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绍兴秋瑾故居

绍兴秋瑾故居

绍兴秋瑾故居、纪念馆各位游客欢迎参观秋瑾故居。

秋瑾故居原是明朝神宗时大学士朱赓别墅的一侧桂花厅,后秋瑾祖父秋嘉禾告老还乡后典入此屋,取王羲之《兰亭序》中“惠风和畅”之意而改名为“和畅堂”。

此建筑背靠塔山,三开间宽五进深,虽间进狭窄但充分利用了山势,一进比一进高使房屋显得明亮而宽敞,真正体现了古人花园式风雅与文人清淡之风格。

故居于1957年对外开放,1988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故居正门口悬挂的“秋瑾故居”匾额,系秋瑾同时代的革命家何香凝女士所题。

门斗西侧是秋瑾参加革命后招待革命党人的客房,战友王金发就曾在此居住过,现在辟为序厅。

绕过隐门来到第二进“和畅堂”。

此间是整座建筑中心,是家族举行重要仪式之所。

东首有两间:里一间为两层小楼,底层是秋瑾的卧室兼书房。

此屋正中悬挂秋嘉禾的对联:云喷笔花腾虎豹,风翻墨浪走蛟龙。

侧有秋瑾归国后所拍的男装照片一张及龙泉剑一把。

在床后还有个密室,这是秋瑾当年存放枪支及密秘文件之所,秋瑾被捕后,清政府几次来搜寻秋瑾的“匪证”,都因其隐秘而不获。

临窗的书桌上还保留着秋瑾在就义前所起草的《光复军起义稿》及她所使用的文房四宝,一切如旧,可故人已长辞!外一间为餐室,摆设非常简单却有一个秋瑾的至爱,那是其盟友吴芝瑛女士所赠的对联:英雄尚毅力,志士多苦心。

当时秋瑾要摆脱她所憎恨的婚姻生活,又要告别两个年幼的儿女只身前往日本,前途未落时,这句鼓励的话多少都能坚定了她前进的步伐。

西首一间是会客室,这是秋瑾召开革命会议的场所。

走过退堂来到第三进。

正中间是小堂前用来接待内眷之用。

东首是间书房,西首是秋瑾哥嫂秋誉章与张淳芝的卧室。

秋誉章曾加入过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担任过大通学堂的历史、地舆教员。

秋瑾去日本留学时曾多次得到他的资助与鼓励,他支持并参与秋瑾等组织的革命活动。

在秋瑾就义后冒险为她收尸与安葬。

张淳芝与秋瑾感情深厚,在秋瑾经费困难时,不光变卖自己的首饰还把秋氏家传《又补斋》图集变卖以资助秋瑾从事革命活动,在大通事发前夕四处借钱劝说秋瑾离开,可一心想以鲜血唤起人们对革命注意的秋瑾却将这笔费用作为战友的安置,自己束手就擒慷慨就义。

第四进西首为家塾,悬挂秋学礼对家人的遗训:善读书,天妄求;可以安贫,可以乐道。

体现了古代万品皆低下唯有读书高的儒家清高。

东首是秋瑾父母的卧室。

父秋寿南曾中过同治举人,后又久试未中,应聘于台湾抚案,后居台不久,又因劳绩被提升为直隶知洲,但因“以贫不能具厚赂,任部胥操纵”,而被分签到湖南,后病逝于桂阳知洲任内。

第五进为厨房,是秋瑾得知徐锡麟安庆起义失败后连夜焚烧文稿之处。

后靠塔山的花园是秋瑾少女时期练剑习武之所。

秋瑾故居就参观到此,请往纪念馆继续参观!欢迎各位游客参观秋瑾纪念馆。

秋瑾纪念馆是为了纪念光复会成立100周年而开辟的,整个纪念馆是依附故居的侧厢房而建立的。

馆内陈列着秋瑾生平事迹展,共分为三个部分,通过丰富翔实的实物、手迹、照片、文献等,向游客展现秋瑾的一生,从而使大家对秋瑾有更深切的了解和认识。

第一部分:民族危机中觉醒秋瑾于1875年出生于福建。

清末的厦门在《南京条约》下已是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从小秋瑾就看见外国传教士肆意欺压中国百姓,常冲进县衙对官吏指手划脚,而清朝官吏却一副唯唯诺诺的媚态。

祖父一生都在福建做官,他是个非常开明的官吏,虽在当时“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风气下还是让秋瑾和兄长们一块读书识字,同时刚正不阿、清廉的祖父常在家怒斥洋人与官吏的无耻,这也激发了她的爱国之心。

小时秋瑾曾愤恨地对母亲说:“红毛人对我们这样厉害,我们中国人是他们的奴隶吗?”1890年祖父看不惯政府的腐朽,毅然辞官归故里并典下此屋,从此全家迁居于此,而此时的秋瑾已有“天生男女原无别,岂独男儿气概雄!”的意识,所以不拘世俗跟表兄学拳棒、剑术和骑马,这也更形成了她“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的激烈性格。

后父亲秋寿南因“以贫不能具厚赂,,被胥吏操纵受贿”而被签发到湖南,认识了当地富豪王黻臣。

王家因慕秋寿南的权势又听说了秋瑾的美貌与才识,前往秋家提亲,这便造成了秋瑾一生不幸的婚姻。

对生活充满憧憬的秋瑾婚后发现丈夫王子芳是个“不学无术、典型的纨绔子弟”后甚感失望,在写给其兄秋誉章信中感叹到“琴瑟相异,同调无人”!婚后一年,1897年生下儿子王沅德后,王子芳捐官“工部主事”携秋瑾前往北京以谋发展。

而此时的北京正处于动荡不安之期:八国联军侵华,慈禧竟不战而西逃,王子芳不得已带秋瑾回湖南。

此时秋瑾虽深束闺阁,但在忧国之心下读了诸如《革命军》、《浙江潮》等民主革命思想的书刊,在钦佩志士誓死挽救中国的同时,也更担忧起中国的前途“幽燕烽火几时收?”“可怜今日我中国的同胞啊?遭压力受苦恼,国贫民病真堪忧!”1901年,清政府签下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后,战事结束,王子芳回京复职。

这次的回京是秋瑾人生的转折点“吾自庚子以来,已置吾生命不顾,即不获成功而死。

亦吾所不悔也”。

同时她结识了丈夫的同僚廉泉之妻吴芝瑛女士。

吴芝瑛安徽桐城人,善书法,广交际,她思想倾向于维新,发起“妇女谈话会”鼓励女子接触世界,她的思想对秋瑾革命前期影响颇深。

通过她的介绍,秋瑾有机会和一些进步人士交往,开阔了眼界,而且结识了京师大学堂日本总教习服部宇之吉之妻服部繁子。

当时日本是很多革命党人聚集和学习的地方,而秋瑾一方面厌恶自己的家庭,另一方面在维新思想影响下非常渴望能以已之力寻求救国之路,从而产生了去日本的想法。

可当时出国都是清政府官派的高官子弟,根本轮不到一个平民女子,但秋瑾却冲破种种阻力在服部繁子的陪同下去日本自费留学!秋瑾来到日本后引起了极大的震惊,天津《大公报》等报纸都给于了头版大幅报道“彼国妇人无不向学,我国女子对之,实深惭愧”!第二部分:民主革命的英杰,妇女运动的先驱到日本后秋瑾入读东京实践女校,课余秋瑾进入中国留学生会馆所办日语讲习所学习日语,仅三个月就能熟练讲日语。

在日本东京与陈撷芬组建“实行共爱会”旨在“反抗清政府,恢复中原,主张女子从军,救护受伤战士……”。

她积极参加演说练习会,并作激烈演说,还被推举为会长。

1905年回国筹措学费与省亲时受下田歌子之托,回国招生,这就是她所撰的《招生启事》。

同时在自己资金匮乏的情况下,资助了在日为夫所弃的蔡姓女同胞回国学艺自立,以至返日时只能搭三等舱,不幸触暑大病一场,可见其艰辛!回国期间她通过陶成章的引见,分别在上海爱国女校谒见光复会会长蔡元培、在绍兴东浦的热诚小学拜见了徐锡麟,这使她更了解了国内形势,并由徐锡麟的介绍参加了光复会。

再度返回日本后,在冯自由的介绍下与孙中山先生相见,倾谈之下不由为孙的思想与气概所折服,从而加入了同盟会并被推举为评议部评议员兼浙江省主盟人。

此时的她雄心万丈:“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1906年底清政府看到海外日益壮大的反清势力,勾结日本政府对留学生预以镇压与遣散,而日本为了扩大在华势力,颁布了旨在限制中国留学生革命活动的《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

规则一出引起一片哗然,中国留学生举行了大规模抗议活动,却丝毫不能改变日本政府态度,陈天华自感救国无望而蹈海自尽,这更引起了中国留学生的激愤。

为此中国留学生分成两派,以鲁迅为代表认为“忍辱负重,学成归国唤起国人的觉悟”;而以秋瑾为代表的认为要斗争到底,全体撤回国以示抗议。

在这种思想下秋瑾带了一部分留学生回国,她自说“不敢自居先知,然而当仁不让”,决定以自已冲破樊笼,投身革命的经历唤醒“沉沦在十八层地狱”的中国妇女加入到争取自身解放的行列,从此吹响了中国妇女向旧世界宣战的号角。

回国后开始搞教育,办报纸。

她曾在南浔浔溪女校任教,直接对学生进行革命思想的熏陶与精神的感化,浔溪女校校长徐自华、徐蕴华两姐妹就是在她的影响下走上革命道路。

她还在上海创办《中国女报》希望“开通风气,提倡女学,联感情,结团体,并为他日创设中国妇人协会之基础为宗旨”,自己撰写了《中国女报发刊辞》、《中国女报之草章及意旨广告》、《精卫石》等文章。

可惜终因经费不足及响应者甚少,在两期后就停刊了。

1905年徐锡麟、陶成章为培养和训练革命武装起义分子,以培养体育教员为由开办了大通学堂。

进而此学堂发展成为浙江地区革命党人聚集及中央办事处。

1906年初,徐锡麟为打入清政府内部,捐官去安徽,而把大通学堂移给秋瑾,二人在杭州白云庵告别时相约在浙皖相互呼应共同起义。

秋瑾接手大通学堂后,首先重视做好知府衙门等上层人物的工作从而稳固了大通学堂的地位;其次严肃师生的政治素质和人品及校风、校纪;第三、加强会党联络组建光复军。

办学过程非常艰辛,不但要四处奔波还常被经费所困扰,不得以在兄长的支持下变卖了家中珍藏《又补斋》图集。

此时幸而徐自华变卖首饰给予倾囊相助,秋瑾感激之余以一副玉镯相赠。

在准备起义时不料有叛徒告密,仓皇之中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刺杀巡抚恩铭,不幸失败而英勇就义。

秋瑾得知后不顾亲友劝阻提前起义,1907年7月13日绍兴知府纠集两浙清兵“围剿”大通学堂,秋瑾打定“没有被鲜血染过的革命不能唤起国民的注意”主意后,在掩护战友离开后毅然束手就擒。

知府想以革命鲜血染红自己的顶子而连夜提审秋瑾,严刑逼供,可秋瑾却丝毫没有屈服写下“秋雨秋风愁煞人”后弃笔回牢房。

在三次审讯都无结果的情况下知府贵富既害怕被牵连又怕革命党人来劫狱,采取了伪造供词、罪证的卑鄙手段,草草判刑。

1907年7月15日秋瑾在绍兴轩亭口英勇就义。

第三部分:碧血丹心,永垂青史秋瑾被捕后,亲友害怕被连累而纷纷躲避,就义后兄长秋誉章挺身而出为她收尸,并和徐自华、吴芝瑛按秋瑾生前愿望安葬于西子湖畔。

1912年孙中山先生在杭州祭奠秋瑾时感慨的写下“巾帼英雄”,并题道“江户矢丹枕,感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流碧血,愧我今朝招女魂”。

不久在徐自华的努力下在杭州成立了“秋社”、“竞雄女校”,在绍兴建立了纪念碑及故居等,还出版了各种书籍和电影。

各界人士在不同时期都为她留下了墨宝,为我们纪念馆生辉增光!参观到此结束,谢谢大家参观!(危晓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