,人的栖居将成为独一的无根基的栖居。

海德格尔分析时正如此意:
“如果生活是全然的劳累,
那么人仰望而问:
我仍然愿意存在吗?是的。

人将幸福地
用神性度量自身。

神是不可知的吗?
神还是像天空一样显明?
我宁愿信奉后者。

它本是人的尺度。

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
居住在此大地上。

星夜的夜色
如果我这样说
不会比人更加纯洁。

人,他被称为神性的形象。

大地上有一尺度吗?
这里没有。


海德格尔还说:“基督的牺牲意味着诸神白昼终止的开始,黑夜降临了。

甚至连三位一体的赫拉克勒斯、狄奥尼修斯和基督也离开了世界。

世界之夜达到夜半,黑夜弥漫了。


海德格尔认为,世界进去贫乏的时代,世界之暗的拯救唯有诗,因为,诗人最深切地意识到了时代的贫困。

诸神缺席了,人们没有发现诸神的远逝,但诗人却发现了并寻觅着他们的踪迹。

如果说,在旧约中,先知还能亲身倾听到上帝的话语;在新约中,人还能与耶稣同住,那么,在贫乏的年代,诗人通过诗仍能寻觅到神的踪迹。

“诗意地栖居”乃是用神性度量,是在诗意中承受神性的莅临,是诗意与神性的合一。

但诗性中的终极实在并非是诗性本有的,而是神性的屈尊下降,诗本身无法拯救“黑夜”中的人类,它所凭借的是神性。

神性的屈尊并非作为诗性的外在之物,而是驻足在其中。

总之,从文学的角度讲,海德格尔的谈论落足于诗性和神性关系的阐释,进一步是基督教文化传统与西方文学的内在关联。

结论是:“诗意地栖居”表达的是诗性之思与基督教的关系。

“诗意地栖居”乃是用神性度量,是在诗意中承受神性的莅临,是诗意与神性的合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