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后方交会测量原理及其程序实现

后方交会测量原理及其程序实现

后方交会测量原理及其程序实现
摘要本文针对后方交会测量原理的定义、意义进行了概述,并归纳总结了后方交会测量原理的3种常见情况。

然后利用visual basic 6.0软件作为平台,对这3种情况进行了程序实现。

关键词后方交会;余弦定理;测边交会;边角交会;visual basic 6.0
中图分类号p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1-0174-02
0 引言
随着计算机的广泛普及和各种计算机语言的不断完善,利用计算机语言编制一些测量中常用的程序,以此来解决实地工作中的计算问题,深获测绘工作者的青睐。

本文总结了后方交会测量原理的几种情况,并尝试利用visual basic 6.0编写了后方交会测量原理的计算程序,在实地工作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1 后方交会测量原理
1.1 余切公式
根据a、b、c三个已知点的坐标(xa,ya)、(x b ,yb)、(xc,yc)及两个水平观测角α、β,计算出已知点到未知点的坐标方位角(这里以αbp 为例)。

然后根据这个坐标方位角及已知坐标增量和α、β角求出已知点到未知点的坐标增量,最后求得未知点的坐标xp,yp。

由图1可知,cp、bp、ap三条直线的方程式为
式中:为b点至p点的坐标方位角;
为a点坐标;
为b点坐标;
为c点坐标;
为p点坐标。

类似的计算方法还有赫尔默特公式(重心公式)等,这里就不再详述。

在此特别强调后方交会危险圆的问题:如图2所示,当未知点p 在3个已知点所在的圆上移动时,总有下列式子成立,即α和β固定不变,它说明此时仅有α、β这两个角和3个已知点不能唯一确定p点位置,因此称3个已知点所在的圆为后方交会危险圆。

当p点位于危险圆时,无论用何种后方交会公式,均无法求出p点坐标。

实际作业中,即使p点不正好在危险圆上,而是接近危险圆时,计算结果也会有较大的误差。

因此,一般规定:不得在之间。

1.2 测边交会
测得未知点p至两已知点a、b的水平距离为s1和s2。

根据已知点坐标可反算出ab间的坐标方位角和边长s0。

在△abp中用余弦定理可求得。

当两个已知点a、b之间互不通视的情况下,由未知点p测得与两已知点a、b之间的夹角θ和pa的距离s1,从而便可求出为未知
点p的坐标。

如图:在△abp中,应用正弦定理可求得b角
从而可计算角a和ap的方位角
待定点p的坐标为:
精度分析可以证明,b角较小,越接近时,交会点的精度较高。

所以,布设控制点时,应当注意这一点,一般应尽可能测量距待定点较近的边长。

2 后方交会原理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在袖珍机广泛普及的今天,后方交会不仅能够解决实际工作中控制点相互不通视的困难,而且实践证明这种效果很好。

本文以2010年绍兴市王坛镇水利工程的施工控制网加密为例,来介绍后方交会在实地工程中的应用。

由于王坛镇多山、多林,所以我们在控制网加密过程中受到了地理条件的限制,经常会碰到首级控制点之间相互不通视或通视条件不好,为此我们采用了后方交会的办法解决施测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首先在互不通视的两个首级控制点wi02和wi03之间选择一个合时的位置打桩,在此建立一个加密图根点p。

然后运用边交会的方法,用测距仪测出pwi02、pwi03的距离s1、s2。

为了减小测量误差,我们采用3个人,每次观测3次的方法,从测量结果中剔除粗差,然后取其均值。

最后把采集的数据输入程序中,从而便可快
速求得p点的坐标。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 程序的实现
3.1 程序的设计流程
通过对以上几种后方交会测量原理的总结,笔者采用visual basic6.0作为平台,编写了简单的计算程序。

3.2 工具界面
根据后方交会3种不同的情况,软件工具的功能分为3个部分,即判断运用的交会方法、数据的录入和结果的输出。

这里有3个命令按钮,分别输入相应的已知数据,运行相应的命令按钮,进而可以求得未知点p的坐标。

根据程序的功能和流程图,笔者设计了如下程序界面,如图3所示。

4 结论
后方交会在测量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在野外测绘工作中被广泛应用。

从本文的编程尝试来看,将一些常用的测量计算,编制成具有简单界面的程序既简单又经济,而且又是行之有效的。

通过对这些交会方法的总结和程序的实现,从而使我们的思维也更加开阔,对后方交会测量原理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

参考文献
[1]赵夫来.现代测量学[m].解放军出版社,2003.
[2]孙现申.工程测量学[m].解放军出版社,200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