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复述练习

复述练习

复述练习1.默读唐诗《赠汪伦》,请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内容。

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简要复述下面的故事林则徐请客林则徐五十三岁那年,道光皇帝派他到广州担任湖广总督,负责查禁鸦片烟。

一些外国人,总想找机会摸摸林则徐的底细。

一次,英国领事查理设宴,邀请林则徐参加。

宴会快结束时,送上来的最后一道点心,是甜食冰淇淋。

那时候,冰淇淋还很罕见。

林则徐见冰淇淋冒着气,以为很烫,送到嘴边时,还用口吹了吹。

这一来,在座的外国人便趁机哄笑。

林则徐受到侮辱,心里非常生气。

但是,他压住怒火,似乎毫不在意地说:“这道点心,外面像在冒热气,其实是冷冰冰的。

今天,我算是上了一次当。

”过些天,林则徐在总督府设宴请客,回敬上次参加宴会的那些外国人。

宴席上,一道道端上的都是中国名菜。

那些外国人,一个个张大了嘴巴狼吞虎咽。

他们一边吃喝,一边赞不绝口。

酒足饭饱之后,有个外国人说:“中国菜,好吃得没话说,只可惜少了一道甜食。

”“有!”林则徐便吩咐道,“上甜食!”话音刚落,一盆槟榔芋泥端上来了。

外国人见是甜食,便举起汤匙,兴冲冲地舀着往嘴里倒。

这一下,可够那些外国人尝的了。

他们“啊——”,“啊——”,嚷成一片,喉咙里比卡着鱼骨还要难受。

有的挥起手,想伸进嘴巴去抓;有的按住嘴,泪水直淌。

一个个洋相出尽,狼狈不堪。

林则徐不动声色,若无其事地说:“这是我家乡福建的名点,叫槟榔芋泥。

这甜食,看上去外面冰冷,内里却滚烫非常,正好和似热实冷的冰淇淋相反。

吃的时候,性急不得,性急了就要烫了喉咙!”外国人瞪圆了蓝眼睛,个个呆似猴样。

他们这才感到林则徐不是个好对付的中国官员。

3.以第三人称老红军的角度复述下面内容他焦急地看看天,又看看我,说:“来吧,我背你走!”我说什么也不同意。

这一下他可火了:“别磨蹭了!你想叫咱们都丧命吗?”他不容分说,背起我就往前走。

天边的最后一丝光亮也被黑暗吞没了。

满天堆起了乌云,不一会儿下起大雨来。

我一再请求他放下我,怎么说他也不肯,仍旧一步一滑地背着我向前走。

突然,他的身子猛地往下一沉。

“小鬼,快离开我!”他急忙说:“我掉进泥潭里了。

”我心里一惊,不知怎么办好,只觉得自己也随着他往下陷。

这时候,他用力把我往上一顶,一下子把我甩在一边,大声说:“快离开我,咱们两个人不能都牺牲!……要……要记住革命!我使劲伸手去拉他,可是什么也没有抓住。

他陷下去了,已经没顶了。

我的心疼得像刀绞一样,眼泪不住地往下流。

多么坚强的同志!为了我这样的小鬼,为了革命,他被这可恶的草地夺去了生命!4.下面是赵树理小说《李有才板话》的一小段。

如果这位老杨同志“事后”对别人讲述这一段经历,该怎么说呢?过了阴历八月十五日,正是秋收时候,县农会主席老杨同志,被分配到第六区来检查督促秋收工作。

老杨同志叫区农会给他介绍一个比较进步的村,区农会常听章工作员说阎家山是模范村,就把他介绍到阎家山去。

老杨同志吃了早饭起程,天不晌午就到了阎家山。

他一进村公所,正遇着广聚跟小元下棋。

他两个因为一步棋争起来,就没有看见老杨同志进去。

老杨同志等了一会儿,还没有人跟他搭话,他就在这争吵中问道:“哪一位是村长?”广聚跟小元抬头一看,见他头上箍着块白手巾,身上是白小布衫深蓝裤,脚上穿着半旧的硬鞋至少也有二斤半重。

从这服装上看,村长广聚以为他是哪村派来的送信的,就懒洋洋地问道:“哪村来的?”老杨同志答道:“县里。

”广聚仍问道:“到这里干什么?”小元棋快输了,在一边催道:“快走棋嘛!”老杨同志有些不耐烦,便道:“你们忙得很!等一会儿闲了再说吧!”说了把背包往台阶上一丢,坐在上面休息。

广聚见他的话头有点不对,也就停住了棋,凑过来搭话。

老杨同志也看出他是村长,却又故意问了一句:“村长哪里去了?”他红着脸答过话,老杨同志才把介绍信给他。

5.(动漫专业专用)请认真阅读下列故事,用5幅左右的小片画出连贯的故事情节,每幅小片配10字左右的情节介绍。

从前有个国王,年纪很大了,他想挑选一个孩子,让他来当国王。

怎么个挑法呢?国王给全国的孩子都发了一粒花籽,看谁能种出最美丽的花,就让谁来当国王。

有个孩子叫宋金,他也领了一粒花籽回去,把它种在一个花盆里,天天浇水。

可是,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了,花盆里什么也没长出来。

这一天,全国的孩子一齐来到王宫里。

他们每个人都捧着一盆美丽的花。

国王出来看花了。

他从孩子们面前走过去,一直皱眉头。

忽然,他看见宋金手里捧着一个空花盆,高兴地笑了。

他说:“找到了,找到了!我发的花籽是炒熟的,不会发芽。

你是诚实的孩子,我让你来做将来的国王。

”6. 阅读下面小故事,按要求的角度复述。

齐宣王爱好射箭,喜欢别人夸耀他能够拉开强弓,其实他使的弓只用三百多斤的力气就能够拉开了,他常表演给近臣们看,那班大臣为了讨好宣王,个个装模作样地接过来试一试,大家在故意把弓拉开一半,便故作惊讶地说:“哎呀,要拉开这弓的气力不少于一千多斤啊,不是大王又有谁能用这么强的弓呢!” 齐宣王听了非常高兴。

然而,齐宣王使用的力气不过三百多斤,可是他却一辈子以为是用一千多斤。

三百多斤是真实的,一千多斤是徒有其名,齐宣王只图虚名却不顾实际。

(1)从“喜好虚名其实是在害自己”的角度:(2)从“阿谀奉承害人不浅”的角度:(3)从“上有所好,下必趋焉”的角度:答案:1. 李白在汪伦家住了数日,突然接到消息,老母病危。

李白心急如焚,在早晨匆匆收拾了一阵,不辞而别。

此时正值春季,花开茂盛.李白远远的就闻到了一阵阵花香,远远望去桃树一颗挨着一颗,密密层层,整个桃花林犹如一片粉红粉红的“海洋”桃花开得那么灿烂,那么美丽,姹紫嫣红、鲜艳娇美。

可李白早已无心观赏美景。

直奔桃花潭。

突然,岸上响起了边用脚拍打地面边唱歌的声音。

李白心头一热,遁声望去,只见汪伦边唱边走了过来迎上。

“天下茫茫知己难寻啊!”李白高呼:“我这一生有你这么一个知己真是我的福气,可是我们这么匆匆已分别又不知何时才能相见!” “只要我们有缘就一定可以想见,如果没缘我们也会在心中想念对方的。

”汪伦意味深长地喊到。

李白心中升起一只暖云,心想:桃花潭固然很深,但也比不是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呀!于是,李白诗性大发,高声吟到:“李白乘舟将欲行,呼问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我汪伦赠我情.他俩离别了。

汪伦注视着李白的船,一直到小船从他的视线中消失……。

2. 提纲:A.开头:事情的起因:一些外国人想摸摸林则徐的底细。

B.正文:事情的经过:查理设宴,林则徐吃冰淇淋受侮辱;林则徐请客,外国人吃摈榔芋泥出洋相。

C.结尾:事情的结果:外国人感到林则徐是不好对付的。

3. 老红军焦急地看看天,又看看小红军,说:“来吧,我背你走!”小红军说什么也不同意。

这一下老红军可火了:“别磨蹭了!你想叫咱们都丧命吗?”他不容分说,背起小红军就往前走。

天边的最后一丝光亮也被黑暗吞没了。

满天堆起了乌云,不一会儿下起大雨来。

小红军一再请求老红军放下他,怎么说老红军也不肯,仍旧一步一滑地背着小红军向前走。

突然,老红军的身子猛地往下一沉。

“小鬼,快离开我!”他急忙说,“我掉进泥潭里了。

”小红军心里一惊,不知怎么办好,只觉得自己也随着老红军往下陷。

这时候,老红军用力把小红军往上一顶,一下子把他甩在一边,大声说:“快离开我,咱们两个人不能都牺牲!……要……要记住革命!……”小红军使劲伸手去拉老红军,可是什么也没有抓住。

他陷下去了,已经没顶了。

小红军的心疼得像刀绞一样,眼泪不住地往下流。

他想:“多么坚强的同志!为了我这样的小鬼,为了革命,他被这可恶的草地夺去了生命!”4. 过了八月十五日,正是秋收的时候,我作为县农会主席,被分配到第六区去检查督促秋收工作。

我叫区农会给我介绍一个比较进步的村,区农会常听章工作员说阎家山是模范村,就把我介绍到阎家山去。

我吃了早饭动身,天不晌午就到阎家山。

一进村公所,正遇着两个人在下棋。

他两个因为一步棋争起来,就没看见我进去。

我等了一会儿,还没人跟我搭话,我就在这争吵中问了一句:“哪一位是村长?”那两个人抬起头来,上下打量我。

我那天头上箍着块白手巾,身上是白小布衫深蓝裤子,脚上穿着半旧的硬鞋──那鞋至少也有二斤半重。

大概是从这打扮上看,其中一个把我当成哪村派去送信的,就懒洋洋的问道:“哪村来的?”我回答说:“县里。

”他又问:“到这里干什么?”另外一个人因为棋快输了,在一边催着说:“快走棋嘛!”这时候我真有点不耐烦了,就说:“你们忙得很!等一会儿闲了再说吧!”说完我就把背包往台阶上一扔,坐在上面休息。

跟我搭话的那人见我的话头有点不对,也就停住了棋,凑过来跟我搭话。

我看出他就是村长,但故意问了一句:“村长哪里去了?”他红着脸答过话,我才把介绍信给他。

5.略6. 〔变角度转述一〕宣王好虚名。

他本来只能拉动三石的弓,左右的人为了迎合他的虚荣心,就都说他的弓不下九石。

因此他终身蒙在鼓里,还自以为能拉九石呢。

喜好虚名其实是在害自己啊。

〔变角度转述二〕齐宣王本来只能拉动三石之弓,而他的左右拉他的弓时拉到一半就装作拉不动了,还都说:“这弓不下九石,除了大王您,谁还能用这么强的弓!”结果使得宣王到死都自以为能用九石的弓,受害终身。

阿谀奉承实在害人不浅。

〔变角度转述三〕齐宣王本来只能拉动三石之弓,可他的手下都说他用的弓不下九石,在试拉他的弓的时候,一个个还都只拉到一半就装作拉不动的样子。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宣王“说人之谓己能用强也”,“左右”的装模作样和虚伪赞词,正是为迎合他的需要而产生的。

“上有所好,下必趋焉”,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