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名瓷与名窑
早在我国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原始瓷。
考古出土表明,原始瓷在商周时期的产地主要集中在长江和黄河中下游,在浙江的多处地方发现了商代龙窑遗址,直到汉代浙江都是生产原始瓷的主要产地,其中窑口最为集中的是浙江省上虞县。
商代原始瓷制坯原料多数不作处理,胎质较粗,用泥条盘筑法成形。
器形不规整,胎体厚薄不匀,器物内外施有薄釉,常见流釉现象、釉、胎结合较差,容易剥落,釉色有青、青黄、青绿、黄绿、绿褐、茶黄等色。
器形有尊、瓮、罐、豆、钵、簋、盆、碗等。
周代原始瓷胎质较细密,呈灰白或土黄色,成型方法是拉坯成型,胎体厚薄均匀,器型规整,有时显的旋纹和割痕,施灰釉或青釉。
周的原瓷主要有随葬的明器和生活器皿。
秦原始瓷的烧成温度已较高,瓷土中的铁含量较低,施灰釉,常见器物有鼎、盒、壶等器形多仿铜礼器。
东汉时,完成了由原始瓷向成熟瓷器的过度,出现了真正的瓷器。
所谓瓷器一般都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用瓷石或高岭土作胎体坯料。
2、在1180℃或以上的温度烧成。
3、在器物胎体上施釉,釉胎结合紧密。
汉代的瓷窑和瓷器
一、汉瓷窑:
越窑
越窑位于浙江省慈溪县,以生产青瓷为主,所产瓷器胎体细密坚硬,上釉用浸釉法,施釉常不到底(半施釉)。
德窑
德窑位于浙江德清县,主要生产黑瓷。
汉代瓷器装烧工艺有垫烧和支烧两种,窑的构造为较原始的龙窑。
二、汉代瓷器
汉代瓷器以青瓷和黑瓷为主,青瓷所占比例很大,黑瓷较少。
青瓷和黑瓷的呈色剂都是铁,釉料中含铁量低于3%时烧成青瓷,釉料含铁量在4%-9%时烧出黑瓷。
汉代瓷器器类很多,用途广泛,有碗、盏、盘、钵、耳杯、尊、簋、罐、壶、罍、虎子钟、熏炉、水井、灶、五联罐等。
到东汉中晚期,成熟的瓷器出现,此时的瓷窑,以生产青瓷为主,并有少量黑瓷,并且都
是以铁作呈色剂,烧制瓷器的窑主要是龙窑,汉代的瓷窑分布广,产量大,烧制的器类有琢器和园器。
两晋南北朝的瓷窑和瓷器
1、越窑
越窑自东汉创烧以来,发展极快,这时的窑场主要集中于上虞曹娥江两岸,窑场数量比汉时增加数倍,两晋越窑青瓷、胎质细密坚硬,呈灰白色,吸水率低、后期胎色渐深,呈灰或深灰色,根据器物的不同用途,有的器身内外都施釉,有的器身内不施釉,仅施于内壁口治附近。
此时越窑瓷的器类除前面已有的器型还出现了砚、水盂灯、扁壶、鸡首壶、烛台等实用器和锥斗、火盘、鬼灶、鸡笼、狗圈、碓、磨、米筛、堆塑罐(谷仓罐)等明器,以及用动物形状制作的器形。
如:羊、狮、熊灯等,造形逼真生动。
堆塑罐(谷仓罐)的制作尤为精美,罐身上部有多达数层的模印堆贴的亭台楼阁,卫土、乐舞人、飞禽走兽等,罐身上还堆贴有各种动物,神人之类,构造极之繁杂,制作巧夺天工。
两晋南北朝时期越窑瓷器实用器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器型由早期的矮胖端庄逐渐向后期纤瘦清秀发展。
2、瓯窑
瓯窑位于浙江省温州一带,至今已发现瓯窑古窑场200多处,集中于瓯江、飞云江、楠溪江两岸,瓯窑瓷胎质坚硬,呈白色或灰白色,釉色有淡青和青黄,器类与越窑大致相同,但明器品种较少,谷仓罐造型与越窑分别颇大。
瓯窑纹饰纹样不及越窑丰富,常见有釉上褐彩有点彩和绘彩两种,点彩多用于动物纹的双眼、耳朵、尾或冠等处,晚期开始用莲瓣纹。
3、婺州窑
婺州窑位于浙江金华、衢州一带,窑场分布很广,共发现古窑遗址600余处,烧制年代由汉至明,其生产年代之长在我国瓷器史上也不多见。
婺州窑瓷器胎体较薄,呈灰白色,部分瓷器胎料用粉沙岩,含铁量高,烧成后胎呈深灰色或紫色,因此婺州窑的技师们利用当地的资源,在西晋未期创造出以化妆土衬底的工艺,以遮盖其深色的胎体,并使釉层呈色柔和滋润。
婺州窑瓷釉色呈淡青或青黄,早期釉常见凝成芝麻点状,后期釉层厚,易剥落,常见开片,开片或胎釉结合不紧密处往往产生白色结晶,呈现丝状或星状奶白色。
婺州窑瓷器类有各种实用器和明器,到南朝时,明器所占比例减少,
日用器生产增多。
谷仓罐的造型和装饰趋于简单,器型增高,造型更显实用,婺州窑瓷除生产青瓷外还生产少量黑瓷和酱瓷。
德清窑
位于浙江省德清县,汉代之创烧,是我国最早烧制黑瓷的窑场。
南山窑
位于江苏省宜兴县丁蜀镇,这里是紫砂陶的著名产地。
南山窑瓷胎色青灰、灰白、黄白、外施透明釉,釉呈青灰或青黄色,常有脱有现象,器壁近底处无釉,釉面常见冰裂纹。
洪州窑
洪州窑位于江西省丰城县,洪州窑瓷胎体较厚,呈灰白色,釉以米黄色为主,少数有豆青或青黄色,常见脱釉现象,釉面多冰裂纹,器类有实用器和明器,其中瓶、烛盘、盏托、五盅盘、四管插器是创新品种,一度停烧的明器也得到了恢复,有带座三足炉、灶、锥斗、六联罐等。
湘阳窑
住于湖南省湘阳县,湘阳窑胎体呈土黄或灰色,釉色深浅不一,胎釉严重。
隋代瓷窑和瓷器
1、安阳窑
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北郊,是隋代北方规模最大的一处青瓷窑,安阳窑瓷胎体厚重,胎色灰白,胎土经过处理淘洗,因此胎质细腻,器物内外施釉,器外施釉不到底,釉色青绿,青黄青灰、青褐等多种,釉薄均匀光泽较强,流釉现象较少。
以胎装饰为主,有刻花、划花、印花、贴花等。
纹饰以莲瓣纹为主,有仰莲和霞莲纹,所烧器类有碗、高足盘、四系罐、钵杯、瓶和瓷塑,明器装饰品等。
2、磁县窑
位于河北省峰峰矿区西郊山,磁县窑瓷施透明釉,釉色青绿和青灰,器物一般胎体厚重,内外施釉,外施釉不到底,流釉较严重,器类以实用器为多。
3、湘阳窑
窑址见前述,隋代湘阳窑瓷胎体较厚,胎色呈灰白和青灰,釉色以青釉为主,有黄釉,褐釉、酱釉等,釉面多细小开裂纹,釉层薄器外为半施釉,器内酱黑釉釉胎结合差,易剥薄,纹饰以印花为主,并配有划花。
器类多为实用器。
4、淮南窑
位于安徽省淮南市上窑镇,淮南窑始于隋盛于唐。
淮南窑瓷胎质坚硬细腻,多为灰白色,少数为黄白或青灰色,胎壁较厚,釉为青色透明
釉,光泽强,釉色青中带黄、青中带绿,釉层厚薄不一,色厚处浓,薄处淡,器外为半施釉,釉面常见小开片纹,有的器物积釉处产生带紫翠色的窑变,为其它窑系所无,所制器物有壶、瓶、罐、碗、盏、高足盘等。
5、丰城窑
位于江西省丰城县,与两晋南北朝的洪州窑遗址同出一处,此外鉴于洪州窑烧瓷器时代颇长,故此丰城窑可能即为洪州窑。
丰城窑隋代器物釉色有青绿、黄褐、酱紫等,施釉前先上化妆土,烧成后的瓷器釉色明亮,青中泛白,透明如玻璃状。
胎土较粗糙,器类有壶、罐、钵、盘等。
6、成都窑
位于四川省成都市,窑场面积颇大,以烧青瓷为主,釉色有豆青、青灰、米黄、姜黄、酱黄、紫褐等色,胎色以紫红为多并有淡红、灰和灰白色,器类与同时代其它窑系基本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