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课外古诗词理解鉴赏练习题(附答案)语文

初中课外古诗词理解鉴赏练习题(附答案)语文

初中古诗词阅读理解练习题(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4分)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

一个“_________________”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_________________。

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2分)2、请对本诗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

(2分)答案:【小题1】破满目凄然【小题1】描画了诗人苍老的形象,展示出诗人悲凉的心情。

(二)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

(4分)宴词王之涣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注释】①畎:田间小沟。

1、一、二两句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结合全诗简析其作用。

(2分)2、结合李清照《武陵春》一词中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试从表现手法上赏析《宴词》一诗的后两句。

(2分)答案:1、碧澄的河水,“悠悠”地流去,那夹着田亩的涓涓渠水宛如一条细长的飘带,缓缓汇入漳河,一起向远方流去。

一、二两句寓情于景,眼前美景激起诗人因友人离别而生发的无限依恋。

(1分)2、“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以舴艋舟之小之轻反衬愁之重之浓。

而《宴词》一诗,三、四句则用“溪浅”反衬离愁之深,以桃花随溪水漂流的景色寄寓诗人的伤感。

解析:【小题1】本题是一道综合题。

先根据“绿悠悠的春水、涓涓的田沟流水”等描写,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来描绘一、二两句的画面,然后根据一、二两句景物的特点以及整首诗歌的内容来简析其作用。

2、【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的能力。

先分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一句,这一句主要运用了反衬的手法,用船的小来反衬词人的愁之多;然后根据“反衬”这种手法,来分析《宴词》的三、四两句,用桃溪的浅来反衬诗人对朋友的情之深。

(三)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题目。

春兴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注】武元衡:字伯苍,河南缑氏(今河南僵师缑氏镇,洛阳附近)人。

1、诗歌第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典型的暮春景物图。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其特征。

2、第三、四两句是这首诗的佳句,请做简要赏析(3分)答案:1:细雨初晴,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转为一片翠绿,枝头的残花已经在雨中落尽,露出了在树上啼鸣,从中透露着美好的春天景物即将消逝的意象。

2:那和煦的春风,给入眠者不断吹送故乡春天的信息,又随着春风的踪迹,飘飘荡荡,一直吹到故乡洛阳城。

作者借景抒情,春景引起了乡思,乡思凝聚为乡梦,乡梦中看到了故乡洛城,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恋之情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诗句景物的特点以及作者的情感。

解答此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诗句。

【小题2】此题考查学生对于古诗句中重点词的理解与分析。

答题时要结合全诗的内容,同时要在把握诗歌主旨的基础上进行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两小题。

(5分)幽居初夏陆游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

木笔,又名辛夷花。

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1、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环境?(2分)2、尾联“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构思不凡,请结合全诗分析。

(3分)答案:1:湖光山色、槐柳浓荫、山路蜿蜒、白鹭栖息、处处鸣蛙的幽美环境。

2:运用反衬(欲抑先扬)手法,通过前文幽美景色和诗人怡然自得之乐,反衬出晚日旧交竟零落殆尽,无人共品茗谈心,享湖山之乐的寂寞孤独之感。

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

描绘诗歌展示的画面时,(1)理解诗歌的内容。

(2)抓住诗句中的“景物”。

(3)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即可。

【小题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

赏析诗句时的一般方法为: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在分析效果时结合诗歌的内容即可。

(五)古诗词赏析(4分)浣溪沙北宋·苏轼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偶成宋·朱喜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小题1】这两首诗都是感慨光阴,前者说“谁道人生无再少”,后者说“少年易老学难成”,你觉得苏轼和朱喜的说法是不是有矛盾,为什么?(2分)【小题2】“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这两句诗的表达好在哪里?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

(2分)答案:1:不矛盾,两者的出发点(写作目的)不同,苏轼说的人生之“再少”,并非企求“返老还童”,而是说应该保持一种年轻乐观的心态;朱喜谈光阴似箭,是规劝人们珍惜少年光阴,莫轻易错过。

2:(池塘生春草还未从美梦中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

)前句用拟人,后句用借喻,表达青春易逝,学问难成的道理,劝勉人们珍惜光阴。

解析:【小题1】:从诗人不同的心境和表达的目的的不同来分析,一是乐观豁达的心态,一是告诫珍惜时光。

【小题2】:先说明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以,再说表现了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六)诗词鉴赏丰乐亭游春(其一)欧阳修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注释】①此诗作于庆历七年,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的第三年。

丰乐亭:在琅琊山幽谷泉上,距醉翁亭不远,为欧阳修所建。

1、描绘诗歌第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2分)2、诗歌的第三、四句各有精妙之处,请选取其中的一句进行赏析。

(3分)答案:1:示例:绿影婆娑的树木,枝叶连成一片,鸟儿在山上林间愉快地歌唱(1分)。

阳光下和煦的春风轻轻吹拂着树枝,不少落花随风飞舞(1分)2;示例:第三句,诗人用拟人手法(1分)写鸟语花飞(1分),生动表现出春光明媚迷人、充满生机(1分)。

第四句,诗人用夸张手法(1分)说酒醒春已归(1分),感叹春天的短暂,暗含着诗人浓厚的惜春之意(1分)。

(共3分。

手法、内容、情感各1分)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理解“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两句,可知“山上绿树青翠茂盛鸟鸣声声,微风拂过落花纷纷”,这两句所写事物有绿树,山鸟,晴风,落花,形象地描绘出春日宜人的美景。

根据对诗句的理解生动再现出这个画面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

点评:此类题目在做答中要注意,一般由两部分构成答案,即景象内容与特点。

做答时既要理解诗词大意,又要放到诗句中寻找描写对象及明显的语言标志,如时间、季节、事件、氛围、人物的喜怒等等。

【小题2】试题分析:“第三、四句”中的“鸟歌花舞太守醉”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可选这句赏析。

句中的“醉”字写出了春光的明媚迷人,让人陶醉。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词语)的赏析能力。

点评:语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

总之,不管从哪个角度,都要能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

(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8分)江楼夕望招客白居易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小题1】诗的颈联精妙传神,请加以赏析。

(4分)【小题2】对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4分)答案:【小题1】晴本无雨,夏本无霜。

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

这两句借助联想和想象,运用新奇的比喻,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意境高妙。

【小题2】示例一: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

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

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

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作者在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中“招客”二字。

示例二: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

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视之景;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

解析:【小题1】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答题时要明确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种手法体现在何处。

因为晴天无雨,夏夜无霜,所以可知“晴天雨”和“夏夜霜”当为比喻;“雨”是因“风吹古木”而生,“霜”是因“月照平沙”而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阅读这首诗后不难看出,这首诗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

首联写海天、山、川,为远景,仰视和远眺之景;颔联写城中灯火和水中星河,颈联写古木、平沙,两联为近景,俯视之景。

以上三联所写景物,皆望中所见,均为傍晚时分(夕)的景物。

尾联由所望的“夕”景生发感想,邀请朋友来此“消暑”。

答题时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对全诗的每一联进行简单分析,点明各联跟“夕”或“望”的关系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