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2022-2023学年河南省创新联盟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语文(B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14~15题。
生查子·元夕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蝶恋花·密州上元①苏轼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②。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①上元,即元宵节。
此时词人刚由杭州调任密州知州,词中“山城”即密州。
②农桑社,农村节日祭神的地方,当时密州连年蝗旱,村民举行社祭祈求丰年。
14.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欧词描写元宵节花市灯光明亮如白昼,写灯会是为了设置背景,渲染氛围,因而一笔带过,着力不多。
B.欧词下片,词人委婉含蓄地抒发了物是人非、旧情难续的感伤情绪,与上片恰好形成鲜明的对照。
C.苏词上片描写杭州元宵景致,写灯、写月、写人,声色交错,充分展现了杭州元宵节的热闹、繁荣景象。
D.苏词为“有境界”之作,写出了词人对“凡耳目之所接者”的真实感受,内容、笔墨不囿于成规。
15.这两首词抒发的思想感情不同,试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2022-2023学年河南省部分重点高中(青桐鸣)高二上学期9月联考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此词写景奇伟壮丽,气象开阔绵邈,充分显示出作者立足之高﹑胸襟之广B.“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描绘金陵图景,既有平面铺展,又有立体呈现C.作者在上阕以“残阳”意象奠定悲伤基调,引出了下文对六朝灭亡的感慨D.“念往昔”一句由登临所见过渡到登临所想,使上下两阕紧紧相连在一起15.有人评此词下阕“妙用典故而各具深意”,请对此做简要分析。
(6分)2022-2023学年河南省濮阳市一中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岳阳楼唐·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5. 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
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底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B.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
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C.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但从整体看来,与全诗联系不紧。
D. 尾联“戎马”,采用借代手法,指战争。
诗人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痛,意境深远,余韵无穷,体现了诗人一贯的忧国忧民的大襟怀。
至此,伟大诗人的形象突出了,作品的主题也得到了深化。
16. 整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2022-2023学年河南省郑州市外国语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7题。
寄黄几复①黄庭坚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②三折肱③。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①此诗作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其时诗人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
黄几复:诗人少时好友,时为广州四会县令。
②蕲:同“祈”,祈求。
③三折肱:古有三折肱而为良医的说法。
是说一个人多次断了手臂就知道怎么医治断臂,也就是现代人所说的“久病成医”。
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诗的首句起势突兀,北与南距离遥远,已露怀念友人、望而不见之意,加一“海”字,更显相见之难。
B.第二句借用鸿雁传书的典故,为自己不能将书信寄给远方的朋友而道歉,更表达出两人友情的深厚。
C.颔联用语精巧。
“一杯酒”与“十年灯”,这是“一”与“多”的对照。
“桃李春风”而共饮“一杯酒”,欢会极其短促。
“江湖夜雨”而各对“十年灯”,飘泊极其漫长。
D.尾联想象看到朋友读书的情景,十年前在京城的“桃里春风”中把酒畅谈理想的朋友,如今已白发萧萧,却仍然像从前那样好学不倦,不平之鸣,怜才之意,也都蕴含其中。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8~19题。
一丛花·溪堂玩月作陈亮①冰轮斜辗镜天长,江练隐寒光。
危阑醉倚人如画,隔烟村、何处鸣榔②?乌鹊倦栖,鱼龙惊起,星斗挂垂杨。
芦花千顷水微茫,秋色满江乡。
楼台恍似游仙梦,又疑是、洛浦潇湘③。
风露浩然,山河影转,今古照凄凉。
【注】①陈亮,南宋思想家、文学家。
②鸣榔:象声词,渔人捕鱼时敲击船帮发出的声音。
③洛浦:洛水之滨,借指洛神。
潇湘:湘水之神。
18.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 前两句化静为动,“辗”和“隐”二字给人以动感,描写月照澄江、水映长空的雄伟景象。
B.“何处鸣榔”以动衬静,运用“鸣榔”之声衬托此时之寂静,表现秋江月夜的幽静之美。
C.“山河影转”意境雄浑阔大,由“转”字引发对古今变迁的感慨,写出词人恢复中原的决心。
D. 结尾三句从前文写秋江月夜迷人的景色转到写词人对中原沦陷江山易主而发的感慨。
19.全词是如何扣住“月”而展开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6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20~21题。
梅花落卢照邻梅岭①花初发,天山雪未开。
雪处疑花满,花边似雪回。
因风入舞袖,杂粉向妆台。
匈奴几万里,春至不知来。
【注】梅岭:在广东、江西交界处,因岭上广植梅,故称。
2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梅岭的梅花开了,遥远的天山被冰雪覆盖,环境苦寒,连梅花也没有开放。
B.颈联写梅花飞入舞袖,飞向妆台,既点明了抒情主体的身份,又引起了盼归的忧伤。
C.“春至不知来”中的“不知来”意蕴丰富,既指人不知春来,又指春来人不知归。
D.诗歌从思妇的角度批判了战争对人民和平安宁生活的破坏,是一首边塞闺怨诗。
21.本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表达女主人公的思念之情?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6分)2022-2023学年河南省洛阳市东方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登凤凰台①杨万里千年百尺凤凰台,送尽潮回凤不回。
白鹭北头江草合,乌衣西面杏花开。
龙蟠虎踞山川在,古往今来鼓角哀。
只有谪仙留句处,春风掌管拂蛛煤②。
【注】①相传南朝宋文帝年间,有三只凤凰,飞落在永昌里李树上,招来各种鸟类随其比翼飞翔,呈现百鸟朝凤的景象。
为庆贺和纪念此美事,永昌里改名凤凰里,并在保宁寺的山上筑台,名凤凰台。
李白曾游此地,作诗《登金陵凤凰台》。
②蛛煤:蛛网尘埃。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凤凰台”照应题目。
“潮回”句写出江水空流,凤凰不再的凄凉,与李白的“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意境相似。
B. 颔联颜色、地名、方位、植物等对仗工整,写出江草萋萋、杏花开放,生机勃勃之景,写出了作者流连美景的陶醉,表达对美景的喜爱之情。
C. 颈联通过大跨度的时空,指出凤凰台地势雄伟险要,山川永固,王朝更迭,鼓声哀鸣,战事不断,有实有虚。
D. 本诗围绕“登临”展开,咏史怀古,感叹历史沧桑,人世无常,层次分明,意蕴深长。
15. 有人认为本诗尾联颇为精妙,请结合具体诗句赏析其精妙之处。
2022-2023学年河南省周口市项城第三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生查子·元夕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蝶恋花·密州上元①苏轼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②。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①上元,即元宵节。
此时词人刚由杭州调任密州知州,词中“山城”即密州。
②农桑社,农村节日祭神的地方,当时密州连年蝗旱,村民举行社祭祈求丰年。
14. 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欧词描写元宵节花市灯光明亮如白昼,写灯会是为了设置背景,渲染氛围,因而一笔带过,着力不多。
B. 欧词下片,词人委婉含蓄地抒发了物是人非、旧情难续的感伤情绪,与上片恰好形成鲜明的对照。
C. 苏词上片描写杭州元宵景致,写灯、写月、写人,声色交错,充分展现了杭州元宵节的热闹、繁荣景象。
D. 苏词为“有境界”之作,写出了词人对“凡耳目之所接者”的真实感受,内容、笔墨不囿于成规。
15. 这两首词抒发的思想感情不同,试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2022-2023学年河南省创新联盟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语文(B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14~15题。
生查子·元夕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蝶恋花·密州上元①苏轼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②。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①上元,即元宵节。
此时词人刚由杭州调任密州知州,词中“山城”即密州。
②农桑社,农村节日祭神的地方,当时密州连年蝗旱,村民举行社祭祈求丰年。
14.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欧词描写元宵节花市灯光明亮如白昼,写灯会是为了设置背景,渲染氛围,因而一笔带过,着力不多。
B.欧词下片,词人委婉含蓄地抒发了物是人非、旧情难续的感伤情绪,与上片恰好形成鲜明的对照。
C.苏词上片描写杭州元宵景致,写灯、写月、写人,声色交错,充分展现了杭州元宵节的热闹、繁荣景象。
D.苏词为“有境界”之作,写出了词人对“凡耳目之所接者”的真实感受,内容、笔墨不囿于成规。
15.这两首词抒发的思想感情不同,试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14.B【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语言和评价古诗观点态度的能力。
“委婉含蓄”分析有误,应是直接抒发。
15.①欧词将昔日的欢乐和今日的悲伤寂寞形成对比,抒发了对恋人一往情深,却物是人非的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