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

绝对优势理论一、背景亚当·斯密 (1723—1790)是西方古典经济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也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是倡导自由贸易的带头人。

亚当·斯密花了将近10年的时间,于1776年写出了一部奠定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

在这部著作中,斯密第一次把经济科学所有主要领域的知识归结成一个统一和完整的体系,而贯穿这一体系的基本思想就是自由的市场经济思想。

1776年正是英国资本主义的成长时期,英国手工制造业正在开始向大工业过渡,英国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残余的封建制度和流行一时的重商主义的限制政策的束缚。

处在青年时期的英国资产阶段,为了清除它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正迫切要求一个自由的经济学说体系为它鸣锣开道。

《国富论》就是在这个历史时期,负有这样的阶级历史任务而问世的,此书出版以后,不但对于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直接产生了重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没有任何其他一部资产阶级的经济著作曾产生那么广泛的影响,有些资产阶级学者把它奉为至宝。

可是,历史很快就把它的局限性和缺点错误显示出来。

在这部书出版后将近一百年左右的19世纪七八十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已开始逐渐由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从此,亚当·斯密强调的自由而又自然的体制已经失灵了,再往后不到半个世纪时间,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登上了历史舞台,被斯密所强调的资本主义的永恒性就遭到彻底否定。

二、概念绝对优势: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相反,劳动生产率低的产品,就不具有绝对优势,即具有绝对劣势。

绝对优势可间接地由生产成本来衡量:如果一国生产某种产品所需的单位劳动比别国生产同样产品所需的单位劳动要少,该国就具有生产这种产品的绝对优势,反之则具有劣势。

三、理论前提1.只有劳动一种生产要素、两种产品以及两个规模既定的国家(1×2×2模型)2.两国两种产品的生产函数相同,消费者偏好相同;3.国内劳动要素具有同质性;4.劳动要素在一国国内可以自由流动,在两国间则不能流动;5.贸易是自由的,并且不考虑运输成本的等任何贸易费用;6.规模收益不变,商品与劳动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交换形式为物物交换。

四、理论解释根据绝对优势贸易理论,各国应该专门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不生产但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那么,怎样确定一国在哪种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呢?绝对优势的衡量有两种办法:(1)用劳动生产率来衡量,即用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率来衡量。

产品j 的劳动生产率可用()来表示,其中是j 产品的产量,L 是劳动投入。

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

(2)用生产成本来衡量,即用生产1单位产品所需的要素投入数量来衡量。

单位产品j 的生产成本(劳动使用量)可用=表示。

如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中,一国单位产量所需的要素投入低于另一国,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

我们假设有两个国家“英国”和“法国”,两国都生产两种产品“小麦”和“布”,但生产技术不同,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

在国际分工发生前,英、法两国各自生产小麦和布两种产品,所消耗的劳动力数量如下:表1 国际分工前按照判断绝对优势的方法,我们判断两国各自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说,法国生产小麦的劳动生产率,即每人生产小麦的数量是0.5吨,英国生产小麦的劳动生产率,即每人生产小麦的数量是0.33吨,法国生产L Q j j Q Li a j Q L小麦的劳动生产率高于英国,所以法国在小麦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法国生产布的劳动生产率是0.2匹,英国生产布的劳动生产率是0.4匹,英国生产布的劳动生产率高于法国,所以英国在布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见表2)。

表2 两国的劳动生产率(/)小麦(人均产量) 布(人均产量)法国 0.5 0.2英国 0.33 0.4从生产成本的角度来说,法国生产小麦的成本,即生产1吨小麦的所需投入的劳动力数量是2人,英国生产小麦的成本,即生产1吨小麦的所需投入的劳动力数量是3人,法国生产1单位小麦的生产成本低于英国,所以法国在小麦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法国生产布的成本,即生产1匹布所需投入的劳动力数量是5人,英国生产布的成本,即生产1匹布所需投入的劳动力数量是2.5人,英国生产1单位布的生产成本低于法国,所以英国在布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见表3)。

表3 两国的生产成本()小麦 布法国 2 5英国 3 2.5通过两种方法确定两国各自具有的绝对优势的产品是一致的,所以按照绝对优势的贸易理论,法国应该专业化生产小麦,英国应该专业化生产布。

进行国际分工后,两国各自生产的商品数量如表4:表4 国际分工后两国进行专业化分工后,法国专门生产小麦,英国专门生产布,法国将其j Q L Li a所有的劳动力资源200人用于生产小麦,可生产100吨小麦;英国将其所有的劳动力资源200人用于生产布,可生产80匹布。

所以,在同样的劳动投入情况下,小麦的生产总量并没有变化,但布的生产总量由原来的40匹增加到80匹。

因此,从世界范围来看,虽然技术条件等并没有变化,而仅仅是由于开展了国际分工,两国都专业化生产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使世界范围内的总产量增加了。

现假定国际市场上按照1吨小麦换1匹布的交换比例开展国际贸易,则交换后两国各自可供消费的两种商品的数量如表5:表5 开展国际贸易后按照1小麦:1布的交换比较开展国际贸易后,虽然两国小麦的消费数量没有发生变化,但布的消费数量都增加了。

这说明,两国按照绝对优势理论进行专业化生产并开展国际贸易,对英、法两国都有好处,使两国的可供消费的商品的数量都增加了。

亚当·斯密还论述了自由贸易所带来的好处,概括说来,大致有三个方面:第一,互通有无,交换多余的使用价值。

就是说,把本国多余的商品输出国外,换回本国无法生产或生产不足的商品,满足了双方需要;第二,增加社会价值,获取更大利益。

由于各国的社会劳动生产率参差不齐,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自然不尽相同,这样,通过对外贸易得到的某些商品的数量会超过本国所可能生产的,从而节省了本国的劳动力或增加了使用价值;第三,互惠互利,共同富裕。

一国从对外贸易中得到的主要利益在于输出了本国消费不了的剩余货物,因此,即使两国贸易平衡,由于都为对方的剩余货物提供了市场,双方还是都有利益。

所以对外贸易具有共同利益,而不是一方得到,一方受损。

比较优势理论一、背景比较优势理论最早是由托伦斯于1815年在《论对外谷物贸易》中提出,李嘉图于1817年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加以完善和发展。

1815年英国政府为维护土地贵族阶级利益而修订实行了“谷物法”。

“谷物法”颁布后,英国粮价上涨,地租猛增,它对地主贵族有利,而严重地损害了产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昂贵的谷物,使工人货币工资被迫提高,成本增加,利润减少,削弱了工业品的竞争能力;同时,昂贵的谷物,也扩大了英国各阶层的吃粮开支,而减少了对工业品的消费。

“谷物法”还招致外国以高关税阻止英国工业品对他们的出口。

为了废除“谷物法”,工业资产阶级采取了多种手段,鼓吹谷物自由贸易的好处。

而地主贵族阶级则千方百计维护“谷物法”,认为,既然英国能够自己生产粮食,根本不需要从国外进口,反对在谷物上自由贸易。

这时,工业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找到谷物自由贸易的理论依据。

李嘉图适时而出,他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提出了著名的比较优势原理。

这是一项最重要的、至今仍然没有受到挑战的经济学的普遍原理,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经济解释力。

他认为,英国不仅要从外国进口粮食,而且要大量进口,因为英国在纺织品生产上所占的优势比在粮食生产上优势还大。

故英国应专门发展纺织品生产,以其出口换取粮食,取得比较利益,提高商品生产数量。

比较优势理论是在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根据比较优势原理,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处于劣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处于优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优势的程度不同,则处于劣势的国家在劣势较轻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处于优势的国家则在优势较大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两个国家分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其处于比较劣势的商品,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

这就是比较优势原理。

也就是说,两国按比较优势参与国际贸易,通过“两利取重,两害取轻”,两国都可以提升福利水平。

二、概念比较优势:一国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其他国家,则该国在这种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关键词: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三、理论前提1.只有劳动一种生产要素、两种产品以及两个规模既定的国家(1×2×2模型)2.两国两种产品的生产函数相同,消费者偏好相同;3.国内劳动要素具有同质性;4.劳动要素在一国国内可以自由流动,在两国间则不能流动;5.贸易是自由的,并且不考虑运输成本的等任何贸易费用;6.规模收益不变,商品与劳动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交换形式为物物交换。

四、理论解释两国交换比率的确定对B而言,布(用小麦来表示)的相对价格为:(180/300)/1=0.6小麦(用布来表示)的相对价格为(300/180)/1=1.67对A而言,布(用小麦来表示)的相对价格为:(240/200)/1=1.2小麦(用布来表示)的相对价格为(200/240)/1=0.83对B而言,出口布,进口粮食对A而言,出口粮食,进口布假定A用120单位小麦与B150单位布进行交换则,国际市场上布(用小麦来表示)的相对价格为:(120/150)/1=0.8国际市场上小麦(用布来表示)的相对价格为:(150/120)/1=1.25则两国能够接受的商品交换的范围为:对B来说,出口布,进口粮食,小麦与布的交换比率范围为(0.6,1.2)对A来说,出口粮食,进口布,布与小麦的交换比率范围为(0.83,1.67)则,0.8∈(0.6,1.2), 1.25∈(0.83,1.67)◆对B而言,出口布,进口粮食,在国内1单位布交换到0.6单位小麦,而在国际市场上可以交换到0.8单位小麦,多赚0.2单位的小麦。

◆对A而言,出口粮食,进口布,在国内1单位小麦可以交换到0.83单位布,而在国际市场上可以交换到1.25单位布,多赚0.42单位的布。

对比较优势理论的评价1. 积极意义:1在历史上曾起过进步作用,为自由贸易提供了理论基础;2比绝对优势理论更全面、更深刻地揭示了国际贸易的产生;3说明了贸易利益来源于生产领域,而非流通领域。

4为以后贸易条件的研究提供了启示,贸易须在一定价格范围内进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