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不同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

不同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

不同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之比较我国有56 个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它独特的文化与民族底蕴, 可谓是千奇百态。

舞蹈更是如此, 他们有各自的风格特征, 如不同的动律特征、不同的装扮、不同的肢体感觉……等等。

舞蹈在我们的生活中, 表达着人类的各种情感, 民间舞蹈就是反映人们的生活、劳动以及心里因素的源泉。

每个民族的舞蹈都有他们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使人想去深入了解并且掌握他们每个民族的舞蹈信息。

历史上每一个民族都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创造了一整套反映民族生活、思想情感并具备一定审美特征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独特的风格特征。

舞蹈艺术是每个民族开创时间最早, 历史延续时间最长, 流传范围最广, 最能直接表现情感的一门艺术, 也是每个民族历史发展中最具有代表性, 最具有民族特色, 最能反映民族性格和审美情趣的一门艺术。

任何一个民族的人们, 当听到或看到他们最熟悉的音乐、舞步时,都会情不自禁产生兴奋情绪, 并传达给身体各部位、各关节, 随着舞律的变化, 身体便自然舞动起来。

这就是这个群体审美意识的一种本能的具体表现。

由于每个民族所处地理环境、政治历史、宗教信仰、民俗民风的不同, 又形成了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风格, 如不同地区舞蹈, 动作的力度、软度、开度、幅度和舞律的差异, 有的民族舞蹈动作的重点在人的下肢, 而上身动作较小; 有的民族舞蹈, 上身动作较为丰富, 而下身动作较少;有的地区舞蹈以大动为美, 有的地区则以含蓄舞动为美……正是诸多舞蹈风格中蕴藏着民族的审美情趣和风格特征。

一、民族舞蹈风格特征的比较(藏族舞蹈和傣族舞蹈)每个民族舞蹈都是一道特别的风景线, 所谓“地域有别, 文化各异” ,其实也可以理解为“地域有别, 舞韵各异”。

他们所处的地域、环境的不同,正因为文化间的差异而导致各有各的感觉、韵律和风格。

民间舞都是以现实生活为因素: 劳动、节日、喜庆、悲哀等等。

学习民间舞的一般会从藏舞开始学起, 因为它易掌握。

记得我刚接触舞蹈是在中专, 我学的第一个民族舞种就是藏族舞蹈。

(一)藏族舞蹈藏族民间舞蹈是农牧文化与宗教文化融合而成的舞蹈艺术形式:藏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 主要居住在我国的青藏高原。

是一个有着特殊生活环境和宗教信仰的民族。

藏族人民创造了悠久的历史文化, 同时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歌舞艺术。

藏族人民热情奔放,歌舞自然成了他们茶余饭后最最重要的环节。

用唱歌来述说心事、用舞蹈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他们的舞蹈种类极其繁多, 都是兼有自娱性和表演性的歌舞。

因为地域的辽阔, 藏族舞蹈在民间呈现的形式和种类各异,在表演风格上, “堆谐”的朴实自如, 踢、踏、悠、摆、跳、潇洒灵活;“谐” 的优美、舒畅, 屈伸连绵不断; “果谐”洒脱奔放、有起有伏、脚下灵活多变; “卓”豪迈粗野、踏、跳、翻甩, 柔颤多变、沉稳有力。

但无论怎样变异,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 舞蹈时表演者习惯上身松弛略带前倾, 膝盖部位分别有放松连续不断的小而快的颤动、或者是有弹性的颤动、还有连绵柔韧的屈伸。

但无论是颤动还是屈伸, 在训练上都要求膝关节保持一种松弛的运动状态与上肢动作。

藏族舞蹈非常强调舞蹈时膝、脚、腰、胸、手、肩、头、眼的统一配合及统一运用。

在舞蹈体态中松胯、弓腰、屈背膝是基本的体态特征。

而“颤、开、左、舞袖”是舞蹈的动律特点。

受宗教礼俗影响, 舞蹈的引进方向和组合多由左向右旋。

(二)傣族舞蹈讲完了松而不懈的藏族舞蹈后, 再来看看舞蹈最最重要的自身环节, 其实就是所谓的线条,然而对身材最最挑剔的便是傣族舞蹈了。

不论是从动作的幅度摆动, 还是从傣族人民的服饰上, 都不难看出对傣族舞蹈演员的身段要求是多么严谨。

傣族也同样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

他们的舞蹈文化也算是历史悠久。

早在汉代时期就有记载。

傣族人民信仰小乘佛教, 以孔雀和蛇为自己民族的图腾。

且非常喜欢水, 他们认为水是圣洁的。

爱清洁的傣族人民常常在水中洗澡、嬉戏。

还有许多雨水相关的节日活动,如:泼水节、赛龙舟等。

整个的民族心态也如水一样地平和、温静。

傣族舞蹈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具有优美、含蓄、灵巧、质朴的舞蹈基本风格特征。

上身向旁倾斜,下肢保持半蹲,腰胯手臂曲线,整个身体,手臂以及下肢均形成特有的“三道弯”体态造型,非常美丽, 是一种特有的风味。

线条柔美、妩媚动人、动律安详、舒缓是两者的融合, 形成傣族特有的舞蹈造型。

傣族民间舞蹈有20 多种。

最具有代表性的是: 孔雀舞、象脚鼓舞和嘎光舞, 它们包含了所有傣族舞蹈的韵律特征和表演形式。

此外, 还有鱼舞、马鹿舞、花环舞、豆角舞等等。

傣族舞蹈的学习主要是掌握其动律特征。

表现优雅, 柔美, 悠然秀丽的风格。

一些带跳的步伐, 就会强调在优美的舞姿下做到轻盈、敏捷、灵巧、突出动态美。

只要通过孔雀舞字造型来训练就可以掌握傣族的表演形式了。

由于他们是炎热的亚热带气候, 所以穿着十分有塑身感, 基本是贴身的线条的短款上衣和能凸显下身修长的长裙。

(三)藏族舞蹈和傣族舞蹈的比较藏族舞蹈和傣族舞蹈, 两者上有不同的文化根源。

由于地域不同的原因而导致两者之间的舞蹈差异。

1. 从体态上来说: 藏族舞蹈上身松弛略带前倾, 膝盖部位放松又连续不断、小而快的颤动。

松胯、弓腰、屈背、屈膝是基本的体态特征充分表现在高原生活的艰辛与坚强;傣族舞蹈上身向旁倾斜, 下肢保持半蹲,腰胯手臂曲线, 整个身体,手臂以及下肢均形成特有的“三道弯”体态造型, 非常的美丽, 是一种特有的风味。

然而相同之处是两者的动作体态总体来说都是“一顺边”。

一个热情豪放; 一个活泼灵巧。

2. 从风格特征上来说: 藏族民间舞蹈是农牧文化与宗教文化融合而成的舞蹈艺术形式,它的风格特点体现在舞蹈形象的动作刻画上, 表现在伴唱曲调的旋律特征和藏民的歌词上,又因农区、牧区、林区的不同, 而增加了地域的文化色彩。

由于高原气候他的独特体态和独特的服饰(水袖), 舞动起来长袖飞舞犹如彩虹划空。

藏族民间舞蹈虽然长期受到宗教意识的影响, 但它们真实反映了藏族人民的劳动生产、风俗习惯的社会生活和悠久的历史。

傣族舞蹈具有优美、含蓄、灵巧、质朴的舞蹈基本风格特征。

它的柔美以及线条感, 令人为之倾倒、为之沉迷。

优美的“三道弯”“一顺边”造型, 柔软如水的臀部动作,舞姿可说是线条柔美、妩媚动人、动律安详、舒缓是两者的融合, 形成傣族特有的舞蹈造型, 充分地表现优雅、柔美、悠然、秀丽的风格。

孔雀的优美形象形成了傣族舞基本动作特征, 手的每个关节都十分灵活、柔美。

只能说两个民族的生活习俗有着很巨大的差异, 而导致他们的风格特征完全不相同。

一个是生活在高原的藏族人民, 由于地域环境的影响而导致的动律和体态以“颤”为主, 粗矿而又豪迈另一个则是生活在风和日丽、炎热的亚热带气候, 人与人之间友好并且善良。

身在水乡的傣族人民, 似水一样的柔美、秀丽, 活泼而又灵巧。

3. 从两个民族不同的性情来说藏族人民的性情是纯厚致善、端正诚实, 他们的舞蹈也是婉转豪放、热情稳重; 而傣族人民性情温和、勤劳、勇敢、善良, 人与人之间相处和睦,他们能歌善舞, 舞蹈欢乐活泼、步伐灵巧。

4. 从服饰上来说:藏族高原气候服饰厚重, 长长的水袖是藏族人民的吉祥物“舞袖”这一动律特征, 是藏族的民族服饰特点展现。

由于青藏高原的地理和气候问题,在此生活的人们服饰厚重, 身穿大袍长靴, 为了方便于人们劳动长将双袖扎在腰间。

可称为色彩丰富,非常有特色, 有别的民族没有的“哈达”。

傣族风和日丽、炎热的亚热带气候,穿着十分有塑身感, 基本是贴身的线条的短款上衣和能凸显下身修长的长裙。

由于傣族姑娘穿着筒裙所限, 腿部就缺少了大幅度的动作。

二、民间舞蹈风格特征的比较(东北秧歌和安徽花鼓灯)说完了两种不同风格的民族舞蹈后再来说一下我们汉族的民间舞蹈:汉族文化最先发祥于黄河中游的黄土地, 通常是以农为本的民族在先民们对万物变迁,如: 一切关于天气的自然现象, 没有科学认识时, 便以其为丰富的想象, 创造了“龙”的形象。

寄予它来呼风唤雨、驱灾除病的神功。

因此人们每年都要祈求丰收、用歌舞来答谢神灵的庇佑。

龙舞与秧歌就是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因此,汉族民间舞蹈中, 多是选用秧歌为动作元素来创作。

汉族民间舞蹈善于用“缘物寄情”的艺术手法, 所缘之物有传说中的神兽、神物;带有宗教色彩的法器;也有现实生活中人们热爱的土地江河等等。

形式上是喜欢用道具: 雨伞、手绢、折扇、中国节、绸子之类的物品等。

都是民族精神、民族情趣和民族信仰的一种自然流露。

我们汉族的民间舞蹈有很多种类型, 如东北秧歌、云南花灯、安徽花鼓灯、胶州秧歌……等等。

虽同样都是汉族的舞蹈却又有不同的风格特点以及性情。

不同的秧歌有不同的要求、动律和特点, 其实一一逐个掌握起来并不难,只要分清楚什么秧歌是什么风格以及它的由来和种类便可一一掌握。

在受专业的舞蹈教育时最容易接受和喜爱的可谓是我们汉族的舞蹈, 记得刚学习舞蹈接触的第一个汉族舞蹈就是东北秧歌它可爱、滑稽、幽默的风格深深的吸引了我。

(一)东北秧歌东北秧歌是东北三省地区最为人民喜爱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 有悠久的历史,是北方劳动人民长期创造积累的艺术财富, 它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 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 祈福时所唱的颂歌有关, 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 从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到今天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歌舞。

今天的东北秧歌形式诙谐, 风格独特,场面热闹并深得人心, 是汉族民间舞蹈代表形式之一。

就因为它的热烈、火爆、逗趣、诙谐从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表演形式。

在民间,每逢佳节或者是红白喜事, 秧歌队就会有各种表演十分热闹。

东北秧歌至今已经有300多年历史了,是以辽南地区盛行的高跷秧歌为基础, 广泛吸收东北地区的秧歌、二人转以及其他民间歌舞小戏作为舞蹈素材。

但不论怎样, 都保持它原有的风格动律。

要说东北秧歌的风格特征不外乎“以情带动、以动传情”了它还通过走相、稳相、鼓相以及各种手巾花的表演来体现它的艺术风格与特点他们的有机结合形成上身略前倾、膝部稍弯曲、脚型略勾、脚腕控制膝部哏住劲的风格特征。

下面来一一介绍:1. 走相: 起着动作的贯穿与连接作用, 一般用于鼓相的准备或乐句结束, 具有启承转合的作用。

2. 稳相: 其特点是静而不止,在静中发展着变化,这是一种由强烈的外在动作瞬间转化为内心节奏的训练, 通过稳相的训练能培养学生的反映能力和善于掌握动作分寸, 体现放与收、动与静、强与弱的鲜明对比的能力。

3. 鼓相: 一般用于情绪到达高潮或者是一段舞蹈结束时的亮相动作。

鼓相又是将风格、节奏、表演融为一体的综合训练。

4. 手巾花:耍法灵活,变化丰富多彩。

包括:里挽花、单臂花、双臂花、蝴蝶花、交臂花、蚌壳花、上捅花、搭肩花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