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4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4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3、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 (1)规律客观性的基本含义 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 转移。 A、规律存在的客观性 B、规律作用的客观性
A、规律存在的客观性 不管人们是否喜欢它,是否认识到、是否承 认它,它都客观地存在着,不能被任意创造 或消灭。规律不为任何人而存在,也不因任 何人而灭亡。
木匠心中很烦乱,抽起了烟。咕嘟嘟地抽了一袋又一袋烟,又 捧起了烟袋,围着截短的木料转了一圈又一圈。他绞尽脑汁, 想了又想,忽然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高兴地拿起锯子,又 把木料锯成两段。主人一见更发火了,一跺脚便走出家门,四 处逢人就说,木匠把他最好的一块木料糟蹋了。他走了一天, 直到黄昏才扫兴地回家来。然而,主人一走到家门口,奇迹出 现了。原来,门槛不单是做成了,而且还雕上了美丽的花纹。 仔细一看,两边是活灵活现的两条龙,中央部分两条龙嘴之间 嵌了一只球,正好把短缺的部分补上了,成了“二龙戏珠”横 卧门下。主人见状,心里乐开了花,伸出大拇指,钦佩地说: “巧木匠!巧木匠!” 从此,巧木匠的名声传遍了天下。
例:石头风化,铁生锈,含羞草,向阳花等。
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
水滴石穿的物理反应
岩石风化的化学反应
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草履虫的应急反应
葵花向日
(2) 由低等生物刺激感应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这种刺激感应性是生物最原始的反映形式,是植物和原生 动物都具有的反映特性。高级动物能把各种感觉器官和感 觉能力联系起来,形成对客观环境的统一反映,形成动物 心理,不仅指简单动机,包括知觉,表象,和情绪。这依 赖的是大脑。
2014年考研题(单选)
2、俄国早起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说,绝不会有 人去组织一个“月食党以促进或阻止月食的到来,但要进 行社会革命就必须组织革命党。这是因为社会规律与自然 规律有所不同,它是 A、不具有重复性的客观规律 C B、由多数人的意志决定的 C、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D、比自然规律更易于认识的规律
客观内容:意识的源泉是客观物质世界。
意识 主观形式:感性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理性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 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表明,物质决 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 辩证统一
1、概念
主观能动性即自觉能动性,指人的主观意识 和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反作用,是人类在认 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 主动的活动和能力。
客观规律性即规律的客观性,指规律是事物 自身所固有的,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
③ 由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 识的产生。 劳动为意识产生和发展提供客观需要和 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 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从刺激感应性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
理的发展,为人类意识的产生准备了 条件。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意识是 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意识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并随人类社
东汉人王符说:“龙有
九似,头似驼、角似鹿、 眼似兔、耳似牛、项似 蛇、腹似蜃、鳞似鲤、 爪似鹰、掌似虎,是 也。”( 《本草纲目》 第43卷,龙条)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定义: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 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 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下面讲意识的作 用。
材料分析:
从前,有一个木匠替一户人家造房子。在动手做 门槛时,主人在木匠身边寸步不离,他担心木匠 粗心大意把门槛料子弄坏,因为这木料来之不易, 是花了好多时间,赶了好多趟集,翻了不知多少 木垛,挑了又挑才选中的。木匠一看,果然是块 好料,一百年坏不了,二百年烂不掉。可是木料 稍长了一点,于是木匠举起锯子,三下五除二, 就把木料锯下了一小截。锯后用尺一量,糟糕, 木料截短了。真是怕什么来什么,主人最担心的 事却偏偏发生了,他又气又急,瞪着木匠:“看 你怎么办?”
并随着劳动和语言的发展而日趋完善,容 量越来越大,结构越来越复杂和严密,从 而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离开了劳动和社会,就不会有人的意识。 所以马克思说,“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 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 这种产物”。
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 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一)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定义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 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二、 意识的能动作用
(一)意识的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1)人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去确定反映什么、 不反映什么、怎样反映,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 (2)人的活动的整个过程,就是围绕着“观念地存 在着”的目标和蓝图而进行的。
分析: 这个故事向我们揭示了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 要善于发挥主观能动性,人的主观能动性即是人的意 识的能动作用,它体现在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
人类能够根据客观条件,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动脑筋
想办法,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巧木匠巧,就巧在这里。 他根据木头已被截断了的实际,开动脑筋,用心思索, 在实践的基础上,巧妙地制成了“二龙戏珠”的门槛, 解决了这个难题。
古代阿拉伯学者阿维森纳,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 实验,他把一胎所生的两只羊羔置于不同的外界 环境中生活:他让一只小羊羔随着羊群在水草肥 美的草地上快乐地生活;而把另一只羊羔也拴在 草地上,但是旁边拴着一只狼。结果这只在狼整 天威胁下的羊,因整天极度的惊恐焦虑,根本吃 不下东西,不久就因恐慌而死去。现代医学家心 理学家也曾经用狗做过一个实验:把一只饥饿的 狗关在一个铁笼子里,让笼子外面另一只狗当着 它的面吃肉骨头,笼子内的狗在急躁、气愤和嫉 妒的负性情绪状态下,产生了神经性的病态反应。 问:那么从这两个实验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
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
主要内容 (一)、规律及其客观性 规律及其特点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三)、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一)规律及其客观性 1、规律的定义 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 过程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特点 (1)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任何规律都 是事物的内在根据和本质联系,不是现象的 联系。 对此,列宁对此有过深刻的论述。 例子:万有引力定律揭示了物体之间客观的 本质联系。 例子: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规律 揭示了物质生产方式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本 质联系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能动性不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形成 活动的目的、计划、方法等观念的东西,更重要的 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 地存在着”的模型、蓝图实现出来,变为客观。
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 用。关于意识和心理活动对人体和病理活动的调节 和控制,人类早就有所认识。我国传统医学的理论 和实践,在这方面更有独特的贡献。现代科学和医 学实验也证明:意识、心理因素对人的健康状况有 重要影响。
B、规律作用的客观性 规律的作用不因人的喜厌好恶而改变; 规律的实现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
对此,毛泽东说的非常明确
(2)唯心主义者否认规律的客观性 如,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过:“人的理性为自 然立法”的观点。 其实,人的理性只是认识了客观存在的规律, 而不是创造了规律。 万有引力规律在牛顿发现之前就存在并起作用 社会规律也是如此,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规律 在马克思写出《资本论》之前就存在着。
一、什么是意识
意识的定义: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
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 的主观映象。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
物。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形成经 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意识的形成】
(1) 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 感应性。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形成机制上 自然规律形成于自然界诸因素盲目的交 互作用的过程中;而社会规律在根本上形成 于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以及物质和观念 变换的过程中。
(2)起作用的方式上 自然规律是在自然界各种盲目的相互作 用过程中自发起作用;而社会规律只有通过 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才能实现。
总之,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 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这是物质、意识关系 问题上的唯物主义。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物质、意 识关系问题上的辩证法。 无论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只能在实践中发生,在 实践中实现。
多项选择题
1、 鲁迅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 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他 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 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B、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C、人脑对鬼神的虚幻反映 D、可以从人世间找到它的原型 E、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出来的 (考研真题多选题)
会的发展而发展。要真正理解意识是社 会历史的产物,必然要追朔到劳动,因 为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首先,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
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
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其次,作为思维外壳的语言也是在劳
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
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猿脑变成人脑,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自然和社会都具有客观物质性,都有其自
身的发展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 客观的。
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
然的、稳定的联系。
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
会生活过程诸多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 稳定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