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单元练习参考答案:练习一标点下文:1.清静无为,则天与之时;恭廉守节,则地与之财。
君子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毁廉。
知为吏者,奉法以利人;不知为吏者,枉法以侵人。
理官莫如平,临财莫如廉。
廉平之德,吏之宝也。
非其路而行之,虽劳不至;非其有而求之,虽强不得。
知者不为非其事,廉者不求非其有,是以远害而名彰也。
故君子行廉以全其真,守清以保其身。
富财不如义多,高位不如德尊。
季文子相鲁,妾不衣帛,马不食粟。
仲孙忌谏曰:“子为鲁上卿,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吝,且不显国也?”文子曰:“然吾观国人之父母衣粗食蔬,吾是以不敢。
且吾闻君子以德显国,不闻以妾与马者。
夫德者得之于我,又得于彼,故可行也。
若独贪于奢侈、好文章,是不德也,何以相国?”仲孙惭而退。
韩宣子忧贫,叔向贺之。
宣子问其故,对曰:“昔栾武子贵而能贫,故能垂德于后。
今吾子之贫,是武子之德。
能守廉静者,致福之道也,吾所以贺。
”宣子再拜受其言。
宋人或得玉,献诸司城子罕,子罕不受。
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故敢献之。
”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
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公仪休为鲁相,使食公禄者不得与下人争利,受大者不得取小。
客有遗相鱼者,相不受。
客曰:“闻君嗜鱼,故遗君鱼,何故不受?”公仪休曰:“以嗜鱼,故不受也。
今为相,能自给鱼。
今受鱼而免相,谁复给我鱼者?吾故不受也。
”(《臣轨》下《廉洁章》)参考译文:为政清简、顺其自然,则天神会赐时机;谨慎廉洁、讲究节操,则地神也赠财富。
君子虽富有且地位显赫,不因过分奢养而伤了自己的身体;虽贫穷且地位低下,不因追求私利而坏了廉洁的名声。
大家知道身为官吏,要奉公守法只为百姓造福;不知道作个官员,竟然会违反法律占夺别人钱财。
任职做官没有比“心静如水”更为重要,面对钱财没有比“廉洁自律”更应注意。
廉洁而心静,那真是做官的法宝。
本不是路而非要行走,虽劳累万分也到不了目的地;本不属你而偏要占有,虽强夺硬拿也到不了你的手。
聪明之人不会硬干不可能成功之事,廉洁之士不会强拿不属于自己之物,这样才能全身远害而美名永留。
所以君子要奉守廉洁而坚持为人之真,守住清白以保全自己名声。
钱财再多不如讲仁讲义,官职再高不及德高望重。
季文子为鲁国相国,其妾不穿丝绸之衣,其马不食精细之粟。
仲孙忌谏道:“你为鲁国上卿,竟然妾不穿丝绸之衣,马不食精细之粟,人家岂不要认为你吝啬小家子气,而且显不出大国的气派?”季文子答道:“但我看到众多百姓的父母,穿的是粗布,吃的是蔬果,我所以不敢那么做。
况且我听说君子以其德行而使国家名声远扬,从没听说依靠妾和马来为国赢得威望。
只有我讲德行、其他人也讲德行的事,才能在全国推行。
如果只是贪恋于奢糜挥霍的生活、喜欢穿艳丽漂亮的服装,那完全不是我们倡导的德行,又怎么来辅助国政?”仲孙忌听了羞愧而退。
韩宣子为钱少而愁眉不展,叔向却对他表示祝贺。
韩宣子问为什么要祝贺他,叔向说:“从前栾武子地位显赫而能安贫乐道,所以他的德行名声一直流传不衰。
现在你钱少而能安贫乐道,那就好比有栾武子的德行。
能守住廉洁底线、清白之身,那真是致福之道啊。
所以我要祝贺你。
”韩宣子恭恭敬敬地接受了叔向的教诲。
宋国有人得了一块美玉,献给司城子罕,子罕却不肯接受。
献玉的人说:“我已将这块玉给治玉的工匠鉴定过,他认为是块好玉,我才敢把它献给你。
”子罕说:“我把‘不贪’当作是自己的宝贝,你把美玉看作是自己的宝贝。
你把美玉献给我,我们俩都丢了自己的宝贝,那还不如我们各自保留自己的宝贝。
”公仪休为鲁国相国,规定拿了公家俸禄的官员不得与百姓争利,得了国家大利的官员不能夺百姓的小利。
有个客人送鱼给公仪休,公仪休不肯接受。
客人说:“听说你爱吃鱼,所以送给你鱼,为什么不拿呢?”公仪休回答说:“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不接受你送的鱼。
现在我任相国,能自己买到鱼吃。
我拿了你的鱼而被免去职务,谁又会愿意送给我鱼?我所以不接受你送的鱼。
”2.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为洛阳令。
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
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候之,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
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棰杀之。
宣叩头曰:“陛下圣德中兴,而从奴杀人,将何以治天下乎?臣不须棰,请自杀。
”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
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主曰:“文叔为白衣时⑴,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
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
”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
由是豪强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
”(《后汉书·董宣传》)注释:⑴文叔:东汉光武帝刘秀,字文叔。
参考译文:董宣字少平,是陈留圉人,任洛阳令。
当时光武帝姐姐湖阳公主的奴仆白天杀人,乘机躲藏在主人家中,官吏无法抓捕他。
等到公主外出让奴仆陪乘时,董宣等候在门外,拦住车马,用刀画地,大声数说公主的过错,命令奴仆下车,乘此机会杀了奴仆。
公主马上回宫向光武帝倾诉,光武帝听后大怒,召董宣前来,想要杖杀他。
董宣磕头请罪说:“陛下以德复兴了汉朝,却放纵奴仆杀人,将凭什么来治理天下?臣不用皇上杖杀,臣请求皇上让我自杀。
”董宣马上以头击柱,顿时血流满面。
光武帝下令小太监抓住董宣,要他向公主磕头请罪,董宣硬是不从,光武帝让人强迫他磕头,董宣双手撑地,始终不肯低头。
湖阳公主对光武帝说:“你是普通人时,藏匿逃亡及犯死罪的人,官吏不敢上门抓人。
今天你贵为天子,威严却不能实行一个命令吗?”光武帝笑着说:“天子和普通人不同。
”于是下令让不肯低头的董宣出来,赐钱三十万。
豪强因此而大为震惊,京城中人称董宣为“卧虎”,有歌唱道:“枹鼓不鸣董少平。
”练习二标点下文:1.人命中疑狱最多:有黑夜被杀,见证无人者;有尸无下落,求检不得者;有众口齐证一人,而此人夹死不招者;有共见打死是实,及吊尸检验,并无致命重伤者。
凡遇此等人命,只宜案候密访,慎毋自恃擿伏之明,炼成附会之狱。
《书》曰:“罪疑惟轻。
”又曰:“宁失不经。
”夫以皋陶为士,安有疑狱?不经之人,岂可失出?明断如古人,犹慎重若此,况其它乎?今之为官者,为能阙疑慎狱,即是窃比皋陶,其自命正复不小。
彼锻炼成狱者,不及古人远矣,何聪明之足恃哉!(李渔《资治新书》)参考译文:人命案件中有疑点的最多。
有的是黑夜被杀,无人见证;有的是死不见尸,无法检验;有的是众人都证明一人犯罪,而此人被刑罚折磨致死也不招供;有的是众人都见到某人被打死,到验尸时,却并没有致命重伤。
凡是碰到这种人命案子,只能耐心等待并密访,切不可自以为有揭露隐秘坏事的本事,而作出牵强附会的判决。
《尚书? 大禹谟》说:“罪行可疑的,就从轻发落。
”又说:“宁可放走犯罪的人(也不重判)。
”皋陶担任审判官,哪里会有可疑之案?犯罪之人,又怎么能放走?明察断案像皋陶这样的古人,还这么慎重地断案,况且是别人呢?现在做官的因为遇有疑难之处能存疑而不妄作结论,因为能谨慎判案,就私下里把自己与皋陶相提并论,那口气真是不小。
那些罗织罪名、陷人于罪的人,比起古人来差得远了,哪里有什么小聪明可以依靠呢?2.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
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
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苏轼《日喻》)参考译文:南方有很多能潜水的人,天天同水生活在一起,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五岁就能潜入水里了。
潜水的人哪里是随随便便就能潜入水中呢?一定是对水的规律有所领悟了。
天天与水生活在一起,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
如果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到船也会害怕。
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能潜水的人询问探求他们潜入水里的技术,按照他们说的技术到河里试验,没有不淹死的。
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学习却去强求规律的人,全都像北方学潜水的那种人。
3. 辛公义,陇西狄道人,为岷州刺史。
下车,先至狱中,露坐验问,决遣咸尽,还领新讼事,皆立决。
有须禁者,公义即宿厅事,终不还阁。
或谏曰:“公事有程,何自苦!”公义曰:“刺史无德,不能使民无讼,岂可禁人在狱而安寝于家乎?”罪人闻之,咸自款服。
后有讼者,乡闾父老遽晓之曰:“此小事,何忍勤劳使君?”讼者多两让而止。
土俗畏病,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父子夫妻不相看养,由是病者多死。
公义欲变其俗,因分遣官人巡检部内,凡有疾病,皆以床舆来,安置厅事。
暑月疫时,病人或至数百,公义亲设一榻,独坐其间,终日连夕,对之理事。
所得秩俸,尽用市药。
为迎医疗之,躬劝其饮食,于是悉差,方召其亲戚而谕之曰:“死生有命,不关相着。
前汝弃之,所以死耳。
今我聚病者,坐卧其间,若言相染,那得不死?”诸病家子孙惭谢而去。
(《隋书·辛公义传》)参考译文:辛公义是陇西狄道郡人,任岷州刺史。
他一到任,先到监狱中,在室外坐着审问囚犯,该判决的判决,该释放的释放,一下子将案子全处理完。
回去接受新的案件,都立刻裁决。
有应当监禁的人,辛公义就住在公堂上办事,不结案就不回家。
有的人劝谏他说:“办公事自有一定的程序,何必自找苦吃!”辛公义说:“刺史无德无能,不能使百姓不打官司,难道可以把人关在监狱里而自己在家中安心睡觉吗?”犯罪之人听到他的这一番话,都自觉地服罪。
以后有打官司的人,乡村父老就告诫他说:“这等小事,怎么忍心烦劳刺史?”准备打官司的人大多互相歉让而撤讼。
当地风俗害怕人生病,如果一人有病,马上就全家躲避病人,父子夫妻不再互相照顾扶养,因此病人大多病死。
辛公义想要改变这一风俗,于是分头派遣官吏巡视检查所辖范围内,凡是有生病的人,都用床抬来,安置在公堂上。
遇到夏天疫病流行时,病人有时多达数百人,辛公义亲自设置一张床,独自一人坐在中间,整天从早到晚,面对病人处理公事。
所得俸禄,全用来买药。
为他们请来医生治病,亲自劝他们服药吃饭,从这以后病人都痊愈了,辛公义才把他们的亲属都召来告诉他们说:“生死由命,与互相接触无关。
以前你们抛弃有病之人,这是病人病死的原因。
今天我把病人聚集起来,坐睡在他们中间,如果说会互相传染,我哪能不死?”众多病家的子孙惭愧请罪而离去。
练习三标点下文:1温公丧妇。
从姑刘氏,家值乱离散,唯有一女,甚有姿慧,姑以属公觅婚。
公密有自婚意,答云:“佳婿难得,但如峤比云何?”姑云:“丧败之余、乞粗存活,便足慰吾余年,何敢希汝比?”却后少日,公报姑云:“已觅得婚处,门地粗可,婿身名宦,尽不减峤。
”因下玉镜台一枚。
姑大喜。
既婚,交礼,女以手披纱扇,抚掌大笑曰:“我固疑是老奴,果如所卜。
”玉镜台,是公为刘越石长史北征刘聪所得。
(《世说新语·假谲》)参考译文:温峤死了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