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社会思品笔记整理社会部分第一单元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第一课战后世界新格局一、“两极”与“冷战”1、“两极”:美、苏。
2、“冷战”:①1945-1991(苏联解体),采取除军事进攻以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
②表现:⑴东西柏林墙:东德:民主德国(华约);西德:联邦德国(北约)。
⑵美苏军备竞赛(核威慑)。
⑶古巴导弹危机:美总统肯尼迪下令载有核弹头的美军轰炸机进入古巴上空,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下令停建导弹发射场。
⑷侵越战争:美国历史上历时最长、损失最大的一次战争。
3、《雅尔塔协定》:确立五大常任理事国:苏、美、英、中、法。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空前膨胀,成为世界头号强国。
5、1949年,以美为首的12个西方国家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针对苏联的军事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
6、1955年,苏联和7个东欧国家在华沙签订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通称《华沙条约》。
根据《华沙条约》,建立了抗衡北约的军事集团,简称华约。
7、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的出现,标志着东西方对峙格局的形成。
8、1946年3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访问美国期间发表的演说,被称为“铁幕演说”。
“铁幕演说”拉开了冷战的序幕。
9、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国情咨文,阐述了“杜鲁门主义”。
“杜鲁门主义”是冷战开始的重要标志。
10、冷战后,世界向政治多极化发展。
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各国的现代化追求1、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殖民时代的终结。
2、亚洲四小龙崛起: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和香港。
3、亚非会议(万隆会议):1955年,印尼。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①1953年,周恩来总理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引申和发展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③意义: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奠定了基础,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公认的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第二课共和国的风雨历程一、巩固新生政权1、新中国成立的意义:①对内: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完成了“三民主义”中的“民族”);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
②对外: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格局,壮大了世界爱好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激励和鼓舞了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
2、抗美援朝:①性质:一场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②时间:1950年10月-1953年7月。
③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
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0月开赴朝鲜前线抗击侵略者。
④结果:侵略军被逐退到战前的位置,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⑤胜利原因:党的英明决策和正确指挥。
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
志愿军和朝鲜军民的英勇战斗。
⑥意义:⑴国际:打击了美帝国主义,保卫了朝鲜的独立和中国的安全,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⑵国内:进一步巩固了新中国政权,为即将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⑦四个“错误”: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错误的对手、错误的战争。
3、巩固新生政权:①军事上:取得了抗美援朝的胜利。
②政治上:建立了各地各级人民政府。
肃清了国民党旧政权留在大陆的残余武装和土匪。
和平解放西藏。
③经济上: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完成土地改革。
4、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中国大陆全部解放。
5、加强对西藏管理的措施:驻藏大臣,金瓶掣签制,达赖、班禅册封制度。
6、土地改革:①时间:1952年底。
②内容:近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七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等。
③意义: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消灭了。
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④所有制变化:地主阶级的私有制变为农民的私有制(完成了“三民主义”中的“民生”)。
二、进入社会主义1、1956年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进入社会主义。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①农业:自愿,农业生产合作社。
②手工业:自愿,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④意义:表明中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3、“一五”计划:①时间:1953年-1957年。
②意义: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③原因:党的正确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广大劳动者的主人翁态度和高度热情。
④与三大改造完成的关系: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创造新生活的热情。
⑤重点对象:工业、交通运输业。
⑥成就:⑴1953年底,中国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鞍山钢铁公司恢复并扩建。
⑵1956年,中国第一辆国产汽车诞生。
⑶1956年,中国试制成功第一批喷气式飞机。
⑷1957年,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大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⑸修建成康藏公路、青藏公路、新藏公路。
三、失误与挫折1、新中国发展的良好开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和中共八大正确路线的制定。
2、失误原因: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经历了很大曲折。
3、“大跃进”运动:①时间:1958年。
②表现: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放卫星,土法炼钢。
③后果:毁掉不少山林,还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4、人民公社化运动:①时间:1958年。
②表现:生产资料收归集体;公共食堂。
③后果:损害了群众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5、“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①后果: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重大损失。
②启示: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6、文化大革命:①时间:1966年-1976年。
②原因:毛泽东过分严重地估计了我国的阶级斗争形势,又采取了“大民主”的错误方法。
③性质:是一场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的内乱。
④表现:破四旧、贴大字报、开批斗会。
⑤后果:使中国的传统文化遭到破坏,中国的民主和法制遭受严重践踏,广大干部和知识分子深受迫害。
⑥启示:必须坚持党和民主集中制,防止个人崇拜,同时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
四、成长的骄傲:“两弹一星”精神永驻1、英雄模范人物:黄继光、王进喜、雷锋、焦裕禄。
2、两弹一星:①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意义:中国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②1964年6月,我国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地对地导弹试验成功。
③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地对地导弹点火发射,实现了核爆炸。
④197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3、民族精神:①革命时期:五四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
②建设时期:孟泰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
③核心:爱国主义。
第三课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一、改革开放的年代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①时间:1978年。
②内容(拨乱反正):⑴思想上:重新确立马克思路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⑵组织上:邓小平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
⑶政治上(最根本):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③意义:中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中国的发展从此进入了历史新时期,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改革开放。
2、改革开放:①改革:⑴农村(首先):安徽凤阳小岗村:1979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包干),公有制,“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意义:极大地激发起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使中国很快解决了十多亿人口的温饱问题,为城市改革奠定了基础。
⑵城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成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②开放:1980年,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目的:以多种形式吸收外国资本,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
2019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③意义:使中国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使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提高,也使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活力源泉。
3、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力水平、经济建设水平;世界排名: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外汇储备:对外贸易;人均可支配收入:人民生活水平。
4、取得成就原因:①政治上: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社会主义制度优越。
②经计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
坚持对外开放,加强与地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③文化上:广大人民群众发扬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发展了科技。
发展了教育事业,提高了人口素质。
5、近现代中国社会的三次历史性巨变:①1911年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②1949年新中国成立和1956年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③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领导人民实行改革开放,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6、近现代中国社会的三次革命:①辛亥革命②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③改革开放。
二、“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1、一国两制:①首先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在香港、澳门得到了成功实践。
保证港澳的稳定与繁荣。
②“一国”:一个中国:前提、基础、原则。
③“两制”: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祖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港澳回归:①2019年7月1日,中国正式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②201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香港行使主权。
③意义: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是中国人民洗雪百年国耻的盛事,也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进程中的重要一步。
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3、三通:通商、通邮、通航。
三通实现原因(说明了什么):①使两岸人民彼此的感情更融洽、合作更深化,有利于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②有利于两岸接触对话,相互了解、增进共识,增强民族认同感。
③两岸三通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④三通有利于两岸共同发展。
⑤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4、两岸交流意义:①使两岸人民彼此的感情更融洽、合作更深化,有利于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②有利于两岸接触对话,相互了解、增进共识,增强民族认同感。
③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促进祖国和平统一,遏制台独分裂势力。
④缩短两岸空间距离、心灵距离,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5、特别行政区:除外交、军事外一切由港澳负责。
6、台湾:除外交外一切由台湾负责。
7、台湾问题:①不利因素:台独分裂分子、国际反华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