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加速度的因素
物理:4.2《影响加速 度的因素》课件PPT(粤教 版必修1)
影响加速度的因素
【回顾】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看法的发展历程
年 代 2000年前 古希腊 17世纪 意大利 1687年 英国
代表人物
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看法
亚里士多德 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伽利略
牛 顿
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 态或静止状态(惯性),直到有 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巩固练习
一.探究思路 控制变量法
二.如何设计探究实验方案 ?
m一定, 研究a与F的关系.
F一定, 研究a与m的关系.
m一定, 研究a与F的关系. 物体质量一定时,受力越大 加速度越大.
1.猜想:
a∝F
2.实验验证:
m一定, 研究a与F的关系.
3.设计实验1:
m一定, 研究a与F的关系.
3.设计实验2:
五. 对探究过程的反思.
1.本次探究方案中,小车的加速度是否就 是拉力产生的?
2.小车受到的拉力是否就是砝码与盘的重 力之和? 为什么?
感谢大家! 再 见
第二节 影响加速度的因素 【实验与探究一】——加速度a 与物体所受合外力F 的关系 【实验结论】——加速度 a 与物体所受合外力F 成正比。 【实验与探究二】——加速度a 与物体质量m 的关系 【实验结论】——加速度 a 与物体质量m 成反比。
即a F
1 即 a m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 量的关系
第二次
小车 位移 s/ m
拉力F
(砝码+盘 质量/kg)
小车+砝码
质量 m/kg
小车 小车+砝 位移 码质量 m/kg s/ m
1 2
0.04 0.04
三.进行实验探究
F一定, 研究a与m的关系.
四.得出探究结论 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 量成反比.
加速度的方向跟引起这个加速度的力的方向 相同.
3. 某两个同学用图4-2-5所示的装置(图中A 为小车,B为带滑轮的长木板,C为水平桌 面),分别在《探究加速度与外力间的关系》 实验中,各自得到的图象如图4-2-6中甲和乙所 示,则出现此种现象的原因甲 是 木板倾角过大 ,乙 木板倾角过小 是 .
在保持质量不变时加速度与物体受力间关系的实 验中(使用图4-2-5所示的装置),小车质量M和 砝码质量m分别选取下列四组值.
第二节 影响加速度的因素
【实验方法】 ——控制变量法
1.控制质量m不变,探究加速度a与合外力F的关系; 2.控制合外力F 不变,探究加速度a与质量m的关系; 【设计与提示】 【问题】 1.在如下装置中,小车从静止释放,作何种运动? 2.要测定小车的加速度,必须首先测定哪些物理量? 3.设计怎样一个表格来记录实验数据?
因此,牛顿第一定律也可以理解为: ——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第二节 影响加速度的因素
既然研究方向确定为:力——加速度 的关系, 那么影响加速度的因素就成为十分重要的问题。 【问题】影响加速度的因素是什么? 素材一:打乒乓球 质量有关。 ——加速度可能与物体的 素材二:排球比赛 素材三:小球运动 【猜想与假设】 影响物体的加速度的因素可能是: ①物体的质量m。 ②物体受到的合外力F。 ——加速度可能与物体受到的合外力有关
m一定, 研究a与F的关系.
3.设计实验2:
1.课本上需要测量哪两个物理量的数值? 2.为什么测量这两个量就可以得到力和 加速度的关系?
三.进行实验探究
m一定, 研究a与F的关系.
第一次
小 车 编 号 小车 质量 m/kg
第二次
拉力F
(砝码+盘 质量/kg)
拉力F
(砝码+盘 质量/kg)
小车 位移 s/ m
牛顿第一定律定性地回答了力和运动的关系, 即: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本节开始研究——如何定量地回答力怎样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第二节 影响加速度的因素
如何定量地研究力改变物体运动状物体运动状态; ②物体的运动状态由物体的速度唯一表征; ③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也就是物体的速度的改 变; ④物体的速度要改变就必须有加速度; ⑤所以,研究方向确定为:力——加速度 的关系。
小车 位移 s/ m
1
0.2
2 0.2
三.进行实验探究
m一定, 研究a与F的关系.
F一定, 研究a与m的关系. 物体受力一定时,它的质量 越大, 加速度越小. 1.猜想: a∝1/m
2.实验验证:
F一定, 研究a与m的关系.
3.设计实验:
三.进行实验探究
F一定, 研究a与m的关系.
第一次
小 车 编 号
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有外力作用
→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
→
速度改变
→
有加速度产生 运动状态改变越大
力越大
加速度越大
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物体质量越大
→
运动状态越难改变
→
→
相同外力作用下,速度变化越慢
越小
加速度
物体质量一定时,受力越大,
加速度越大.
物体受力一定时,它的质量 越大,
加速度越小.
探究过程 课件演示
A.M=500g,m分别为50g、70g、100g、125g B.M=500g,m分别为20g、30g、40g、50g C.M=200g,m分别为50g、75g、100g、125g D.M=200g,m分别为30g、40g、50g、60g
B 若其它操作都正确,那么在选用 组值 测量时所画出的图线较准确.在选用此组值,m 取 50 g时实验误差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