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_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教学设计【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考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区域认知:通过视频、图片,从区域视角识别出河流地貌,说出河流地貌的类型、特点及分布。

综合思维: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河流地貌形成的原因及形成过程。

地理实践力:通过实际体验和观察,识别河流地貌,动手绘制河流地貌示意图。

人地协调观:结合现实中的地理现象和所学知识,分析河流地貌与人类的相互影响。

【教学重难点】1.运用图像识别河流地貌。

2.主要河流地貌的特征和成因。

【教学过程】[导入:人民币图片]这些地貌的形成主要与哪一种外力有关?通过哪些作用塑造了这些地貌?之前已经学习了喀斯特地貌,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可以自己描述这些地貌的成因。

本节从河流的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来讲述。

[小实验](投影)小实验师:通过观察,思考流水作用使沟谷在深度、宽度、长度上发生了什么变化?生:河谷变长、变深、变宽。

师:(投影归纳)河流侵蚀作用,按其方向可分为三种形式:溯源侵蚀、下蚀、侧蚀。

使河谷在往源头方向延长、深度变深、宽度变宽。

再通过展示壶口瀑布来进一步巩固河流的侵蚀作用。

[教师引导设问](投影)河谷发育图师:思考:河谷发育不同时期河流以哪种侵蚀为主?原因?生:小组讨论,学生回答师:教师投影归纳。

[拓展延伸]师:在分析侧蚀时应分以下两种情况:平直河段:地转偏向力弯曲河段:惯性(凹岸侵蚀、凸岸堆积),以南半球为例分析说明。

师:河流在弯曲度到一定程度时,称为曲流。

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得更加弯曲。

当曲流发展到一定程度,河流会自动裁弯取直,废弃的弯道形成牛轭湖。

[核心归纳]河谷的发育[拓展延伸]长江河流不同河段的侵蚀方式[跟踪训练]巩固学生学习成果[教师引导设问](投影)下图师:思考:河流三种堆积地貌发育位置?形成过程?生:思考讨论总结师:从宏观介绍三种地貌形成位置,然后分别介绍。

(投影)冲积扇图师:判别冲积扇不同方向坡度的差异。

扇顶到边缘堆积物颗粒大小的变化规律是什么?描述冲积扇的形成过程。

生:思考讨论总结师:冲积扇纵剖面(顶端到边缘):高度逐渐降低横剖面:中部高,两侧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形成过程:季节性洪水或河流在山区流动,地势陡峭水流速度快,携带大量砾石和泥沙,到出山口处,地势趋缓,水道开阔,流速放慢,搬运物质堆积,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多个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投影)河漫滩图师:简单介绍河漫滩平原的形成过程。

中下游地区,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水下堆积体,枯水期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期被淹没,继续沉积,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连接形成河漫滩平原。

(投影)三角洲图师:简单介绍三角洲的形成过程。

入海口处,水下坡度平缓,海水顶托,河水流速变慢,泥沙堆积,形成三角洲。

[合作探究]读图,指出G河入海口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

N生:小组讨论交流。

师:归纳总结。

1.G河流域内植被覆盖率高,含沙量少。

2.泥沙在上游刚果盆地发生沉积,河流入海口处含沙量小。

3.入海口地形起伏大(落差大),水流急。

4.河口处潮流搬运能力强。

[板书总结][巩固]学生通过具体到湄公河-澜沧江流域进行本节课的巩固,然后配合随堂演练,及时掌握本节课内容。

[设计意图]河流地貌是比较常见的地貌类型,在我国分布比较普遍且多样,课本以湄公河-澜沧江流域为例来讲述,我采用的是先讲原理,然后再从一般到特殊,来认识湄公河-澜沧江流域。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引导设问进一步将该地貌与生活知识相联系,使之成为有用的知识。

最后板书总结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复习,强化记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教师点明地貌形成的基本规律,强化方法,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学会迁移应用。

《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学习对象高一级的学生,虽然通过初中地理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地理基础还很差,地理基本知识和技能都比较缺乏。

学生对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具有浓厚的兴趣,可以吸引他们进行探究活动,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而且他们具有一定的读图能力,喜欢看图片,并能够从地图给出的信息当中简单地得出一些结论。

从学生的学习热情来看,他们比较关注对地理课的学习,大多数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从学生的学习能力来看,他们一般都具备读图分析、概括归纳的能力,能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解决一些地理疑难问题。

但是由于阅历浅,对于河流侵蚀和堆积地貌这种较为宏观的现象接触较少,没有太多直观的感知,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效果分析本节课通过教师讲解、读图归纳分析、跟踪训练、合作探究等活动,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明确重难点。

学生的参与度较好,课堂的氛围也较好,基本上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本节课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的还不到位,留给学生动手的时间较少。

所学内容链接高考较少,应该让学生提前感受高考中的地理。

总的来说,学生掌握的较好,但学生分析题的能力还有待培养,教师教学语言不够简练,说话较随意,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

《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第三单元第三节的内容,本节主要从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源头、上游、支流汇入处、中游、下游、入海口六处不同河段,分别详细介绍了澜沧江—湄公河的宽浅河谷、“V”型谷、冲积扇、曲流与牛轭湖、湄公河平原、三角洲等不同河流地貌及形成原因和过程。

教材在本节开始,介绍了澜沧江—湄公河的概况,并附了一幅“澜沧江—湄公河及其流域范围”图,可以非常清楚和直观地读出澜沧江—湄公河从源头到入海的地形差异,为不同河段河流地貌的描述提供了地理背景。

教材对河流地貌的处理有三条线索,一是从源头到入海口的空间顺序;二是成因即侵蚀与堆积的线索,体现地貌的系统分类;三是人地关系线索,在教材中说明了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区域认知:通过视频、图片,从区域视角识别出河流地貌,说出河流地貌的类型、特点及分布。

综合思维: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河流地貌形成的原因及形成过程。

地理实践力:通过实际体验和观察,识别河流地貌,动手绘制河流地貌示意图。

人地协调观:结合现实中的地理现象和所学知识,分析河流地貌与人类的相互影响。

【教学重难点】1.运用图像识别河流地貌。

2.主要河流地貌的特征和成因。

《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评测练习基础过关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促进了该流域六个国家在多个领域的合作。

回答1~3题。

1.澜沧江—湄公河在中国境内称为A.澜沧江B.怒江C.红水河D.雅鲁藏布江2.澜沧江—湄公河在中国境内部分河段流域范围狭窄,其主要原因可能是A.泥沙淤积使河床过高,支流汇入难B.河流流速快,水流下蚀作用强C.上游气候寒冷干燥,河流径流量小D.河流两岸受高山束缚,支流短3.下图为“该河流某河段景观图”(图中箭头为河流流向),图中河流以侧蚀作用为主的地点是A.甲B.乙C.丙D.丁河流发育到一定程度,会随着流水冲刷与侵蚀,河道变得愈加弯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裁弯取直。

河水再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

因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故称牛轭湖。

如图示意某地牛轭湖分布。

据此回答4~5题。

4.下列我国地形区中,牛轭湖最多的可能是A.云贵高原B.东北平原C.东南丘陵D.塔里木盆地5.促使河道自然裁弯形成牛轭湖的主要原因是A.凹岸侵蚀B.凹岸堆积C.凸岸侵蚀D.凸岸堆积洪积扇与三角洲是河流作用形成的重要地貌形态。

读图回答6~7题。

6.对洪积扇、三角洲分布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①洪积扇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②三角洲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地区③洪积扇位于河流出山口附近④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入湖口附近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7.与洪积扇相比,三角洲地区①地形平坦,岔流较少②波浪作用明显③土壤肥沃,气候温和④多沙洲、沙岛发育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8.读“北半球某区域图”,回答问题。

(1)图中①②两处河谷形状的区别:①处河谷呈“V”形,②处河谷呈槽形。

原因分别是:①处位于河流上游,河流流速快,以__________________侵蚀为主;②处位于河流下游,河流流速慢,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加强,河谷展宽。

(2)河流在②处汇入海洋,形成的流水地貌是______。

形成过程可表述为:河口水流速度__,加上海水的____作用,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____形成。

如果①处及附近地区林地变为耕地,会导致上游地区__________加剧,②处河口地貌面积将_____。

(3)从图示聚落分布看,该地区聚落在分布密度上的差异特征是河流中下游比上游_______,形成该特征的原因是:相对河流上游,河流中下游地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提升(全国文综Ⅱ)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

右图示意贺兰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

贺兰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

据此完成9~10题。

9.贺兰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坡A.坡度和缓B.岩石裸露C.河流、沟谷众多D.降水集中10.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①降水较少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③河流较长④风化物粒径较小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如图示意长江下游镇江和畅洲汊道河势。

右汊是主航道,船舶日流量峰值高达2 700艘次,水上交通事故频发。

近40年来,上游来水的右汊分流比由75%下降至25%。

读图完成11~13题。

11.图中和畅洲的形成原因是A.流水的侵蚀作用B.流水的堆积作用C.海水的堆积作用D.流水的搬运作用12.目前,右汊仍作为主航道的原因是A.左汊水速较快B.右汊径流量较大C.右汊水深较深D.左汊有江豚栖息13.下列减少右汊交通事故发生的措施中,最可行的是A.修建右汊护岸工程B.改左汊为主航道C.在左汊修拦水大坝D.疏浚右汊浅滩区河漫滩是指位于河床一侧或两侧,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洪水的沉积作用形成,在洪水期才被河水淹没的河流滩地。

下图为“南半球某河流平直河段的河漫滩河床纵剖面示意图”。

据此完成14~15题。

14.容易形成河漫滩的河段是A.山区河流落差较大的河段B.流量季节变化大、地势平坦的河段C.平原水位季节变化小的河段D.流量季节变化大、峡谷崎岖的河段15.图中所示河段的流向为A.自东向西B.自西向东C.自南向北D.自北向南16.(2020·山西省朔州市联考)读“贺兰麓堆积地貌及其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