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测量和量表操作大概的介绍。
凡是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是有数量的。
――桑代克凡是有数量的东西都是可以测量的。
――麦克尔心理用间接测量。
测量行为,来推测心理。
心理测量的结果不绝对。
I. 心理测量的发展史一.中国古代的心理测量思想与实践1905 法国――科学心理测量.孔子――心理测量的思想“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孟子“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
”刘劭《人物志》,“观其感变,以审常度。
”翻译后,名为《人类能力之研究》韩非一手画圆,一手画方。
到现在,用于测注意力民间,周岁试儿到现在,婴幼儿的动作测量古代的问答法到现在,临床谈话法,问卷法庄子:九征到现在,情景法博弈(棋)、九连环、七巧板――古代测智力水平的器具八阵图。
二.心理测量早期探索及尝试英国高尔顿最早想通过测量人的证明他的“遗传论”。
美国卞特尔心理学只有立足于实验与测量之上,才会有自然科学的准确度。
德国冯特心理测量的思想。
三.科学心理测量的诞生与发展1905 法国比纳(Binet)1895创办第一本心理学杂志《心理学年报》心理测量的原理:把结果与他人比较,以求概括。
1905:比纳-西蒙量表(的标志)-标志着科学心理测量的诞生。
30题,从易到难。
1908、1911两次修订,制订了“智龄”之后,有斯坦福”-比纳量表(推孟修订,1916)[现在的所谓“比纳量表]引入了斯腾(德国)的心理商数概念,变化为:智龄IQ=_____ *100使不同年龄层次间儿童的智力水平比较成为可能。
也叫比率智商实龄后来量表的特点I. 操作性量表(比纳的量表是语言性量表)II. 团体测验(比纳的量表是个别的测验)III. 教育测验(学习测验,eg桑代克,斯坦福成就测验)IV. 人格的测验V. 特殊能力测验(eg音乐,绘画能力etc)四.心理测验在中国的发展1916 樊炳清介绍比纳的量表1920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现南大),廖世承、陈鹤琴开设心理测量课。
之后,制定量表,开创杂志…抗日战争开始一度中断。
1979后,心理测量在中国走进辉煌。
智力测验方面,陆志韦,吴天敏;人格测验方面,肖孝嵘;艾伟,学业成就方面。
-中国国内著名心理测量方面的学者。
第二章心理测量的性质测量最基本的特征:对事物进行区分一.测量的基本问题。
1.定义:利用一定的法则[现在,心理学中的法则还不完善,所以结果不精确]。
用数字对事物[心理学中,是对事物的特征及属性]加以区分(描述)。
“数字”的特性:I. 区分性II. 等级性/序列性III. 等距性IV. 可加性2.要素绝对的零点(没有此特性)-理想的参照点,加减乘除都可以I. 参照点{人为参照点只能加减,不能乘除。
确定的意义II. 单位应有{相等的价值心理测量中的单位,不具有上面的特点,所以单位不够理想eg“年龄”不具有相等的价值∵4岁-5岁的1年比44-45的1年发展快得多。
3.种类I. 名称测量/类别特征:仅区分功能,符号意义使用数学统计方法――次数、百分比、X2 、列联相关II. 等级(代表符号-大于号,小于号)特~_ 分等性使~ 中位数、百分位数、等级相关,秩次相关III. 等距测量特~ 分等且等距使~加减,均数,标准差,t检验F检验IV. 比率测量(最好的一种测量水平)特~具有绝对零点使~几何均数、等比量数,加减乘除4.直接与间接测量直接测量:准确间接测量:需中介,可能失真二.测量的特征1. 定义:依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行为定出数量化的价值。
2. 可行性3. 性质I. 间接性(测外显行为,推测大脑中的活动)II. 相对性III. 客观性(测量要做到标准化)4. 心理测量的水平智力、价格测验等:等级测量∵无绝对零点无等距的单位但,可转化为标准分数,则可使用等距测量的方法。
三.心理测验的基本概念1. 定义心理测验是对行为样组的和标准化的测量(eg题目代表全域,则题目是↑,数据结果也域,则数据也是↑)测量的编制实施,评分,解释都有一致性四.心理测验的种类功能I. 按功能分1.能力测验智力、潜力(eg职业能力)特殊能力2.学习成就测验各科目的学习能力、技能掌握情况3.人格测验态度、性格、情绪、气质II. 按人数分1.个别测验2.团体测验比较特点III. 按材料分1.器具测验一类(不绝对)2.文字测验(纸笔测验)另一类IV. 按目的分1.诊断测验(具体)2.筛选测验(大致)[使用对象的不同]功能I. 人才选拔II. 心理问题的预防与诊断III. 对一个人能力等的评价五.怎样正确对待心理测验编制量表示合理使心理测验有偏差的原因实施测验有问题1.测验保密(内容保密、结果保密)2.心理测验的资格(接受过培训、有考核)3.测验常模的使用范围4.不能“测定终身”。
(过几个月可再测几次)5.对测验本身的认识。
(参照其他各方面情况,得出适当的结果)6.测验结果不能作为歧视人的依据,操作规范。
第三章智力测验1. 概述1.定义:智力――对问题的理解与推理的一般能力。
――具有正相关的特殊能力的总和。
――产抽象思维为核心的多种能力的总和。
↗(国内较认同)2.智力测验:在一定条件下,使用特定的标准化测验量表,对被试施加测验,从被试的一定反应中测量共智力高低。
3.智龄与智商I. 智龄比率智商=实龄*100推孟10岁前10-18具体年龄点有贝雷、韦克斯勒:13岁前13-25II. 离差智商=X同龄人-x4.智商的稳定性和可变性稳定性。
时间间隔越短,相关越大;第一次做,年龄小时做,与产后结果的相关越小(5岁后做较好)可变性。
5.智商的分布和分类分类:推孟的分类IQ 140以上120-140 110-120 90-110 80-90 70-80 50-70 25-50 25以下类别天才上智聪颖中材迟钝近愚低能无能白痴韦克斯勒的分类IQ 类别理论(百分比)实际样组130以上极优秀2.2 2.3120-129 优秀6.7 7.4110-119 中上16.1 16.590-109 中等50 49.4 }82%80-89 中下16.1 16.270-79 边缘6.7 6.070以下智力缺陷2.2 2.255-69轻度,可学习40-55中度,可训练25-39重度,需护理,训练后可处理25以下极重度,全护理。
6.智力的性别差异总体上,没有。
发展上,女性先快后慢;男性先慢后快。
女性在语言,记忆上强。
男性在数理、空间上强。
女性分布集中,男性分布广。
7.遗传,环境对智力的影响同卵双生子同一环境.88(智力相关)同卵双生子不同环境.75异生双生子相同环境同性别.60{不同性别.50同胞兄弟姐妹相同环境 .50不同环境.35无血缘关系,但自幼在同一环境下长大.20无血缘关系,但自幼在不同环境下长大.00另:亲生父母与子女的智力相关.50养父母与子女的智力相关 .30&2.智力理论斯腾伯格《超越智商》智力非一个单一结构,是一个综合的有整体的结构1.因素说,(英)斯皮尔曼一般因素(G因素)特殊因素(S因素)2.多因素说,(美)桑代克-凯利。
反对二因素说(尤其是G因素)。
认为――智力是各种特殊能力的综合3.群因素(美)瑟斯顿智力可以分为各种组群,每一组群都有一共同的G因素。
分为七种组群(语文理解,语词流畅,数字运算,空间关系,机械记忆、知觉速度、一般推理)由于七个组群仍有较高相关,所以修改后的该理论加入了“次组因素”的说法。
后来该理论被称为“群因―一般因素,理论”。
4.卡特尔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
流体~随神经系统成熟该能力自然发展开。
是先天的。
发展早衰退也早。
Eg.机械记忆,图形分辨(反应)知觉速度。
晶体~:受后天环境。
教育的影响。
发展晚,后来会加快。
Eg.语词.常识.词汇5.智力的三维结构(吉尔福特美)三维度内容操作成果视听图形认知单元符号记忆(短时长时)类别语义发散性思维关系行为会聚性思维系统评价转换蕴涵4 *5 * 6=120细分有5 * 6 * 6=180(已找出105种因素)6.三重结构论斯腾伯格(认为:传统的智商是静态的。
)情境理论三重:{经验理论成分理论――核心内容最基本的信息加工单元。
元成分对其他成分进行计划、评价、加工等。
另,操作成分执行元成分的指令,同时,有反馈;知识获得成分,选择问解解决的策略。
元成分:操作成分知识获得成分前两种理论,从外部世界、经验角度来看。
情境理论指出智力是主体对环境的适应、选择、改造。
经验理论指导测验编制中应运用大多数人都有(或无)的经验。
或新异或熟悉。
7.智力的PASS模型(DSA 戴斯):要产全新的理论取代传统的。
同时性三个方面(三级认知功能)计划-注意-加工↓继时性这一状态决定是两步的基础。
生理基础:三级机能联合区。
(鲁利亚)DAS编制的智力测验:DN认知评价系统。
分四个分量表:I. 第一分量表(计划性功能系统)视觉搜索,计划连接,数字匹配。
II. 第二分量表(注意-唤醒系统)III. 同时性加工图形记忆、矩阵问题,同时性言语加工。
表现的注意,找数字,听觉选择注意。
IV. 继时性加工句子重复、句子问题、字词测验&3.智力测验一.福-比纳量表(S-B量表)1.19.6推孟第一次修订首次用“智商概念”(第一版)1937推孟第一次修订采用复本的形式。
(L版、M版)1960推孟第三次修订删除过时的题目,对题目重新排版,两个版本合二为一,题量增加。
(第三版)1972在第三版上,对常模进行修改1986第四次修订版(桑代克Hagen)对S-B量表大规模修改(第四版)↑现在使用的版本。
2.理论框架与构成引八卡特尔的“流体”“晶体”理论,及桑代克与Hagan的认知理论:∴理论框架是认知能力测验。
构成:3层次,15分测验一般推理/理解能力晶体智力流体智力/分析能力短时记忆获取、运用语文、I珠子记忆数字的知识来解决抽象/视觉能力II语句记忆问题与学校教育有关I对图形或形态的分析III数字记忆II仿造/仿画IV物品记忆III矩阵IV折纸和剪纸语文推理数量推理I词汇I算术(小年龄,7岁上)II数列关系II理解III等式III谬误IV语文关系共15个分测验3.S-B测验的特点I. 内容上含概了更广的知识能力与信息加工的能力。
II. 采取分量表的形式(而前之版为年龄量表),框架有很大变化。
对能力的各个方面进行评价。
III. 保留了传统的适应性测验IV. 除了给总智商外,还有四个方面的分数及更多分支详细。
使用范围:2岁半~成人适于找出弱智或超常儿的人。
4.测验的实施与评分先测词汇分测验,以其成绩及年龄决定起测点。
停测点因卷而易。
采取一边操作一边评分。
评分多是“0/1计分”。
每个分测验的分数相加(即:原始分数,转换成标准量表分把分测检量表分相加),查常模,得四个量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