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源流
摘要: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创作的发展历经了一个漫长的时期,本篇论文主要论述它从远古到唐朝的发展状况。
其中包括它的著作,主要人物及主要事件。
关键词:现实主义诗经汉乐府建安七子杜甫白居易
远古社会到战国末年以《诗经》为代表作。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的源头,它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年即公元前1100-600年左右的诗歌305首。
三百首中,有些反应了上古时代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情况,具有史诗的价值;有些深刻的表现了西周国家政史的兴衰;有些则反应了古代的礼乐制度和婚丧嫁娶的礼俗;也有不少篇章反应家庭与爱情生活的苦乐悲欢。
总之,诗经像一幅幅风俗画,她以生动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艺术形式,开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先河。
《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它开创了诗歌现实主义的新风。
汉乐府民歌中女性题材作品占重要位置,它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由杂言渐趋向五言,采用叙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创造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较为完整,而且能突出思想内涵着重描绘典型细节,开拓叙事诗发展成熟的新阶段,是中国诗史五言诗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其中,《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是其经典。
魏晋南北朝以“建安七子”的创作为代表。
“建安七子”的生活,
基本上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他们在汉末的社会大战乱中,尽管社会地位和生活经历都有所不同,但一般都不能逃脱颠沛困顿的命运。
后期他们都先后依附于曹操。
因此,"七子"的创作大体上也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前期作品多反映社会动乱的现实,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主要作品有王粲《七哀诗》、《登楼赋》,陈琳《饮马长城窟行》、刘桢《赠从弟》等,都具有现实意义和一定的思想深度。
后期作品则大多反映他们对曹氏政权的拥护和自己建立功业的抱负,内容多为游宴、赠答等;但有些对曹氏父子的颂扬,带有清客陪臣口吻,显露出庸俗的态度。
然而,无论前、后期,“七子”的创作都是积极、健康的内容占着主导地位。
唐代现实主义代表人物是杜甫跟白居易。
杜甫是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
由于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所以他们二人在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提倡和实践上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但也有很大的不同。
通过分析《哀江头》,可以看出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不仅反映现实,而且抒发真情,他内心的悲痛和他对时弊的揭露批判是融为一体的,他的现实主义诗歌都充满了深情,在抒情中自然而然地达到了讽喻的目的。
白居易受杜甫现实主义的影响,创作了《新乐府》、《秦中吟》等大量写实的诗歌,但他的创作有明确的讽喻目的,为了
讽喻而写诗歌,白居易往往要抑制住真实情感的抒发。
真正体现白居易真情实感的诗歌往往是《长恨歌》、《琵琶行》等感伤诗。
无意而为之的境界正是杜甫诗歌远远胜过白居易诗歌所在。
由此观之,一个流派的发展,不仅停留在一个时期,它是一个源远流长的过程。
纵观这个过程,我们才能真正了解它的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