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诗词中的自我形象内容提要李清照是我国宋代伟大的女词人,在中国词体发展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被誉为“女中李易安”。
李清照擅长在词中塑造鲜明的自我形象,她的词大体分为南渡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大多描写少女情怀和婚后情趣生活、夫妻分别的离愁别恨;后期的词,主要感怀身世,悼念亡夫,回忆故土岁月,抒发家、国之恨。
本文按照李清照的生活、情感经历分前后两个时期浅析李清照词里所体现的自我形象。
关键词李清照词自我形象李清照由于前后的生活经历迥然不同,她词的思想内容和风格技巧都呈现不同的特色,自然词中的自我形象也不同,所以要分析李清照词中的自我形象么也必须要联系她的生活经历,首先了解李清照的基本情况。
要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
父亲李格非以文章受知于苏轼,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
李清照自少便有诗名。
她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双方共同校勘古书,唱和诗词,或鉴赏书画,生活比较美满。
靖康三年,她和赵明诚相继避兵江南,丧失了向来珍藏的大部分金石书画。
后来赵明诚又病死建康,她则辗转漂流于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孤苦生活中度过了晚年。
(1)本文根据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分南渡前、南渡后两个时期来分析李清照词中的自我形象。
李清照用词记录了她一生的生活和情感经历,以女性视角、女性感觉直抒胸臆率真感人,下面,就分两个阶段来分析李清照词里的自我形象。
一、南渡前1.纯真少女时代李清照出生于一个优越的家庭,有较高的文学修养,这使她有条件在欣赏自然景物的绚丽风采时,能于自然中陶冶性灵,与自然融为一体。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这首词是李清照居汴京时,追忆故乡往事而作。
这首词勾勒出一幅荡舟晚游图,热情赞美大自然的绚丽多彩,表现她本人热爱自然的浓厚情怀。
这类清新明快的作品在她词作后期几乎没有可。
我们可以从这里看到一个率性大胆、任性的少女李清照。
我们熟知的《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住人公下秋千后已疲乏,两手都有些麻木了,也懒得活动一下,出了一身的薄汗。
突然间,花园里闯进来一个陌生人,她惊得来不及穿鞋,光着袜子就跑,连头上的金钗也掉到地上了,她不能不躲陌生人,然而她又不甘心,非要看看来的到底是个什么人,也是倚门,装着若无其事嗅青梅。
这首词抓住富有个性化特征的一连串动作,绝妙地刻画出一个怀春少女的天真、活泼而又娇羞的情态和心理,摇曳多姿、即有情趣,寥寥几句,刻画了一个活泼、可爱,又有几分调皮的少女,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封建家庭礼法森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讲究笑不露齿的大家闺秀,而是这样一个天真、自然、调皮任性的的少女。
而李清照正是生长在李格非相对宽松自由的家庭环境中。
这首词可以说是李清照无忧无虑少女时代的写照。
2.少女情思随着年龄的增长,李清照少了些天真烂漫,多了些难以言说的心事,面对春去秋来的景色,李清照逐渐变得娴静,闺中生活多了份隐隐的情思。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如梦令》可以说是李清照无忧无虑少女时代的写照。
“试问”、“却道”、“应是”六字很妙,,把女主人的心里变化、温柔嗔怪和教养一笔呼出,通过主仆对话形式,表达除了词人怜花,惜春的朦胧、淡约的情思。
这是李清照情窦初开的年龄。
3.新婚甜蜜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8岁的李清照与21岁的赵明诚结为夫妇,二人情趣相投,婚后生活美满,这在封建社会包办婚姻时代是难得的,他们节衣缩食,共同收集金石古玩,校勘题签,诗词唱和,堪称神仙眷侣。
李清照这一时期的词作流露出夫妻间的款款深情,这时的李清照可以说是柔情满怀,明艳动人,幸福无比。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这首《减字木兰花》作于词人新婚不久。
词以欣喜盈盈的轻灵笔触,精妙地刻画出一个初婚少女的美好情怀和细腻心里,她娇痴、自信、活泼、俏皮,充满了少女春天般的热情,同时也透露出李清照婚后生活的愉悦和欢欣。
4.少妇幽思赵明诚和李清照虽然伉俪情深,但是他们始终聚少离多。
新婚燕尔,李清照夫妇都住在汴京,但是赵明诚当时还是太学生,只有初一、十五等日子才能请假回家。
李清照开始初尝离别滋味。
我们看一下这首《怨王孙》:帝里春晚,重门深院。
草绿阶前,暮天雁断。
楼上远信谁传?恨绵绵。
多情姿势多沾惹,难拚舍,又是寒食也。
秋千巷陌,人静皎月初斜,浸梨花。
丈夫不在身边,闺中寂寞无聊。
又正是草绿阶前的暮草时节,少妇提不起兴致外出赏玩,只是重门紧闭,独对空闺,任凭离别的愁绪萦绕心头。
赵明诚约于政和七年出仕,直至宣和三年才接李清照前去团聚,期间夫妻分离长达14年。
李清照在青州过了近十年的时光,写下了许多表达离愁别思的篇章。
比如最著名的《一剪梅》为例: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写出时间是在一个荷花凋谢、竹席嫌凉的秋天。
“红藕”,即红色荷花。
“玉簟”,是精美的竹席。
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时节,指出就是这样一个萧疏秋意引起了作者的离情别绪,显示出全词的倾向性。
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
如“红藕香残”,虽然是表示出秋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所以竹席也凉了。
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
李清照本来已因丈夫外出而有所牵挂,如今面对这样一个荷残席冷、万物萧疏的景象,免不了触景生情,其思夫之情必然更加萦绕胸怀,内心之苦是不言而喻的。
凡人受愁苦的煎熬,总是要想办法排愁遣闷的,这是人之常情。
李清照也不例外。
她究竟想如何来消除这愁闷呢?此刻,她不是借酒消愁,也不是悲歌当泣,而是借游览以遣闷。
有人说,这是写李清照慨叹自己“青春易老,时光易逝”。
要是这样,那么,下面“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两句,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
其实,这一句含有两个意思:“花自飘零”,是说她的青春象花那样空自凋残;“水自流”,是说她丈夫远行了,象悠悠江水空自流。
“自”字,是“空自”或“自然”的意思。
它体现了李清照的感叹语气。
这句话看似平淡,实际上含义很深。
只要我们仔细玩味,就不难发觉,李清照既为自己的红颜易老而感慨,更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让它白白地消逝而伤怀。
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感情,正是从两个“自”字中表现出来的。
这就是她之所以感叹“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关键所在,也是她俩真挚爱情的具体表现。
李清照这首词主要是抒写她的思夫之情。
这种题材,在宋词中为数不少。
若处理不好,必落俗套。
然而,李清照这首词在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因而富有艺术感染力,仍不失为一篇杰作。
其特点是:一、词中所表现的爱情是旖旎的、纯洁的、心心相印的;它和一般的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大异其趣。
二、作者大胆地讴歌自己的爱情,毫不扭捏,更无病态成份;既象蜜一样的甜,也象水一样的清,磊落大方。
它和那些卿卿我我、扭捏作态的爱情,泾渭分明。
三、李词的语言大都浅俗、清新,明白如话,这首词也不例外。
但它又有自己的特点,那就是在通俗中多用偶句,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等等,既是对偶句,又浅白易懂,读之琅琅上口,声韵和谐。
若非铸词高手,难能做到。
二、南渡后公元1127年,北方女真族攻破了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难逃。
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
漂流异地多年搜集来的金石字画丧失贻尽,给她带来沉痛的打击和极大的痛苦。
1.离别的痛苦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
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
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翦灯花弄。
这首《蝶恋花》是写女主人公的相思之情,却荡开一笔,以早春的暖玉清风和柳眼梅腮写起,旋即推出主人公的叹息和满脸泪痕:“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上阕作了这样一些简单铺垫后,下阕进入细致的心理刻画和动作描写。
她穿上春天的夹衫,“斜欹”山枕,“枕损钗头凤”,这“斜敬”和“枕损”,生动地刻画了无情无绪的寂寞心理,“独抱浓愁”,愈发有意味。
把主人公的孤寂、痛苦、思念、渴求都融入于剪弄灯花的情境之中,其神不守舍又虔诚至笃的内心状态由此形象的显示出来。
2.中年丧夫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先后来到建康(南京)。
第三年的八月(两年后),既建炎三年,赵明诚病逝于建康。
这对于感情深挚、情思丰富、清高不群的李清照,是非常沉重的哀思。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首《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
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早上起床,就有说不清道不尽的惆怅。
沉香断,玉炉寒,巧妙地引出来自己的“情怀如水”,熨帖而又自然。
再增加撕裂人心、惊扰春思的三弄笛声,不仅妙在引出惊碎的梅心,引出对青春将逝的伤感。
由苍天的叹息和垂泪(小风、疏雨),很自然引出词人的?千行泪“。
此时再点出”吹箫人去玉楼空“,已水到渠成,方知女词人何以要“无佳思”、“情怀如水”,“泪下千行”。
结尾三句,出语清淡,似痴痴地自言自语,既点了梅,又抒发了孤独、茫然、空落的心情,使词人与梅的形象融合为一体,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悼亡之情。
(2)3.悲痛孤独李清照在绍兴五年避乱流落在金华,时年五十二岁。
国破家亡,使得李清照陷入悲痛绝望之中。
而写极度的悲思,著名的《武陵春》最可以体现她当时的心情: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已成千古名句。
家事、国事、天下事,都在蹂躏着女词人的心灵,绝望使她“欲语泪先流”。
但她又没有一味写泪。
“闻说双溪春尚好”,便是对悲痛情绪的一种调剂。
4.晚年落魄李清照晚年流落江南,常缅怀往事。
我们最后来看一下《永遇乐》: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瑕,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云鬟雪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首诗写于元宵节的《永遇乐》词,表现的正是这种追昔抚今之感。
开首便渲染出一幅黄昏落日的壮丽景象,极辉煌诱人。
然后透露出“次第岂无风雨”的深思远虑。
中州盛日的喜庆洋洋,随之引出“如今憔悴”的衰退容貌,悲凉之感已透过纸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