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中国各民族舞蹈介绍资料

最新中国各民族舞蹈介绍资料

中国各民族舞蹈介绍
一.蒙古族
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

蒙古族舞蹈的特点是节奏明快,热
情奔放,语汇新颖,风格独特。

动作多以抖肩、翻腕来表现蒙
古族姑娘欢快优美,热情开朗的性格。

男子的舞姿造型挺拔豪
迈,步伐轻捷洒脱,表现出蒙古族男性剽悍英武,刚劲有力之
美。

蒙古族舞蹈久负盛名,传统的马刀舞、鄂尔多斯、筷子、
安代、布利亚特婚祀、驯马手、小青马、盅碗舞等,节奏欢快、
舞步轻捷,都表现出了蒙古族劳动人民纯朴、热情、精壮的健康气质。

保留节目有"筷子舞"、"马刀舞"、"驯马舞"、"盅碗舞"、"挤奶员舞"、"鹰舞"、"牧民的喜悦"、"祝福""鼓舞"等。

二.朝鲜族
流传在中国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与黑龙江、辽宁等
省的朝鲜族聚住区。

朝鲜族是从事水田种植的古老民族,
其民间舞蹈具有农耕劳动的特征,它是在三韩及朝鲜半
岛的传统农业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后又在中国东北地区
的特定环境中,育成具有风韵典雅、含蓄等特色的舞蹈。

朝鲜族舞蹈动作多为即兴性的。

其特点是幅度大,表演
者的内在情绪与动作和谐一致,长于表现潇洒、欢快的
情绪。

其伴奏音乐旋律优美,节奏多变。

朝鲜族舞蹈
的主要形式有农乐舞、假面舞、剑舞、长鼓舞、扁鼓舞、扇舞、拍打舞等。

三.维吾尔族
新疆地区自古就是中、西交通要道,也是古西域乐
舞盛行的地方。

中原文化及印度、伊朗文化为主,
对新疆文化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而西域乐舞对
中原及其他地区乐舞,也有深远的影响。

汉、唐著
名的于阗乐、疏勒乐、龟兹乐、高昌乐、伊州乐等
都出自新疆境内。

至今上述地区依然保持着乐舞风
习,流传各具特色的舞蹈形式。

这些舞蹈大多与新
疆著名古典音乐套曲木卡姆相结合,许多小型表演
性节目,多在群众欢聚娱乐的“麦西来甫”中进行。

木卡姆的演奏与麦西来甫的活动,都是新疆的传统风习,木卡姆使民间音乐规范化,促进了民间舞蹈的发展;麦西来甫则给人们提供了学习本族、本地区风俗、仪礼,学习民间舞蹈和进行即兴创作的机会。

现在维吾尔族的舞蹈,又在原基础上得到了表演形式维吾尔族舞蹈,可分为自娱性舞蹈、风俗性舞蹈、表演性舞蹈3类。

自娱性和风俗性舞蹈中也带有表演和宗教因素。

现流传于新疆各地的民间舞蹈主要形式有:赛乃姆、多朗舞、萨玛舞、夏地亚纳、纳孜尔库姆、盘子舞、手鼓舞以及其他表演性舞蹈。

发展和创新。

四.藏族
藏族民间自娱性舞蹈可分为“谐”和“卓”两大
类。

“谐”主要是流传在藏族民间的集体歌舞形
式,其中又分为四种:《果谐》、《果卓》(即
《锅庄》)、《堆谐》和《谐》。

后来增加了简
单的上肢动作、原地旋转和队形变换,成为一种
男女交替、载歌载舞的劳动歌舞形式。

这种劳动歌舞今天已被搬上舞台,成为历史上劳动艺术的纪念。

五.傣族
居住在山川秀丽的西双版纳中的傣族人民,同时也是最早的稻作
民族之一,他们用泼水节这样的特殊形式表达着对水的特殊感
情。

这种丰富多彩的民族性格,同样孕育了繁多的舞蹈种类。


了比较熟悉的孔雀舞这样的表演性舞蹈,还包括祭祀性舞蹈、武
术性蹈等形式多样的舞蹈种类。

这些舞蹈大多婀娜多姿,节奏缓
慢,但也有轻快明朗的舞蹈。

六.苗族
苗族民间舞蹈有芦笙舞、铜鼓舞、木鼓舞、
湘西鼓舞、板凳舞和古瓢舞等。

尤以芦笙舞
流传最广。

贵州的丹寨、台江、黄平、雷山、
凯里、大方、水城,以及广西融水等地,在每年正月十五、三月三、九月九等传统节日,和过年、祭祖、造房、丰收、迎亲、嫁娶等喜庆节日,都要举行芦笙舞会。

舞姿以四步为多,也有二步、三步、六步、蹭步、跳步、点步以及左右旋转等跳法。

苗族一级演员金欧领舞的“苗族青年舞”,1963年已摄成舞蹈艺术影片《彩蝶纷飞》,在美国、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地上演,深受群众喜爱苗族民间舞蹈有芦笙舞、铜鼓舞、木鼓舞、湘西鼓舞、板凳舞和古瓢舞等。

尤以芦笙舞流传最广。

贵州的丹寨、台江、黄平、雷山、凯里、大方、水城,以及广西融水等地,在每年正月十五、三月三、九月九等传统节日,和过年、祭祖、造房、丰收、迎亲、嫁娶等喜庆节日,都要举行芦笙舞会。

舞姿以四步为多,也有二步、三步、六步、蹭步、跳步、点步以及左右旋转等跳法。

苗族一级演员金欧领舞的“苗族青年舞”,1963年已摄成舞蹈艺术影片《彩蝶纷飞》,在美国、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地上演,深受群众喜爱
七.壮族
壮族舞蹈源于对狩猎的模仿,但它常与巫师酬神的活
动密切联系。

巫师敬神总是边跳边唱,乐神消灾祈福。

最早记录,壮族舞蹈的花山壁画实际是当时壮族先民
对蛙神的颂歌。

这种舞姿的形状是两臂张开弯肘上
举,两腿蹲成弓步,动作粗犷有力,赋有特色,被称为蛙形舞姿。

魏晋时代,僚人祭鬼神时,跳鬼鼓舞。

宋代桂林及桂北民间有傩队,戴假面具跳酬神舞。

巫舞一直流传到1949年前,分为师公舞和巫觋舞,是迷信活动的一部分。

师公舞戴鬼脸壳,每个神一个,多达30多个,且每个神有不同的动作和唱词。

巫觋舞是巫婆装神弄鬼时跳的,手舞足蹈,作神附身之状。

与酬神有关的舞蹈还有其他,如铜鼓舞、春牛舞、贺新年舞等。

壮族民间其它舞蹈,多模仿劳动动作。

据统计,表现劳动和爱情生活的舞蹈多达几十种。

著名的有舂堂舞、扁担舞、蜂鼓舞、采茶舞、戽斗舞、绣球舞、捞虾舞、桃叶舞、斑鸠舞等。

八.汉族
汉族舞蹈,简称汉舞,顾名思义,即汉民族传统舞蹈,属于民族舞蹈范。

汉族
舞蹈的历史源远流长,种类繁多,即使是相同种类的
歌舞,因地区的不同,也会在风格、装扮和表现形式
上各有特色、独具魅力,但由于历史原因,很多汉舞
的原貌已无从考据。

现在大致包括现在舞蹈界所划分
的汉唐古典舞(踏歌,相和歌等等)和汉族民间舞(如
山东秧歌,胶州秧歌,云南花灯,安徽花鼓灯等等)
九.彝族
有五种类型的彝族民间舞蹈,若剔除近
半个世纪以来人们对传统民间舞蹈所作的
修饰,还原到它的本来面目,我们或许能
看到彝族远古时代模拟动物的情态,看到
反映人们劳动生活的原始古拙却又震撼人
心的绝美舞姿。

前四类舞蹈源于彝族古代生活,第五类模仿鹰、熊的舞蹈,可能与彝族古代的多神和图腾崇拜有密切关系。

这类动物模拟舞蹈,动作优美、高雅,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逐步从祭祀仪式中分离出来,并不断添加着各个时代的审美意识,使之成为今天专供人们欣赏的表演舞蹈。

在彝族人民欢庆年节期间,我们还可以看到来源于中原文化的舞蹈形式《竹马》、《高跷》。

现代彝族的《高跷》保留和发展了它的杂技特色,在高度上远远超过了汉族《高跷》,但却未能接受汉族《高跷》的舞蹈技艺。

在彝族人举行祭祀祖先、祈求丰收的仪式时,我们还可以看到《木鼓舞》、《铜鼓舞》、《羊皮鼓舞》等。

这些舞蹈均由巫师“毕摩”和“苏叶”表演,在击鼓的同时,他们以迅速摆动双肩、胸、胯为主要舞蹈语汇。

此外,在“跳宫节”表演的《跳宫》、《跳麒甲》等舞蹈中,仍保留着古代狩猎、部落间战争的痕迹,以及战士出征、作战、胜利凯旋的祭祀仪式和舞蹈场面,以此来表示对古
代英雄的怀念和歌颂。

这种人们手持器械的舞蹈,与羌族的《铠甲舞》在表现形式上大致相同。

现经加工并搬上舞台的著名舞蹈《红披毡》、《阿细跳月》、《快乐的诺苏》等。

以跳跃欢腾的旋律表现了彝族人民生气蓬勃的生活而蜚声艺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