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古代汉语平时作业参考答案(一)通论练习一、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六书?各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六书,古人认为是六种造字法,是汉代人对汉字字形规则的一种看法。
具体名称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象形字的特点是字的线条随着所表达的物体的形状而曲折宛转,即照样画葫芦。
指事字的特点是初看像似可以认识形体,仔细观察才能看出字义。
会意字的特点是比合两字或数字,会合它们的意义,来显现新字的意义。
形声字的特点是以表事类的字为形符,取音同或音近的字为声符,合形声为新字。
转注字不是造字法,明了它是用字法就可以了。
假借字的特点是本来没有写某词的专字,借一个和该词读音相同的字来寄托该词。
2.六书中哪些属于造字法?哪些属于用字法?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讲的是造宇的方法;转注、假借讲的是用字的方法。
3.什么是古今字?古今字就是古今分化字。
由于上古文字数量少,常常是一个字表示几个词,后世为了区别,就让使用频率高的词占据原字形,而为其他词造了新字,原字形就是古字,新字形就是今字。
4.什么是通假字?通假与假借有何区别?通假字就是本字的替代字。
通假字和假借字的区别主要有两点:第一,假借字是“本无其字”,是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记录语言中的某个未造字的词;而通假字是“本有其字”,由于种种原因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
第二,假借字对所借字形往往长期甚至永久占用,以至人们不得不再造新字以与之区别;而通假字则是暂时借用,随着用字的不断规范,字词关系逐渐固定,除了文人为仿古而使用之外,一般就不再使用了。
5.汉字通假的条件是什么?汉字的通假主要有两个条件:第一,通假字与本字必须音同或音近,而这种音同或音近必须以上古音为标准。
第二,必须有文献的佐证。
6.古今词义范围差异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表现在三个方面:①词义扩大;②词义缩小;③词义转移。
7.什么是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和兼类有何区别?所谓词类活用,是指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子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灵活运用,便属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不同。
词类活用是临时的偶然的用作其它类词,一旦离开特定的语言环境,它便恢复常态,原来属于什么词类,仍属原有词类;词的兼类则不同,它是词义引申发展的结果,各种用法是其自身所固有的,是常驻性的属性。
8.怎样判别名词活用为动词?举例说明。
判断名词活用为动词,可以从意义和结构两方面着手:从意义方面判断,某个名词在意义上已不再一般表示原有的词义,而是表示与它相关的行为变化,那么它便可能活用为动词。
如“共目之”的“目”,表示“用目视”,用眼睛看。
“欲兵之”的“兵”,表示“以兵杀”,用兵器砍杀。
“皆白衣冠”的“白衣冠”,用作动词,指:“穿白衣戴白帽”。
从结构方面判断,主要是看它在句中所处的地位,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具备了哪些语法特点等。
如“陈胜王”的“王”字处在谓语的位置,表示“陈胜做王”。
又如“不足生于不农”的“农”字,前有否定副词“不”的修饰,它已活用为动词,表示“从事农耕”。
9.普通名词用作状语有哪几个类型?举例说明;普通名词用作状语,主要有四个类型:(一)表示行为的处所。
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蜀太守以下郊迎。
”“郊”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
(二)表示行为的凭依,也可以说表示行为的工具或依据。
如《列子·汤问》:“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作状语,表示运土的工具。
又如《史记·陈涉世家》:“失期,法当斩。
”“法”作状语,表示“斩”的依据,即依据秦法。
(三)表示行为的身份或态度。
如《史记·项羽本纪》:“君为我呼人,吾得早事之。
”“兄”作状语,表示用对待兄长的态度对待项伯。
(四)表示行为的状态。
如《史记·循吏列传》:“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儿”用作状语,表示像小孩一样地啼哭。
10.什么是使动用法?什么是意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使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和语译。
它包括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名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或语译。
它包括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
11.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是什么?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是: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是主观的看法。
12.古代汉语宾语前置主要有几种情况?三种情况:①疑问代词宾语前置;②否定句中代词宾词前置;③用“是”、“之”复指前置宾语。
13.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各分为几类?常用的有哪些?人称代词分为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两类。
第一人称代词常用的有:吾、我、予、余。
第二人称有:汝、女、尔、若、乃、而。
第三人称代词在先秦还没有形成,“之”、“其”有时起第三人称代词的作用。
疑问代词分为三类。
指人的有:谁、孰。
指事物的有:何、胡、曷、奚。
指处所的有:安、恶、焉。
指示代词分为三类。
表近指‘的:是、此、斯、兹。
表远指的:彼、夫。
表旁指的:他、它(佗)。
14.辅助性代词“者”和“所”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所”和“者”都是辅助性代词,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必须与其他词或词组构成新的“者”字或“所”宇词组,才能称代人或事物,“所”宇和“者”字词组都具有名词性。
它们的不同之处是:“所”位于“所”字词组的前边,“者”位于“者”字词组的后边。
“所”宇词组指代行为的对象,“者”字词组指代行为的主动者。
15.无定代词“或”和“莫”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或”和“莫”都是无定代词,可以称代人、物、事,在句中作主语。
“或”是肯定性的,表示“有的人或事物”,“莫”是否定性的,表示“没有什么人或事物”,现代汉语没有同它们相对应的词。
16.代词“焉”和“诸”的主要用法是什么?“焉”的用法有两种:(1)指示代词,作补语,相当于“于是”。
(2)疑问代词,作状语,可译为“哪里”、“怎么”。
“诸”的用法有两种:(1)“之于”的合音词,用于动词后,“之”是代词,“于”是介词。
(2)“之乎”的合音词,用于句尾,“之”是代词,“乎”是语气助词。
17.副词的基本作用是什么?副词的基本作用是修饰动词和形容词,在动词和形容词前充当状语。
18.古代汉语的副词分为哪几类?常用的有哪些?古代汉语副词分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否定、表敬六类。
(1)程度副词是表示行为和性状程度的词。
表示程度高的有:最、太、至、益、愈等。
表示程度低的有:少、颇、稍等。
(2)范围副词是表示行为变化的范围的词。
表总括的有:皆、尽、悉、咸、毕、俱、具、举、凡等。
表限止的有:但、仅、独、唯、徒、特、直、第等。
(3)时间副词是表示行为状态与时间的关系的词。
表过去的有:既、已、尝、曾等。
表现在的有:方、正、适等。
表将来的有:将、且、行等。
表不定时的有:又、复、亟、俄、浸、稍等。
(4)情态副词是表示状态方式和语势的词。
表状态方式的有:曾、亦、乃、尚、固、相、徐等。
表语势的有:岂、宁、诚、必等。
(5)否定副词是否定行为变化、性状的词。
表一般性否定的有:不、弗、未、非、否等。
表禁止性否定的有:毋、勿、无等。
(6)表敬副词是表示对人尊敬或自我谦卑的词。
表尊人的有:幸、敬、敢、请等。
表自谦的有:窃、忝、猥、愚等。
19.介词在使用时有哪些特点?介词一般不单独使用,它经常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纲前面,同它们相结合,组成介宾词组,用于动词或形容词前后,充当状语或补语,表示时间、处所、目的、方式、对象等等。
20.古今汉语的介词在用法上有哪些不同?古今汉语的介词在用法上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介宾词组的位置。
现代汉语的介宾词组多作状语;有时可作补语,还可作定语。
古代汉语的介宾词组多作补语,有时作状语,不能充当定语。
第二,介词的位置。
现代汉语是固定的,介词在前,宾语在后。
古代汉语不固定,可前可后。
第三,关于宾语的省略。
现代汉语介词后面的宾语是不能省略的。
古代汉语介词后面的宾语却常常可以省略。
21.根据语法功能可以把连词分为几类?常用的有哪些?根据语法功能可以把连词分为三类。
主要连接词和词组的有:与、及等。
主要连接句子的有:故、虽、然、则等。
既能连接句子也能连接词的有:而、且等。
22.根据语气助词在句中的位置,可以把它们分为几类?主要有哪些词?根据语气助词在句中的位置,可以把它们分为句首、句中、句尾三类。
句首语气助词有:唯、盖、夫、其等。
句中语气助词有:唯、盖、其、也、者等。
句尾语气助词有:也、矣、已、乎、哉等。
23.根据句子所表达的不同语气,可以把语气助词分成几类?主要有哪些词?根据句子表达的不同语气,可以把语气助词分为直陈、疑问、祈使、感叹四类。
表直陈的有:也、矣、已、耳等。
表疑问的有:乎、与、邪等。
表祈使的有:唯、其等。
表感叹的有:哉、夫等。
24.古代汉语判断句常见格式有几种?四种。
①……者……也;②……,……也;③……者,……;④……,……。
25.古代汉语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有几种?四种。
①用“于……”作补语的;②用“为……所”作状语的;③谓语动词前用“见”字的;④谓语动词前用“被”字的。
26.什么是近体诗?什么是古体诗?二者的区别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近体诗也称今体诗,是初唐开始形成的新体诗,它有一套格律规定。
唐及唐以后各代,按照这套格律创作的诗就称近体诗;不依照这些格律要求,而按古诗写作习惯创作的诗则称古体诗。
近体诗与古体诗的区别主要有四点:(1)句数、字数要求不同古体诗句数没有规定,字数也有三言、四言、五言、七言及杂言的不同;近体诗句数有严格规定:律诗一律八句,绝句一律四句,排律则在律诗基础上按双数句延长;每句字数则分五言和七言两种。
(2)押韵要求不同古体诗用韵要求较宽,可句句押韵,也可隔句押韵;可一韵到底,也可中间换韵;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可用邻韵字通押,同一韵字还可重复使用。
近体诗则规定偶数句用韵,单数句只有首句可人韵也可不入韵,其余单数句则一律不用韵;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也不能用相邻韵部的字通押(入韵首句除外);一般只押平声韵。
(3)讲平仄律与不讲平仄律的不同古体诗只要求诗句字音声调自然谐调,没有严格规定的平仄要求。
近体诗则有一套严格规定的平仄律,有相反相同、对粘、拗救等多种讲究。
讲究平仄是近体诗格律中最重要的因素。
(4)对仗方面要求不同古体诗不明确要求对仗,即可用对仗也可不用对仗。
近体诗中的律诗必须有对仗,一般是颔联、颈联对仗;排律除首联尾联外,其余各联都要对仗;绝句则可用对仗,也可不用对仗。
27.什么是“粘”、“对”?什么是“三平调”?什么是“犯孤平”?上一联的对句与下一联的出句的平仄相同(主要看第二个字),称为“粘”,违反了就称“失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