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的起源与发展
• • •
贾耽
唐代的地图制作,由贾耽集其大成。贾耽(公 元730—805)是一位对地图发展有卓越贡献的人, 他的代表作品是于公元801年完成采用朱墨二色 表示古今地名的《海内华夷图》,流传五百年之 久。该图在南宋(公元1136年)经缩小刻石的《华 夷图》一直保存到现在,内容丰富,位置比较准 确。
•
• • •
•
• • •
裴秀 中国古代著名地图学家是西晋的裴秀(公元223—271),他主持编制了《地形方丈 图》和《禹贡地域图》18幅,总结了前人的制图经验,创造了著名的地图绘制原理 “制图六体”。在《晋书·裴秀传》中记有“制图之体有六焉:一曰分率,所以辨广轮 之度也;二曰准望,所以正彼此之体也;三曰道里,所以定所由之数也;四曰高下, 五曰方邪,六曰遇直,此三者各因地而制宜,所以校夷险之异也。有图象而无分率, 则无审远近之差;有分率而无准望,虽得之于一隅,必失之于他方;有准望而无道理, 则施之于山海隔绝之地,不能以相通;有道里而无高下、方邪、遇直之校,则径路之 数必与远近之实相违,失准望之正矣。故以此六者,参而考之,然远近之实,定于分 率;彼此之实,定于道里;度数之实,定于高下、方邪、遇直之算。故虽有峻山矩海 之隔,绝域殊方之迥,登降诡曲之因,皆可得举而定者。准望之法既正,则曲直远近, 无所隐其形也”。这里的第一项分率即比例尺,它是用来辨别地域面积大小的准则; 第二项准望,是用来订正彼此间方位关系的准则;第三项道里,是用来计算交通路线 及其里程的;第四、五、六项高下、方邪、遇直是指随着不同的地形情况,道路有上 山岗、下平野、垂直、斜行、曲折的区别。这六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依此 可以绘出比较精确的地图。裴秀的制图六体奠定了中国古代制图的理论基础,他们采 用的计里画方方法,影响我国1400年间(西晋至明末)绘制地图的格局。
地图的起源与发展
演讲人:高伦
地图的起源
• 由于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在尚未创造文字以前,原始人类很早就知道在地面上或石板上绘画简单的图形或用石 块、贝壳来模拟所看到现象的形状、大小、方向或相对位置等。在我国已发现的6000多处原始社会人类活动遗址中, 有多处在陶钵或甲骨上刻划着几何形线条或多种多样的图案和图象,可以认为这是原始形态的简陋地图。现在能看 到的最古老的地图,大约是公元前2500年前制作在粘土片上的古代巴比伦地图,图上表示了山脉、四个城镇、流入 海洋的河流及其他地理特征,这是古代地图中有代表性的作品。1955年美国著名学者克拉默(Kramer)在耶鲁大学发 现了纪元前1500年前画在泥板面上的《尼普尔城邑图》。尽管它们的内容和表示方法很简单,但已反映出地图与人 类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 中国古代,据《世本八种》记载,黄帝同蚩尤打仗,曾使用了表示“地形物象”的地图。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前221年)时期,出于军事、政治、丧葬以及社会经济的需要,地图品种也随之增多,在 《周礼》中曾有十几处记载有:“司徒所掌之图”(这是掌管土地和矿产用的专题地图)、“冢宰之图”(这是表示疆 域户籍为内容的行政区划图)、“司马之图”(这可能是全国性地图)、“宗伯之图”(这是表示墓地范围地图)。1972 年在山东临沂的银雀山西汉墓中发现的《孙膑兵法》残简上,刻有讲述地形、地图对用兵重要性的文字外,还有 “附地图九卷”之说。上述这些地图,都由于历史久远已经失传。能够见到的战国时期的地图,是1977年发掘中山 王墓葬时发现的镌刻在铜版上的“兆域图”,这是用金银镶嵌的墓葬平面图,长94厘米、宽48厘米、厚约1厘米。 图上标明有宫垣及坟墓所在的地点,建筑物各部分的名称、大小、位置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绘制时间在公元前 299年前后,证实了《周礼》的记载是可信的。 到了西汉时期,国家统一,农业、水利和工商业进一步发展,加上军事扩张,地图测绘出现繁荣。当时已有了 简单的测量工具和测算学,可以测定“高、远、深、宽”,绘制了不少地图,这在史书上都有记载,但无实物保存。 1973年12月在发掘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墓时,发现了两千一百多年前(公元前168)绘在帛上的三张彩色地图,分别 为地形图,驻军图和城邑图。图上包括的范围大致是现今的湖南、广东、广西三省(区),比例尺约为1∶18万,内容 和现代地图大致相同。水系比较详细,主支流区分明显,按流水方向用线划符号由细到粗表示生动自然;用封闭曲 线描绘地形山体及走向;居民地按行政单位以不同符号表示县、乡、里三级;道路用实线与虚线表示出不同等级。 内容十分丰富,表示方法与绘图工艺水平都较高。在《驻军图》上还用颜色按两层平面表示,这些都与现代地图的 表示方法相近似。因此,该图在国内外的地图发展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是研究古代地图的发展极为宝贵的这 一测量工作是僧人一行(名张遂,公元673—727)主持的,于724年与 南宫说在黄河以南的白马(滑县)、浚仪(开封西北)、扶沟(扶沟孙)和武 津(上蔡)一带五百余里的地面上,用水准、墨绳和八尺之表观测日影 长度差(晷差),并实地丈量距离,还观测了四地的北极高(纬度)分别为 35°3’、34°8’、34°3’、33°8’,四点间的距离为198里179步、 167里281步、160里110步,共实测距离为526里270步,晷差为二寸 余,经换算按当今的计量单位得子午线上纬度相差一度的距离为 132.03公里。这是科学史上划时代的创举。 宋代在地图学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个时期在宋王朝建立不久 就曾下令各州县绘制本区地图。太宗淳化四年(公元993)“令画工集诸 州国,用绢百匹画之,为天下之图,藏秘府”,就是《淳化天下图》, 这些图现已不存。现存的宋代地图有:华夷图、禹迹图、九域守令图、 地理图等。
• •
地图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