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医患冲突的原因及解决对策姓名:张倩学号:09515053 班级:09级公共事业管理摘要:近些年来关于医患矛盾,可谓是频频发生。
任何事情的成因总有其双面性,医患矛盾的产生是医院方面于患者方面两者因为利益问题而共同产生的。
关于缓解医患冲突,解决医患之间的矛盾,是近年来一个值得讨论和研究的问题。
关键字:医患冲突解决建议和谐相处正文:关于医患矛盾的报道可谓屡见不鲜,这其中不乏患者及其家属的无理取闹,也有医院方面的一些不负责任的表现。
任何事情的成因总有其双面性,医患矛盾的产生是医院方面于患者方面两者因为利益问题而共同产生的,具体来看主要体现在非技术性纠纷特别是与医疗费用相关的经济纠纷急剧上升,临床技术性纠纷相对减少。
同时,医疗事故处理的机制不健全,法律不完善,患者对从鉴定、诉讼途径维权的信心不足,加上有些媒体对医疗纠纷事件报道的负面倾向,使得医患冲突进一步恶化。
一.国家对医院政策的改变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逐渐减少对医院的补贴,把医院推上市场,而不是过去那种靠国家补贴的非盈利单位;更由于成千上万的医护人员进入医疗单位,致使医疗单位的财政更加困难。
解决这个困难的办法,就是提高治疗费用,但由于既往的医疗费用相对较低,也使人们在心理上承受不了。
其实,医院的治疗费,相对检查费、药费来说,只是很少一部分。
而较高的检查费、药费,并不是医院造成的,也不是医院能完全解决的,而是由于昂贵的医疗器械,越来越多的高价药品等大环境因素造成的。
无论怎样,由于人们习惯了既往较低的医疗费用,也由于过去职工的医疗费用大部分由国家承担,因此,急剧增高的医疗费用很难被人们所承受,人们对医疗部门就必然产生不满,这是医患关系紧张的一个很大原因。
虽然医疗费用普遍较高,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大部分医院的财政状况都很困难,这就使医务人员的收入相对同一层次的人来说,是比较低的。
虽然如此,大部分医务人员还是能坚守自己的岗位,讲求医德,兢兢业业工作的,但总会有少数医务人员,耐不住清贫,做出有背医德、昧着良心的事。
例如收受病人红包,拿药品、医疗器械的回扣等。
因为医疗单位面对的各种困难,人们了解的比较少,而医务人员直接面对的是病人,只要有少数的医务人员有违背医德的事情发生,就会激起人们的极大反感,使得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
对于医务人员中这些不讲医德的少数害群之马,尽量加以打击或者清除是必要的,而人们对他们的抵制也是必须的。
二.医生的个人收入任何职业,都由各种各样的人组成,医生护士也一样。
没有人会因为穿上一件白衣会变成天使,我们从事并所热爱的职业,是一个高尚的职业,但并不意味着从业者就能象天使一样没有七情六欲,不吃喝拉撒,也和其他职业一样,需要靠工资来维持生计。
通常成为医生需要五年本科,并通过执业医师考试,而这仅仅是开始,还有为数不少的人念硕士和博士,看过一个数据,目前中国的医学博士约占博士总量的1/5,是博士中最大的一个群体。
而学历教育,仅仅是一个基础,要成为一个能独当一面的医生,至少还要十年临床工作以上。
在住院医师阶段,每个医生一周至少值2个班,这就意味着工作时间已经达到48小时,而目前我所知的医院,无一施行五天工作制,而毫无例外的施行五天半工作制,更多的医院规定,周日主管医生必须到医院查房,节假日也不例外,抢救病人更需要随叫随到,而节假日值班,从来没有加倍工资,如果要晋升,论文和外语、计算机除外,大多数医院规定,必须通过为期一年的总住院医师岗位,这个岗位意味着你一周只能有一个晚上回家和老婆孩子团聚,另外的时间,要求24小时在院在岗,5分钟内必须能到达病房。
这就是医生尤其是大医院医生晋升的必由之路[2]。
即使晋升又如何呢?职位的提升,不仅意味着工资待遇的提高,而且意味着责任的加重,只要一件医疗差错,数十年名声付之东流,高额的索赔更是令人不寒而栗(通常医院规定,由当事人负担部分赔偿),据我所知,目前国内最高索赔是500万,哪一个工薪族负担的起?而与之对应的工资却并不是很高,到主任一级的基本工资只有6000左右,而要晋升到主任至少需要十多年的工作时间。
三.媒体的舆论导向医务人员中有少数害群之马是不可置疑的,但媒体过分的宣扬也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一大原因。
病人治病,相对医院来说,的确是弱势群体,但媒体打着保护弱势群体的幌子,有意无意的扩大医疗事故、医生收红包、收回扣的报道,也是很不负责任的。
媒体抓住一个就不放,而且都是医院的过错,动不动就赔偿病人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的人民币,使人们错误的以为医疗事故处处可见,医院就是摇钱树。
医生收红包的现象也的确是存在的,但经过媒体的过分宣扬,在人们的心目中,好像找医生看病都需要送红包,甚至没有钱交住院费也要先送医生红包,其实这基本是误解。
大部分医生是不收红包的,索要病人红包的医生更少。
即使你不送红包,医生也不会因此就不认真给你看病了,除非那些极少数道德恶劣的医生,大部分医生是不会这样做的。
我在几个大小不同的医院工作过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医生。
媒体这样报道,表面上看是为了病人,但从深层里考虑,是对病人很不利的。
找医生看病要送红包,医生为了不出医疗事故,加大检查费用,尽量用贵重的药品,甚至为了明哲保身,该做的手术也不敢做了,该做大手术的也成了小手术,钱花了不少,病却没有完全根除,最后受害的还是病人。
这就是媒体恶意宣传的结果,不但损害了医患关系,而且损害了病人的利益。
现在中国就是个市场经济的大环境,要学会适应这个环境,因为我们只能适应它,我们没有能力去改变它!医院是社会的一部分,医生也和我们大家是一样的人,好的医生还是占了大多数,不然非典的时候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医生挺身而出、甚至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不能什么事都一概而论,医生是最难干的职业,因为他面对的是人、是生命,所以人们不原谅医生的错误,其实医生也是最不希望自己犯错误。
医生也是人,他不可能保证自己一生都是正确的,但医生如果有失误,人们就会骂他是庸医、草菅人命!即使是世界上最高明、最讲医德的医学专家,也不可能一生不出现失误——这是个不争的事实!医生所能做的只能是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减少失误!在90年代以前,人们对医生都很尊重,其实那个年代医学还不够发达,误诊、失误比现在要多的多,但人们都能够理解,表现出了对医生的宽容和爱护,因为那个时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良好的,大家都互相信任,所以才表现出了宽广的胸怀!现在医患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这里面舆论导向起了很大的负面作用,大家应该明白一个道理——医患关系的紧张,受伤的是医患双方!现在医患关系非常紧张原因是多方面的,解决的办法只能医患相互信任、恪守诚信,认真践行“八荣八耻”,现在医疗行业正在整顿,医院的服务也在不断的改进,医患应该是朋友,不应该是对立面。
因此大家都应该怀有一颗仁爱、宽厚、信任之心,当然尤其是医生,更应该善待自己的患者!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创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这是我们的共同愿望!我们相信,良好、和谐的医患关系不久就会建立起来。
对医患关系改良的建议:关于医患关系,宋代寇宗爽在《本革衍义》中说过一段意味深长的“医不慈仁,病者猜鄙,二理交驰,于病何益?由是言之,医者不可不慈仁,不慈仁则招非;病者不可猜鄙,猜鄙则招祸。
惟贤者洞达物情,各就安乐,亦治病之一说( 悦) 耳”。
这里说的很清楚,医者和患者要各安其位,扮演好自已的角色。
医者对患者要仁慈,患者对医者要信任。
果能如此,则医患和谐,两者都快乐、得益;不能如此,则医患不和谐,两败俱伤。
考察医患关系,其实并不难看出,医患关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会呈现不同的特点和形态,但有两点是共同的,不变的有两点:第一,医者必须治病救人,为保护和增进患者的健康,减轻患者的痛苦服务。
医者是为患者而存在的,只有在为患者服务中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因此,从本源上看,患者是首要的,患者才是医者的“衣食父母”。
医者关爱患者,尽心尽力为患者服务是天经地义的本份。
也就是说,医者不可不慈仁。
第二,患者必须信任医者、依靠医者。
医患关系的一个明显而重要的特点便是信息和权力的不对称。
治病是高度专业的,又关系到患者的健康乃至生命这样敏感而重大的问题,不管患者如何提高自已的相关知识,如何主动参与治病过程,总不能真正与医者“平等”,更不能取代医者的地位和作用。
因此,患者必须信任医者,依靠医者。
也就是说,患者不可猜鄙。
为此,必须在价值选择上坚定而恰当地进行调整。
这就是弱化经济利益而强化人文关怀。
当然,这很不容易,需要艰苦持久的努力,加强教育,促进自律等。
但最重要的,可能还是制度安排。
制度安排体现价值选择,同时又规范和保证价值选择。
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又是多样性多元化的社会。
无疑需要教育、需要自律、但又不能光靠教育和自律,还需要合理而适当的制度安排。
在医疗卫生改革中,我们痛心地看到,象以药养医,科室承包以及减少政府投入,医保向少数人倾斜之类或明或暗的制度安排,产生了多么严峻的后果,甚至象一些人所评论的,到了“逼良为娼”的地步。
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能够期望医患能和谐吗?我认为一下几个措施可以有效改善医患关系,减少医患冲突。
首先,强化法制建设,引导医患关系,构建常态的医疗秩序。
要从法律建设的角度去构建、引导良好的医疗关系。
医务人员必须增强法律意识,规范自己的医疗行为,医患双方都有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任何一方都不得侵犯对方的权利。
其次,加强医德建设,尊重患者权利。
充分尊重患者合法权利的问题应越来越引起义务人员的重视,医务人员具有高尚的医德,是医院维护自身利益立足于医疗市场的根本保证。
再次完善医疗体制,把医疗保障作为社会和谐的基本元素。
最后,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形成人际互动中的尊重、理解、信任的风气,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建立平等互敬、相互理解、融洽和谐的医患关系。
总之,医患关系的紧张,有很多原因,其中的很多因素不是医院及广大人民群众能够解决的。
处理好这个问题,义务人员首先要自重,有职业道德是主要的;人们多一些对义务人员的理解,特别是不要盲从媒体及人们对医务人员不客观的误解,相信大多数医务人员是好的,而不要把他们看作一窝黑。
只有这样,才会使医患关系得到改善;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医务人员和广大人们群众都得到益处。
参考文献:《卫生事业管理》《卫生法学》《健康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