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 《搜索》的现实主义创作特色分析-精品

最新 《搜索》的现实主义创作特色分析-精品

《搜索》的现实主义创作特色分析
商业与市场经济让第五代导演纷纷投身于商业大片的创作当中,逐渐背离了第五代导演曾经扛起的家国情怀表达的旗帜,反而专注于视觉奇观的建构。

随着一部部商业大片的问世,商业大片时代的大门逐渐被开启,张艺谋的《英雄》、陈凯歌的《无极》,让观众和导演都看到了商业大片的迷人之处,同时也让人们看到了以娱乐元素和商业元素为轴心的商业片的空洞和无趣。

电影《搜索》是导演陈凯歌经历了《无极》的“电影噩梦”以后,根植于真实生活,将镜头对准当今社会问题,以犀利的电影视角深入挖掘了问题的症结根源。

整部电影表现出浓厚的批判现实主义电影特征,揭露社会问题的同时,也深层次挖掘了人性的复杂。

本文就电影《搜索》的现实主义创作特征做出研究探索,以期对该片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一、基于现实的思辨创作理念
对于导演陈凯歌而言,电影《搜索》不仅仅是一部商业电影,而是代表他对于第五代导演艺术创作本真的回归——揭露社会现实、描绘人性复杂性以及探索造成这些问题的内部原因。

但是,这种艺术创作本真的回归又有别于第五代导演曾经坚持的家国情怀,对于“人肉搜索”“诚信缺失”“网络暴力”等当今最为火热的社会问题的展示和思考,呈现出一种更为务实的现实主义姿态。

尤其是在经历过电影《无极》的极端负面批评之后,陈凯歌急需一部让自己“翻身”的电影,来重新塑造自己的电影形象以及重新诠释自己的创作理念。

如果说张艺谋执导的电影《英雄》开启了中国商业大片时代,那么,陈凯歌的《无极》无疑是继《英雄》之后,另一部诠释中国商业电影大片时代的标志性作品。

张艺谋在电影《英雄》当中,放大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将民族文化符号化、奇观化,从视觉审美的角度出发,利用颜色调配和画面构图,创设了一种中式意境,为观众制造一场极具中国特色的影像奇观。

而陈凯歌则期望从中国的神话传说这一民族文化入手,另辟蹊径,从另外一种视角诠释自己所认知的中国式商业大片。

电影从业者与观众不禁开始对中国商业大片产生疑问,是否对比强烈的视觉元素与搜奇列怪的神话故事足以支撑起商业大片的票房?
因此,电影《搜索》显示出一种更为复杂的特质,从题材的选择到影像语言的表达,都彰显出导演陈凯歌对于自身以及电影艺术的冷静思辨,企图从另一个角度出发,重振自己的电影品牌以及表达自己的电影理想。

陈凯歌以电影
《搜索》为媒介,向观众表达自己的电影审美理想,告别了《霸王别姬》带来的无限荣光,《搜索》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审查,他希望让观众看到自己对于电影艺术的追求,他的电影艺术仍然是根植于现实生活的,仍然对于现实主义有着无限向往和追求。

然而,导演陈凯歌对于影片《搜索》内容的选择,也显示出一定的思辨倾向。

电影《无极》的失败明确了人们对于商业大片内容的接受度,并非一味地夸大和追求视觉奇观就能获得票房的成功,娱乐元素的堆砌也并非能够得到观众的接受,而明星效应只是电影宣传的噱头,不能完全保障电影票房。

而影片《搜索》表现的“网络暴力”“人肉搜索”“诚信缺失”等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中让人无法回避的问题,随着网络的普及化、社会信息化,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电影《无极》就曾身处这个网络舆论的旋涡当中。

因此,陈凯歌选择这类题材,显示出更强烈的思辨性,反思自身,放眼全局,在亲身经历过网络暴力之后,陈凯歌能够对其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和诠释。

因此,电影《搜索》表现了陈凯歌基于现实的思辨创作理念。

这种思辨性不仅表现在陈凯歌对于自身电影事业的深刻反思与悉心经营,更表现在对于商业大片制作的反思,电影艺术作品究竟应当以奇观化、娱乐化的姿态呈现,还是以贴近生活的面貌呈现,最终电影收到的市场反馈和观众反馈才是最重要的。

看清影片《搜索》的这种基于现实的思辨创作特征,才能更好地解读该片。

二、丰富多面的脸谱化人物形象
陈凯歌在影片《搜索》当中,塑造了众多充满矛盾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极具真实感,仿佛都是真真正正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他们并不完美,身上有着明显的时代印记,性格中有着最为普通的现代都市人的复杂特征,而其人性又显示出其强烈的复杂性。

这种对于人性复杂性的探索正是陈凯歌在电影《无极》上映以前,最为人们褒奖的部分。

在电影《霸王别姬》当中,陈凯歌将程蝶衣追求自我、追求真爱,不与当时的社会大众苟同的极具个人魅力的性格特征完美地诠释了出来,程蝶衣的爱情和自我都无法得以两全,这也正是人与社会环境无法调和的最终表现,即陈凯歌在《霸王别姬》当中探索了人与社会之间的内部关联。

在影片《搜索》当中同样如此,陈凯歌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正是表现了在当今社会中,人与社会之间的内部关系,以及在这种环境当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种种表征。

都市女白领叶蓝秋在公交车上拒绝让座这一行为被网络曝光以后,多个人物牵涉其中,这些人物的命运也随着这一事件的演变发展而发生了不同程度的
变化。

叶蓝秋拒绝让座事件产生的蝴蝶效应,改变了所有人的命运。

在影片《搜索》当中,叶蓝秋是最为核心的关键人物,所有的剧情发展和其他人物的行为,都围绕着叶蓝秋而发展变化。

正如同众多在都市中生活、工作的女白领一样,叶蓝秋善良、勤奋,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在企业工作,尚未迎接人生最美好的时刻,就被医生告知自己已经是淋巴癌晚期,时日无多。

在回家的公交车上,在人生最为悲惨、失落和绝望的时刻,面对粗鲁叫嚣的老人,她决心任性一次,在剩余不多的生命中放肆一把。

影片中塑造的叶蓝秋并非完美的女性,性格当中的缺陷和不完美让她的人物形象更接近普通人,正是这种不完美增加了其形象的真实感。

叶蓝秋在庞大的都市中孤身一人,她本应得到大众的同情与谅解,但在现实与虚幻的网络世界中,叶蓝秋却成为被声讨的对象,这种弱者、被同情者与被声讨、咒骂身份的对调,极具讽刺效果。

然而,叶蓝秋这一都市女性形象最终成了社会舆论的牺牲品,如果没有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双重压迫,叶蓝秋未必会踏上自杀的道路。

因此,叶蓝秋这一女性形象的塑造,更确切地说是为了凸显其他人物形象,反衬在这种社会环境、这种人与人的关系当中,不同的人在欲望的旋涡中所做出的挣扎。

影片《搜索》当中所塑造的其他人物形象主要有爱上叶蓝秋的失业青年杨守诚、冷酷无情的资深电视人陈若兮、叶蓝秋的富豪老板沈流舒、沈流舒的妻子莫小渝以及媒体职场新人杨佳琪。

影片《搜索》重点塑造了杨守诚和陈若兮的人物形象,在阴差阳错之中,这对情侣主动地走入了叶蓝秋的生活,并构成了一个微妙复杂的三角关系。

陈若兮作为一名资深媒体人,对于任何具有新闻价值的消息都会趋之若鹜,不顾一切地抓住具有爆点的新闻线索。

在多年的职场打拼过程中,陈若兮练就了一身钢筋铁骨,坚韧、顽强的意志。

如果说陈若兮是影片中的反面角色,直接导致了叶蓝秋事件的爆发、发展和升温,但她只是出于都市生存的本能而已,是社会环境影响并导致了她的冷酷,从她的专业角度出发,这也只不过是正常的工作行为而已。

陈若兮的个性和行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陈凯歌以陈若兮这一人物为基点,统摄整个社会。

陈若兮作为一名资深媒体人表现出的冷酷,代表了当前中国整个媒体行业的冷酷,媒体人为了追逐所谓的具有价值的新闻线索,频频触及社会道德的底线。

确切地说,中国传统的道德底线已经被逐渐颠覆,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已经被媒体逐渐改变。

至此,陈若兮的人物形象已经十分清晰,最终男朋友杨守诚离开了她的生活,职场新人替代了她的工作位置,陈凯歌企图以一种更加冷静的目光注视陈若兮,显然这是一个既可恨又可悲的人物形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