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香港回归20周年PPT
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一国两制的贡献与实践意义
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是伟大的科学构想,是他所倡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的重要 组成部分。邓小平的这个构想,本拟用之于台湾,后则提前用之于
港澳。近几年的实践证明,它完全是可行的,成功的。
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是一种新思维,旨在把台港澳问题作为人民内部矛盾 来处理,把国际上通用的“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国内。这是一个伟大的创造, 是对人类社会科学理论的一个新的重大贡献。
一国两制的基本含义
一国两制: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中国政府
为实现国家和平统一而提出的基本国策。按照邓小平的论述, “一国两制”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 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一国两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前任领导人邓小平为了实现中国
统一的目标而创造的方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 的主要方针,也是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所采用的制度。香 港问题、澳门问题和台湾问题都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问题,解决 这些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 解决台湾问 题,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一项庄严而神圣的使命。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为之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中
京礼部衙门,今天天安门广场东南角。
其中《中英北京条约》,约文中英文共10页,条文主要内容如下: 清朝确认中英《天津条约》有效性;清朝割让广东新安县(今香港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半岛给英国;清朝增开天津为商埠; 增加中英《天津条约》的赔款至800万两;允许西方传教士到中国租买土地及兴建教堂;
容许外国商人招聘汉人出洋工作,充当廉价劳工(苦力)。
回归前的准备
第一阶段
1982年9月26日,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中英首次揭开了香 港前途谈判之幕。双方在经过首次谈判后,声明表示将会通过外 交途径对香港前途的解决方法进行商谈。第二阶段的谈判是 1983年7月12及13日两天,地点在北京。中方团长姚广、英方团 长是驻华大使柯利达。不过,由于双方在初期的会议中,1983 年9月22、23日第四轮会谈后,1983年10月19、20日,双方举 行第五轮会谈,中英公布中恢复了“有益的”、“有建设性的” 形容词。1983年12月的第七轮会谈后,公报称双方回顾了会谈 的进程和所取得的进展显示会谈已进入新阶段。
“一国两制”方针是史无前例的惊人之举,在解决香港问题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
用。在过去的几年里,香港原有的生活方式并没有改变,人们尊重法制和司法独 立,香港特区政府也重视民主。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几年来的事实说明, “一国两制”的构想得到成功实施,并为解决其他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可供借鉴
的宝贵经验。人们看到,“一国两制”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成
协议。英国以武力侵略的方式批示中国接受起侵略的要求,这就是中国主权国家的独立地位遭到了破坏。英国强占香港岛,中国
的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五口通商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进行殖民掠夺和不等价交换的中心。巨额赔偿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同时转嫁到劳动人民 的身上,使他们生活更加艰苦。
西方列强趁火打劫,相继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此,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前的香港历史
香港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东汉。1955年发现的李郑屋古墓,可以 证明早在两千多年前,香港便已有人居住。
唐朝时候,青山(屯门)一带,已有很多中国人居住,当时的青山,
是一处颇为繁盛的港埠。并有唐朝驻军,保卫珠江的入口,外国来 的船支,必须经过青山,才可转去广州。 宋朝时,一位官员邓符协 被派到广东做官,经过青山,很喜欢此地,于是,在任满后,和家 属定居于锦田山谷,建立了一个村落,称为“北围”。他的子孙后
功实践,对台湾同胞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从中理解了“一国 两制”的精神和益处
香港第一届行政长官
1990年4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以2660票赞 成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为香港回归 后的稳定繁荣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保障。 1996年12月11日,香港特区第一届推选委员会选举董建华为香港 特区第一届行政长官人选获中央政府委任后,董建华于1997年1月ຫໍສະໝຸດ 回归前的准备第二阶段
1984年4月,英国外相贺维访问北京后抵达香港,他在香港发表声明, 公开宣布英国放弃1997年之后对香港主权。声明表示:“要达成一份能 使本港在1997年以后仍然继续由英国管治的协议,是不切实际的设想。”
在此一段期间,香港的行政、立法两局议员频频访问英国。在1984年2
月,立法局非官守议员更提出了“罗保动议”,引起各界的争议。1984 年6月,中英谈判进入最后阶段。7月份,英国外相贺维再访北京。8月1 日,贺维抵港,举行记者招待会,宣称中英双方已同意协议大纲及主要 条款。1984年9月26日,中国代表团团长周南和英国驻华大使理查德·伊 文思代表双方在北京草签香港前途的“联合声明”。1985年5月27日, 两国政府在北京互换批准书,中英联合声明正式生效,香港进入了中国 恢复行使主权前历时12年的过渡期。
来又建立了“吉庆围”。
第一次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于1842年签订《南
京条约》,割让香港岛。
《南京条约》又称《江宁条约》,清政府代表在迫于南京(时称江宁)下关江面的英军旗舰康华号(亦皋华
丽号)上与英国签署了此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涉及割地、赔款、五口通商和税款
第二次鸦片战争
北京条约
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于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割让九龙 半岛南端即今界限街以南的地区。 1898年,英国通过与清廷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及其他一系列租借条约,
租借九龙半岛北部、新界和邻近的两百多个离岛,但九龙寨城除外,租期99年。
《北京条约》,包括《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中俄北京条约》,是1860年中国清朝政府于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在北京分别与英国、法国、俄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清政府委任钦差大臣作为谈判及签约代表。签约地点在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