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营养指导师C-1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1005

营养指导师C-1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1005



平均每日摄入该营养素的最高量。
“可耐受”的含义是指这一摄入水平在生物学上一般是可以耐受的, 对特定人群中几乎所有个体不产生健康危害的每日摄入量的最高水平。 当摄入量超过UL或进一步增加时,损害健康的危险性随之增大。

UL是日常摄入量的高限,并不是一个建议的摄入水平。
目的是为了限制某一营养素的总摄入量。
一、DRIs的沿革及发展

上世纪2090年代膳食营养素推荐供给量 Recommended Dietary Allowance (RDAs)

目的:
表述建议的营养素摄入水平; 作为膳食的质量标准; 设计和评价群体膳食的依据; 制订食物发展计划和指导食品加工时的参考。
美国 RDAs 、 DRIs

欧共体 DRIs

欧共体食物科学委员会1992年提出,将RDA用3个水平来 表达: 1.平均需要量 (Average Requirement, AR);
2.人群参考摄入量(Population Reference Intake,
PRI);
3.最低阈摄入量 (Lowest Threshold Intake, LTI);
(制定UL值时,药物可除外。)
营养素摄入不足或摄入过多的危险性

人体每天都需要从膳食中获得一定量的各种必需营养成 分。

如果人体长期摄入某种营养素不足就有发生该营养素缺
乏症的危险;

当通过膳食、补充剂或药物等途径长期大量摄入某种营
养素时就可能产生一定的毒副作用。

下图以蛋白质为例说明摄入水平与随机个体摄入不足或 过多的概率。
订;

1988年中国营养学会对RDAs进行了最近一次修订,定名为“推荐的每 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

目前,国际上已经用DRIs取代了过去的RDAs,我国自2000年10月开始 使用自己的DRIs。对各种营养素的理化性质、代谢、功能、推荐值、 营养状况评价及要食物来源等方面进行了近一步的系统论述。
二、RDIs定义、概念和应用
DRIs是在RDAs(推荐的每日膳食营养素供给量)基础上 发展起来的一组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它是 在“推荐的每日膳食营养素供给量(RDAs)”基础上发展起来 的,但在表达方式和应用范围方面都已发生了根本变化。
DRIs包括:


估计平均需要量;
推荐营养素摄入量;


适宜摄入量;
可耐受最高摄入量(摄入量的安全上限);

人群对某种营养素的需要量是通过测定人群内各个体的 需要量而获得的。

由于生物学方面的差异,即便是一组年龄、性别、体重
和膳食构成都相似的个体,他们的需要量也都是不同的。

所以,我们不可能提出一个适用于人群中所有个体的需
要量,只能用人群内个体需要量分布状态的概率曲线来
表达摄入量不能满足随机个体需要的概率变化。(见图)

1998年,建立“健康危险性评估组”讨论“安全水平上 限”。
中国 RDAs、 DRIs

1938年,中华医学会公共卫生委员会制订“中国人民最低营养需要
量”;

1952、1955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营养系出版的《食物成分表》中附录 “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

1981年,在中国生理科学会全国营养学术会议对RDA进行了补充和修

资料来源包括:动物实验研究、人体代谢研究、人群观
察研究、临床研究等等。

对于婴儿来说,以母乳中的供应量为准。

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来说,其推荐量是由成年人的数值外
推而来,公式中的生长系数是按照生长所需蛋白质的数
量确定的。
(一)估计平均需要量(EAR)
Estimated Average Requirement
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
营养素(的基础)需要量

是机体为了维持“适宜的营养状况”,处于并能够维持良 好的健康状况,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天必须由食物中摄入 的或身体实际吸收的某种营养素的最低量。

机体具有一定的营养素储备,而且可以调整对营养素的吸 收率,因此并不一定每天严格地按照需要量摄入营养素。 但如果长期达不到需要量,会产生营养缺乏问题。

AI和RNI的区别在于AI的准确性远不如RNI,可能显著高
于RNI。因此使用AI时要比使用RNI更加小心。

一个人的日常膳食营养素摄入量,如等于或大于AI,可 以肯定其膳食是适宜的;

而摄入量低于AI,就不能对其膳食是否适宜进行定量或 定性估测。
(四)可耐受最高摄入量( UL)
Tolerable Upper Intake Level
个体摄入量达到或超过RNI, 可认为没有摄入不足的危险;
个体摄入量低于RNI,并不一定表明该个体未达到适宜营养状态;
个体摄入量经常低于RNI时,提示有必要用生化或临床检查来评价。
(三)适宜摄入量(AI )
Adequate Intake

在个体需要量的研究资料不足不能计算EAR,因而不能
求得RNI时,可设定适宜摄入量(AI)来代替RNI。
国家研究院(NRC)1941年推荐第一个RDA,目的是预防营 养缺乏病,之后NRC和食物营养委员会(FNB)多次修改,
1989年出版RDA第十版。

1996年FNB开始讨论对第十版进行修改,结合营养科学的
新发展,对营养素的新认识,除预防营养缺乏外,也提出
预防慢性病,成立7个工作组,制定DRIs。
英国: RDAs、 RNI
需要量分布状态的概率表达

为确定一个人群的营养素需要量,首先必须了
解该群体中个体需要量的分布状态。

如果资料充足,应尽可能以“平均需要量±标 准差”来表示。
营养素供给量
( recommended dietary allowance, RDA)
在满足机体正常生理需要量的基础上,考虑到人的个 体差异、食物的消化率、烹调损失和各种食物因素与营养 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饮食习惯和食物生产供应情况而确 定的膳食中营养素最适宜的数量。

根据个体需要量的研究资料制订。 指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50%个体 需要量的摄入水平,不能满足群体中另外50%个体对该 营养素的需要。

EAR是制定的RNI基础。
在一个人群中,个体
对营养素的需要量通
常呈正态分布。 EAR 相当于人群的平均摄 入量。
估计平均需要量(EAR)应用
营养素需要量的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预防明显的营养素缺乏症,这是更低的生理
需要量。

基础(基本)需要量是能够维持机体的正常生长和繁育,
但不能维持充足的营养素储备,短期内膳食供给不足就可
能造成缺乏。

储备需要量(安全摄入量)是不仅能够保证生理功能达到 最佳状态,而且能够维持组织中的充足储备量。
人群营养素需要量的分布
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不摄入蛋白质就一定会发生蛋白质缺乏病, 如果一群人长期不摄入蛋白质他们将全部发生蛋白质缺乏病。 随着摄入量的增加,摄入不足的概率相应降低,发生缺乏的危险性逐渐减少。

当摄入量达到EAR水平时,发生营养素缺乏的概率为0.5,
即有50%的机会缺乏该营养素;

摄入量达成到RNI水平时,摄入不足的概率变得很小,也就 是绝大多数的个体都没有发生缺乏症的危险。

制定膳食营养素推荐摄入量的基础。
评估群体中摄入不足的发生率。 对于个体,可检查其摄入不足的可能性。


(二) 营养素推荐摄入量( RNI )
Recommended Nutrient Intake

相当于传统使用的RDA。 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97%~98%个体需要量的摄入水平。 长期摄入RNI水平可满足身体需要,保持健康和维持组织中有适当储备。 RNI是以EAR为基础制定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是根据人体或动物毒理学研究制定的。 未订ULs的营养素,并非过多摄入无潜在危险。
可耐受最高摄入量( UL)应用

主要用途是检查个体摄入量过高的可能性,避免发生中毒。
当摄入量超过UL时,发生毒副作用的危险性增加。

指导居民对营养强化食品和膳食补充剂的安全消费; 在大多数情况下,UL包括膳食(食物)、饮水、强化食品、 添加剂(补充剂)等各种来源的总和。
个体需要量与群体参考量

由于每个人的营养素需要量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人和人之间具有非常大的个体差异,因而每个人的营 养素生理需要量是不同的。

因此,制订参考的营养素摄入量时通常将所有的人划 分为一些具有共同特点的人群。

参考的营养素摄入量均是群体的数值,并不是每个个
体的生理需要量。
制订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依据
还是需要吸收的量,而笼统的称为“需要量”。
不同水平的营养素需要量

机体如果由膳食中摄入某种营养素不足时,首先动用组织 中储存的该营养素,维持其相关的生理功能。

当组织中储存的该营养素已经耗尽而得不到外界的补充,
机体就可能出现临床上可以察知的功能损害,发生营养缺
乏病。

可见,维持“良好的健康状况”可以有不同的层次标准, 机体维持“良好的健康状况”对营养素的需要量也可有不 同的水平。
需要摄入的量与需要吸收的量

膳食需要量即需要摄入的量。
生理需要量即需要吸收的量。 有些营养素吸收率很低,如铁,吸收率只有10%左右, 需要由膳食摄入的量远高于机体需要吸收的量,讨论时 就必须明确是需要摄入的量还是需要吸收的量。

有些营养素吸收率很高,如维生素A、C等,吸收率可达
80 % ~90%,实际应用中就没必要区分是需要摄入的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