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老师阅读教学“课中活动”介绍作者:来源:发布于:2012-2-28 点击量: 47 余映潮老师提出的“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
”的教学设计艺术让人耳目一新。
他认为学生的课堂活动充分,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高层次境界,是语文教师全部教学艺术的集中体现。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反复提出语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重视语文实践,重视语文课中活动,在语文活动中学习和收获,不仅易于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习得语言材料,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培养语文能力。
对于“课中活动”,余映潮老师做过如下阐述:所谓“课中活动”,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与安排下,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占有时间、进行有形式也有内容的学习语言、发展智能、培养情操的操作演练;就是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目标,充分地想办法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
换一个角度说,课中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将老师在课堂上要做的事,化解为细腻的操作步骤,让学生去体会、去进行、去完成。
它涉及到听说读写,着眼于能力训练,着眼于方法培养,着眼于知识积累,创造各种课堂组织形式,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地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
仔细阅读余老师和相关名师的课堂教学实录,很多精彩的“课中活动”令人拍案叫绝,赞不绝口,现结合教例和大家分享:一、课中诵读活动余映潮老师曾说过:“没有朗读的课只是‘课’,它不是美的语文课。
”由于朗读活动的必要性、亲和力和多样性,课中诵读活动的设计是极为广泛的丰富的,它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系列,它可以角度丰富,活泼多姿,充满灵气。
这是载于《语文教学通讯》2008年9B中的一个课例。
教师的诵读活动设计如下:(师):美文需要美读,请大家在自己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段,假如当时你就是当时的萧红,用自己最喜欢的声调、语气、感情朗读出来,甚至可以模仿作者东北口音演读。
可以一人读,也可以自由结伴演读,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个性化诵读,不管你选择了哪种读法,都要根据课文内容说出设计的理由。
我选……一段,我想大笑着读。
我选……一段,我想呼喊着读。
我选……一段,我想手舞足蹈地读。
我选……一段,我想忘乎所以地读。
我选……一段,我想诗意深情地读。
我选……一段,我想用撒娇的语气读。
我选……一段,我想满怀欣喜地读。
我选……一段,我想用充满好奇的心情读。
我选……一段,我想自由惬意地读。
我们两人选……一段,我们想……地读。
我们小组选……一段,我们想……地读。
……(师):若我来读这一段,我会用大声呼喊的方式来读,因为我认为,当时那个生在地主大院里饱受压抑和冷漠的小女孩,只有和祖父走进后花园,她率真的天性才得以释放,这是她的天堂。
在这里,她可以唱,可以跳;可以呼喊,可以欢笑;可以撒娇,可以乱闹。
这里的每个人、每株草、每颗瓜、每只蝴蝶与蚂蚱都可以自由自在的、任由自己的天性生长,所以我想呼喊着来读,将小女孩所有的不快统统抛到九霄云外去。
(师呼喊):“一切都活了。
都是自由的: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学生踊跃试读,气氛活跃。
……这个课例中诵读活动不仅仅是活跃课堂和调动学习的学习热情,也不仅仅是课堂教学中的穿插,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充分地占有时间,学生在自我诵读设计中就有了对课文个性化的理解,然后在把这种理解通过演读表达出来。
在读中弄懂,懂了之后再读,学生在读中读出了诗意,读出了情感,读出了个性,对这段文字有了更深的理解。
教师将自己精心钻研教材的体会变为一种教学思想,在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的同时,使得这节课教学环节上简化、内容上深化、方式上美化。
二、课中读写活动“读写结合”是课标初中语文教材最重要的编写思想之一。
语文老师要善于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潜力,寻找读写结合的生成点,从课文本身的内容出发,设计与课文有血肉联系的“写”的内容与活动,从而达到以写促读,以读带写、读写双赢的教学目的。
其实教材中有大量精美的读写材料,值得学习借鉴。
语文老师要精心地、潜心地、耐心地欣赏研读教材,发现教材中精美的读写训练材料。
语文老师要学会“从有趣、有效、有用”的角度对教材进行发现和提炼。
余映潮老师很多课堂实录中的课中读写活动设计,往往很是出人意料,细心回味下来,又不得不佩服“他怎么能想得到呢?”以《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为例,在以“找看点”为延伸点,带领学生进入课文以后,读写活动是这样设计的:(师):现在我们要进行的活动就是读一文写多文,读长文写短文,大家都来写。
写作的角度:可从概括内容的角度写;可从说明事物的角度写;可从描述事物的角度写;可从抒发情感的角度写;可从表达感受的角度写;可从欣赏语言的角度写;可以用自己的话语来写;可以重点利用课文中的某个片段进行改写;可以自由地组合课文中的文句来写。
两个要求:第一,请你根据课文自选内容,自由命题;第二,“献”出自己拟的小作文题目。
(师):我先示范一下,我的标题是“美丽的罗布泊”,那么我的角度就是写美丽的罗布泊,然后把关于美丽的罗布泊的文句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感悟。
(学生各自思考)(生):我想写的题目是“胡杨的呼唤”。
运用象征手法,以胡杨的口吻讲述:以前我是多么的美丽,被人们称为生命的象征,后来遭到人类的破坏,我又变成了什么样的,接着写我对人们的呼唤,以及我希望人类怎么保护我们等。
(生):我的作文题是“记忆的美丽”,罗布泊在人们的记忆中是非常美丽,然而经过岁月的变迁,它变成了一个非常恐怖的戈壁滩。
我就是要以记忆中的美丽和现实当中罗布泊的一些现状来进行对比,从而对比出罗布泊的惊人变化,以唤醒人们保护罗布泊和环保的意识。
……同学踊跃发言……(师):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小作文题,我来展示一下(大屏幕显示)1、美丽的罗布泊2、这里曾经有过……3、“我”眼中的罗布泊4、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5、话说胡杨6、死去的胡杨7、一株胡杨的独白8、说说塔里木河9、课文中的“水”10、课文中的数字11、课文中的忧患意识12、悲剧并没有止住13、说说“问题出在近30年”中的“”问题14、四个“盲目”用得好15、我喜欢课文中这样一句话16、《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内容简介……同学们根据自己选定的题目开始写作,时间是10分钟。
(学生开始写作,老师巡回指导)学生写后的交流极为精彩,不再这里一一呈现。
本案例中的课文小作文,即读写活动的设计,极为独特新颖,活动充分利用课文这个语言载体,从课文本身出发。
老师以“拟题献题”的方式,巧妙引领学生深入文本研读课文,在理解研读课文的基础上又进行创造性的“再表达”。
学生从自主提炼小作文题,再根据小作文题提炼课文内容,组织语言完成课中小作文的写作,整个过程学生都在非常扎实的读写活动中进行着语文学习。
这样活动设计使学生的学习完全由被动变为了主动,既深入了文本,又走出了文本。
在《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一文教学中,余老师还有一个精彩的读写活动设计:组织同学们就课文内容进行不同层次的“写”。
①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写“一句话人物素描”。
(竺可桢,孜孜不倦地在气象研究的领域跋涉的卓越科学家。
)②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写竺可桢墓志铭。
(到他光辉的一生结束时,才同他心爱的科学研究分手。
)③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写竺可桢纪念词。
(细心的观察,翔实的纪录,深入的研究,科学的著述,情系物候的研究,将毕生精力奉献给气象科学。
他的研究成果,在今天以至今后,都会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长久地放出光彩。
)④从课文中找出论据,并给论据配以能够支撑的论点。
·23年如一日,到北海公园观察物候——持之以恒,才有成功的希望。
·钢笔式的温度表不知磨坏了多少外衣口袋的盖布——滴水能穿石,铁杵能磨针。
·70多岁还到野外考察;临终的前一天,还坚持作气象记录——执着的追求是事业成功的保证。
·83岁高龄,取得科学上的新成就——科学探索无止境。
……这个案例中的读写活动设计表现出层层推进的教学思路。
教师巧妙地利用教材本身含有的材料,充分地反复地利用课文,对学生进行阅读和写作的训练,进行大量的思维训练。
教学的过程中产生了四种效应:第一,学生思维活跃;第二、课堂场面活跃;第三,加深了对课文的钻研、理解。
第四、教给了学生“创造”的角度,培养了学生“创造”的意识和兴趣。
同时也启示我们:在设计读写活动的时候,必须打开思路,想得开阔,想得新颖,想得长远,学会多角度地利用课文。
好的课中读写活动融阅读、写作、思维训练于一体,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写作的契机,更是通过这样的活动牵动着学生自读教材、欣赏教材、综合提炼教材的能力,也牵动了学生的写作、表达、交流、独立分析教材的能力。
三、课中品说活动品说活动是一种最能让课堂教学生动起来的活动,也就是说说品品,品品说,边说边品,边品边说。
是一种有较大的“说”的“量”和较多“品”的“点”的课堂活动。
多姿多彩的“说”与“品”的活动渗透在课堂语文学习之中,既避免了以往以教师大量讲析为主的传统授课方式,极好地活跃了课堂气氛,从长远来看它很有助有学生交谈、发言、演讲、鉴赏等多方面语文能力的形成和优化。
当然品说活动的设计,教师要引导学生把理解、想象、分析、品评的眼光投向课文的深处、细处、美处,它需要科学而充满艺术性的指导,在这方面余映潮老师也给我们做出了极好的示范和榜样。
1、在教学《云南的歌会》一文中,当讲到“这篇文章的生活多么有趣啊!”时,老师要同学们以“课中之最”为话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举例说说文章的生活是多么有趣。
老师给学生例举了几个例子。
课文风采,如:最……的风俗最……的场面最……的衣饰最……的歌师傅2、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当要研读第二部分“船上相遇”内容时,余老师让同学们讨论八个小话题,要求学生自选一个话题,就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
八个话题是:1、于勒的“称呼”欣赏2、巧合让故事如此美丽3、说说若瑟夫的“看”4、文中的景物描写欣赏5、千姿百态的“说”6、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7、课文中的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8、船长形象欣赏3、这是马军老师教学《过故人庄》的一个教例(见《中学语文教学》1999年第5期P7)。
品读诗的意境时,老师这样提问:⑴(师):同学们,透过诗,你们看见了什么?(有的说:我看见了青青的山,绿绿的地,清清的溪水和金灿灿的菊花。
有的说:我看见了谷垛堆堆的稻场,郁郁葱葱的菜地。
有的说:我看见了村民们。
有的说:我看见了捉迷藏的孩子……)⑵(师):同学们,透过诗,你们听见了什么?(同学们的兴致更高了:我听见鸡在叫:“喔!”“喔!”鸭子“嘎!嘎!”……我听见诗人与朋友在举杯祝福……)⑶(师):同学们,透过诗,你们闻到了什么?(同学们纷纷发言:我闻到了稻香!我闻到了菊花香!我闻到了泥土香,我闻到了大自然的清香……)⑷(师):同学们,透过诗,你们感受到什么样的情?(朋友的热情……诗人与朋友之间纯朴的友情……诗人喜爱大自然的心情……)在以上的三个案例中,我们都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教师变换了“讲析”的角度,满堂讲、满堂问的现象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