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表达作用题之段落内容与表达技巧的考查(通用)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表达作用题之段落内容与表达技巧的考查(通用)

现代文阅读表达作用题之段落内容与表达技巧的考查
考题回顾:
1、(2020年湖北《从阿尔卑斯山归来》)本文最后突出写了狗的形象,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2、(2020年山东《溯源》)文章用鲑鱼的溯源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2020年重庆《阳台上的遗憾》)文章第五段是否可以不引用张潮的话?为什么?
4、(2020年全国3《张家界》)第三段对于篝火燃烧的大段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课本链接:
1、《荷塘月色》一文中开头和结尾都涉及到了对自己妻儿的描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故都的秋》一文第二段主要介绍了江南之秋的特点,试分析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3、《孔雀东南飞》一文中多次铺写了刘兰芝的勤劳和美丽,有什么作用?
4、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一文中着力描写了园子里蜂儿、蚂蚁、瓢虫生物的自然活动,这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考查内容:
1、段落在全文中的结构作用
2、段落内容的理解分析及表现手法的运用
解答思路:
1、从段落所处位置看其在全文的作用。

开头:开门见山、统领全篇、引起下文、营造氛围、奠定基调、铺垫蓄势。

中间:承上启下、结构线索(跌宕行文)(前后对比)。

结尾:呼应开头、深化主题、卒章显志、激发联想
2、从段落内容本身看其服务性。

设定情节、描摹物象(描写景物)、援引事例
3、从内容的表达方式或艺术手法来理解分析。

方式:记叙、描写、议论
手法:象征、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小见大
作用:形象上鲜明具体、抒情上含蓄委婉或真挚强烈、叙事上摇曳多姿、观点上明确突出
课堂阅读:
1、站牌下,那一刻……
早上,阳光明媚。

那天,我站在一条不宽的马路上,等公共汽车。

站牌下,聚了很多人,挤着。

他们都很文明,穿着时髦,谈吐斯文,举手投足显示着高贵……
我怕挤,特意站在垃圾箱旁边,这里几乎没有人。

在马路那面。

一个刺眼的人,是个另类。

穿得破烂,长头发乱着,遮了半个脸。

手里拎着一条鼓鼓囊囊的蛇皮袋,很脏,但不重。

看得出,他要到这边来。

这个时间,自行车一辆接着一辆,在等车人脚下,洪水一样流过。

有个骑车人,在一路叫骂声中,蛇样穿行而来,车子后衣架上夹着食品袋,里面的小包子清晰可见.站着的许多人“哼”了一句什么。

突然,食品袋掉了,掉在离这些等车人只有几步远、地上那块打着转儿的废纸旁边。

后面的车子从上面压过。

于是,一辆接一辆。

那个骑车人早已没了踪影。

那个另类,摆出一副压死也得过来的架势。

他过来了。

还可以吃的,碎了也可以吃。

有食品袋裹着,不脏,我想。

我知道饥饿的滋味,食物的诱惑。

我在心中叹气,我没有帮助别人的能力,真心希望这是他最好的早餐。

可是,我吃惊下面的经过。

他来到站牌下,没有一点犹豫,麻利地弓下身,捡起食品袋,还有路边那些被人踩来踩去,包过油炸食品的废纸片。

他把食品袋撕开一个角儿.众目睽睽之下,碎包子冒着热气,被他一块块放进肚子里。

他朝我走来……
他走过我面前。

他径直把捏在手里的塑料袋和纸片塞进垃圾箱里,扬长而去。

风在身后,吹起他的破衣,条条缕缕地,呼啦啦地响,像无数缩小的、飘扬的旗帜。

我突然愣住。

我真正地看到了他的脸。

那不变的笑意告诉我、还有这个世界:那一刻,站牌下没有一个人!包括衣冠楚楚的我!
(《人民文学》2020年第六期冬雪)
★★有人认为,删除最后两段会使文章的艺术效果更佳,你的观点呢?试加以说明。

思路指引:
1、段落本身中心内容有什么不同
2、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3、作为结尾效果有什么不同
答案:A、删除更好。

故事在刻画描述中结尾,不仅突出了人物形象,而且其含蓄隽永的语言可以起到引人深思的效果,避免了说教的直白。

B、保留更好。

正是因为有了结尾中“我”的感受和认识,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才更为突出,既显示出主人公人格魅力的影响感染力,又增强了文章的批判意识,深化了主题。

2、易水之滨,高渐离击筑,悲凉的旋律中,荆轲告别燕太子丹,踏上刺秦的不归路,他身后的芦花,一定在萧萧寒风中轻飏。

乌江之畔,四面楚歌,西楚霸王柔肠寸断,在“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叹声中,虞姬挥动长剑,裙袂飘飘,作最后的生命之舞。

在她倒下的地方,白雾茫茫,一片缟素,那是一岸的芦花在为这悲怆的诀别飘雪飞霜。

汨罗江边,披发行吟的屈原,掩涕叹息,仰天长问。

侫臣专权,楚王昏庸。

居庙堂,不能为民解难;谪乡野,不能为楚君分忧。

生命的大寂寞郁结于心,奔突于胸,使诗人纵身大江,荡起的涟漪是芦苇悲鸣的泪滴,在湿湿的夜色中流淌。

青青的苇叶包裹起后人的崇敬和思念,投入历史的长河,成为端午节最深沉
的纪念。

(选自张弛《心中的芦苇》)
★★“芦花”在该段中起到了哪些作用?(分条作答)
答案:(1)是串连事件的线索。

(2)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3) 表达了同情或崇敬的感情。

(4) 芦花见证、记录、蕴涵着历史的痛苦和沧桑。

课外延伸: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辉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州。

(温庭筠《望江南》)
★★有人认为,此词删除最后一句效果更佳,你认为呢?请试加分析。

附:阅读1其它思考题目
1、文中多次以“另类”来形容“他”,结合全文,试概括“他”的另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在写到“他”向食品袋走来的时候,作者展开了对自己的心理描写,试分析这一内容在全文中的作用?
3、“风在身后,吹起他的破衣,条条缕缕地,呼啦啦地响,像无数缩小的、飘扬的旗帜。

”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内涵?
4、本文在塑造人物形象上与鲁迅的《一件小事》颇有相似之处,试分析本文在主人公塑造上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

[解题指导]
1、思路导引:另类的定义来自于比较,“他“同周围人的不同之处,即为另类的表现;“概括”“哪些”要求分条答题,并尽量用结构一致的短语或短句。

答:A、从外貌特征看:衣着破烂,地位卑微;B、从行为特征看:穿越马路,拣吃食物;C、从道德品行看:维护环境,灵魂圣洁。

2、思路导引:分析段落在文中的作用一般从结构和内容入手,从该段在文中所处位置入手,根据文体或内容的不同,常用的术语有制造悬念、铺垫叙事、营造氛围、开篇明旨、点明话题、卒章显志、激发联想等;答题时应注意以术语打头,亮出采分点,再具体分析,说明作用。

答:为下文的“吃惊”做紧蓄势功夫,从“我”的误解和怜悯到“他”给我的震撼,,
以“我”衬“他”,突出了主人公形象的高大。

3、思路导引:分析句子的含义,一般注意三个问题,即突出重点词语且兼顾其它、把握修辞手法和联系语境,尤其是阐述当中不能忽视非重点词语的理解。

答:尽管其形貌委琐,地位卑微,但其身上彰显出的德行节操却足以震撼、鞭挞和鼓舞他人。

4、思路导引:题干提到鲁迅的《一件小事》,其实是对答案做出了暗示,回顾塑造人物常用的表现手法及作用,结合文章有理有据有条理来答题是关键。

答:主要手法是对比,还包括了外貌描写和行为描写等。

外貌描写上,其破烂的衣着同周围人的“穿着时髦,谈吐斯文”对比,也比较出了人的不同身份地位;行为描写上,“塞进垃圾箱”同“后面的车子从上面压过”对比,也比较出了道德品行的高下。

其次还包括欲扬先抑和以小见大的写法,让人从感情上由难以接受对方到肯定褒扬,从细微小事看到光辉形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