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教学大纲《文学概论新编》教材内容共分五章,以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为中心线索而展开,具体内容如下:绪论主要对文学概论的性质、学习方法、重要性及其体系构成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一、文学概论的性质与特点二、文学概论的学习方法。
三、文学概论的重要性。
四、文学概论的体系构成。
5※<第一章>第一章文学本体论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就是从作为客体的社会生活与作为主体的作家及其相互关系的角度对文学的本质特征的探讨。
第一节文学的一般本质━━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这是从作为人类意识的一个重要部分的角度对文学的基本特征作出分析,指出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
它分为以下几个问题:一文学的本质与马克思主义的文艺反映论将以往的有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文艺反映论作一比较。
二文学的一般本质是一种由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并且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这是将其与一般的物质生产相区别对文学的本质的界定。
A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1、纪实文学。
2、虚构性的作品。
3、变形的作品。
4、概念化的作品。
B作家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是能动的反映━━心灵化这上部分强调的是作家在反映社会生活时的自我能动性,一方面不同的现实,不同的作家的反映是不同的;另一方面同样的现实,不同的作家的反映也是不同的。
其重点在于阐述:1、心灵化的定义。
2、心灵化的内容,即事理化和情理化。
三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这是将作品中所描写的生活与现实生活进行比较,以阐明文学作为社会意识的一般本质。
联系:第一、作品中的生活必须以实际生活为依据和出发点。
第二、作品中的生活真实与否,必须以实际生活作为尺度和归宿。
区别:第一、艺术真实比生活真实具有更高的哲学意味,作品中的生活比现实生活更能体现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历史前进的规律性。
第二、作品中的生活比现实生活更能体现出社会生活自身的规律性,即更符合人的理想性。
四文学的一般本质和文学的源流关系1、文学的一般本质就是由社会生活所决定并且能动的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
2、文学的源与流社会生活是文学作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只能是流而不是源。
第二节文学的特殊本质这是将文学与其他意识形态相比较以阐明其本质的,是在一般本质的基础上的更进一步的探讨。
一文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的比较1、相同之处,都是社会意识。
2、不同之处,由反映的出发点、对象、方式、归宿和历史命运等方面区别出来。
二文学的情感性。
三文学的形象性。
这是对文学相区别于其他意识形式的特殊本质的进一步的分析。
四文学的情感性与形象性的关系1、文学的情感性与形象性的对立统一。
2、文学作为艺术的特殊的本质即以包含着情感的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的意识形态,是反映生活的情感性与形象性的对立统一。
第三节文学的个别本质这是将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较对文学的自我本质的探讨,文学的个别本质就是它是以语言塑造形象、表现情感来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的意识形态。
一文学与其他艺术的比较1、相同之处都是情感与形象的对立统一。
2、不同之处A区分的标准一切艺术的共同之处都是━━表达情感、塑造形象━━但是表现情感及塑造形象的手段、材料和方法是不一样的。
B 所谓区分艺术门类的标准。
二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自由性--再现的广泛性--表现的深刻性(一)人类的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是人的本质的体现。
(二)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
(三)文学作为语言的艺术━━它的自由性━━即表现情感与塑造形象的━━广阔性及深刻性。
综上所述,文学的本质就是,与社会存在相对而言它是一种社会意识;与其他的社会意识形式相对而言,它是一种以塑造形象来表现情感的特殊的社会意识;与其他艺术形式相对而言,它是以语言塑造形象、表现情感来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的意识形态。
第四节文学作品一文学作品的有机构成和基本属性(一)文学作品的有机构成1、文学作品的内容:2、文学作品的形式:(二)内容和形式的基本属性1、内容----情感和形象的属性情感----倾向性----合目的----善形象----真实性----合规律----真2、真实性与倾向性的关系3、形式----语言的属性----合法则----美二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诸要素的性质特点(一)文学作品情感的性质特点1、独特性。
2、普遍性。
3、形象性。
(二)文学作品形象的性质特点1、具体性。
2、概括性。
3、情感性。
(三)形象----人物形象----典型性格(四)题材、素材和主题(五)文学作品的语言----包括结构和表现手法(六)文学作品的结构和表现手法A结构B表现手法三内容与形式的相互关系(一)内容的决定作用(二)形式的相对独立性(三)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第五节体裁诗歌一内容特点“诗的本质专在抒情”,它的内容特点在于“境界”或“意境”,而不在于是否分行和押韵。
不分行、不押韵的固然不能称作诗,但仅仅分行、押韵的也不能称作是诗,如《三字经》、《百家姓》之类的顺口溜等等。
二形式特点1、语言:讲究节奏、旋律,要富于音乐性,即外在的节奏,内在的旋律。
不单是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要含蓄、精炼,要“言有尽而意无穷”,情感表现要流畅而又起伏跌宕、曲尽其致。
2、结构:紧凑、集中,短小而跨度大,视觉角度的转换快----跳跃式的情感流动不可能长久,是一种稍纵即逝的感觉。
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3、表现手法:抒写----直抒胸臆----象征暗示4、诗的分类:抒情诗和叙事诗,史诗也是叙事诗的一种。
散文1、篇幅短小。
2、题材广泛。
3、结构自由。
4、富有诗意。
5、手法多样。
小说小说的构成: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生活场景。
一内容特点1、形象2、情节3、环境二形式特点1、多角度、多方位的叙述视点2、灵活多样的语言结构:①框架式结构②向心式或放射式结构③树型结构④互见式结构3、转换自如的表现手法①抒写②叙述③描写④呈现5※<第二章>第二章功用论━━价值论第一节文学的社会地位一文学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关系二文学与社会生活各层面的关系(一)文学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二)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三)文学与社会心理的关系(四)文学与道德的关系(五)文学与哲学的关系第二节文学的社会作用一关于社会作用和审美作用的关系二文学审美作用的特点第一是精神性特征第二是间接性特征第三是综合性和感动性三文学审美作用的自身依据和内部构成(一)文学的审美价值(二)审美作用5※<第三章>第三章创作论第一节创作主客体及其关系一创作客体━━社会生活第一周(一)社会生活本身是美的(二)生活美与自然美(三)生活美的显现方式──美在特征(四)生活特征对创作的意义――写生活特征是文学创作的一个规律二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自我第二周(一)生活特征须经作家自我的审美感受的转化才能进入文学作品(二)作家自我的美感结构(三)写自我感受也是文学创作的一个规律(四)作家自我的美感素养第二节创作过程一文学创作过程的一般规律第三周(一)创作过程的基本条件(二)创作过程的基本特征━━个性化和多样化(三)创作过程的一般规律━━双重转化二文学创作过程的基本阶段第四周(一)三分法和二分法的异同(二)构思和传达的对立统一关系(三)构思过程(四)传达过程三文学创作过程中的灵感现象第五周(一)怎样认识灵感(二)灵感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1、定义:灵感是指作家自我在偶然机缘触发下审美感受高度活跃,由瞬间直觉而产生的突如其来的顿悟这样一种心理状态,即一种直觉顿悟。
2、特征:第一:突发性、偶然性,“满城风雨近重阳”(此故事出自北宋名士惠洪编撰的《冷斋夜话》。
黄州[今湖北黄冈]诗人潘大临,刚写下此句,忽遇索租人至,遂只此一句留于后世。
)第二:迷狂性。
第三:创造性。
(三)如何获得灵感━━两个步骤、三种境界四形象思维第六周(一)形象思维的定义及其内涵(二)形象思维的特征(三)形象思维的逻辑性(四)形象思维的逻辑性在文学作品中的不同显现(五)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关系━━从与抽象思维比较的角度看形象思维的功能五文学情感和形象的典型化过程第七周(一)典型的定义(二)典型情感和情感的典型化(三)典型形象和形象的典型化第三节文学的创作方法一什么叫创作方法第八周二创作方法的种类三理想的创作方法四具体的创作方法(一)现实主义(二)自然主义(三)浪漫主义(四)消极浪漫主义(五)理性主义(六)直觉主义(七)创作方法的历史演变第四节文学的创作风格一定义第九周二文学的个人风格与时代风格、民族风格(一)文学的个人风格(二)文学的时代风格━━生活流(三)文学的民族风格━━生活网(四)时代风格与民族风格的能动性三文学风格的多样统一第十周(一)时代与民族的多样统一(二)个人风格的多样统一5※<第四章>第四章文学鉴赏论第一节文学欣赏一文学欣赏的性质及其对文学活动的意义第十一周(一)文学欣赏的性质(二)文学欣赏对文学活动的意义二文学欣赏的主客体及其相互关系━━即文学欣赏的基本条件第十二周(一)读者的审美能力(二)作品的审美形态(三)主客体的审美关系三欣赏过程第十三周(一)文学欣赏的大概过程(二)文本的客观规定性与读者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四文学欣赏中的共鸣现象(一)什么是共鸣(二)共鸣现象在文学欣赏中的意义(三)如何看待共鸣,它的根源是什么?第二节文学批评一文学批评的定义和性质第十四周二文学批评的任务1、对文学欣赏的任务2、对创作的任务三批评家的修养第十五周1、理论修养2、社会生活修养3、美感修养4、人格修养:四批评标准真的标准:①形象的具体化程度,②形象的概括化程度,③作为具体化和概括化相统一的形象的典型化程度,善的标准:①情感的独特化程度。
②情感的普遍化程度。
③作为独特化和普遍化相统一的情感的典型化程度。
美的标准:①情感表现:作品的语言在音乐性和精炼性方面的适应程度。
②形象塑造:作品的语言在绘画性和含蓄性方面的适应程度。
③典型化:即作品的语言在有意味与有分寸上的有机统一程度,即精炼性与含蓄性的高度统一、绘形与传神的统一、语法与语用意义的高度统一。
5※<第五章>第五章文学发展论第一节文学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发展的关系一艺术的起源第十六周(一)探讨艺术起源的前提(二)艺术起源的几种观点1、摹仿说2、游戏说3、巫术说4、心灵表现说5、劳动说二文学发展与社会生活发展的一致性第十七周(一)文学的内容和形式随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二)文学发展中的诸种因素三文学发展与社会生活发展的不一致性第二节文学自身创新与继承的关系一文学发展与文学创新关系第十八周1、内容的创新2、形式的创新3、形式创新的途径4、创新的民族化和化民族二文学的发展与文学的继承1、文学的发展是以继承为基础的2、批判继承的原则三文学自身创新与继承的矛盾运动和党的推陈出新方针第十九周(一)继承与创新、批判与继承的矛盾运动(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推陈出新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