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课《草原》优质课件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课《草原》优质课件


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
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
虹向我们飞过来。
比喻
作者将眼前所见之景比作 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这幅画面表现了草原人民怎样 的特点?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热情好客 来欢迎客人的人多:男女老少
迎接的人们着盛装: 各色的衣裳,襟飘带舞
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
草原风光图 喜迎远客图 主客联欢图
课文品读
草原风光图
寻景色之美
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作者的观察顺序
以及描绘的景物。
四面的小丘
天空 ——明朗的天空 地面
移动的羊群 欲流的翠色
静立的骏马和大牛
◎ 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寻境界之美
面对美景,老舍先生说:“这种境界, 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这到底 是一种怎样的境界?
蒙古包
shāo
稍等
xuàn
渲染
shɑnɡ
衣裳

豆腐

羞涩

chén
勾勒 姓陈
hónɡ

彩虹 马蹄
è
鄂温克面的生字按结构分类。
半包围结构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毯腐 陈虹蹄稍 裳
左中右结构 微
词语解释 根据词语的意思,在文中找出这些词语。
( 渲染 ):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 的色彩涂抹画面,有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
课文主题
本文的作者以细腻清新的语言记叙了初 入草原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 美丽风光,深情讴歌了蒙古族和汉族同胞的 民族情谊。
课堂练习
一、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似• 乎(√sì shì)
稍微(shāo sāo)


好客(hào hǎo)


蒙古包(ménɡ měnɡ)

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
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
响成一片。 静寂
如果你在现场,会有什 么感受?
热闹 场面热闹 气氛热烈 人们热情
主客联欢图
蒙古包外:马多 车多 人多 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 地握着,握住不放。大家的语言不同, 心可是一样。 ◎热闹、情意浓浓、民族团结
( 勾勒 ):用线条画出轮廓。 ( 翠色欲流 ):形容翠绿的颜色很浓,就像水要
流动一样。 ( 襟飘带舞 ):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
整体感知
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安排这篇文章的行 文线索的?
接近陈巴尔虎旗 蒙古包里
蒙古包外 作者一行 蒙古包外 的行踪
草原美景
宾主尽欢 ◎ 由景及人
课文主要描绘了哪几个画面?尝试运用 小标题进行概括。
说一说
你是否有过与亲人、好友分别的经历? 当时的情形是怎样的?分别时你的心情 如何,有什么感受?
板书设计
草原景色美 进入草原 特有的奇丽景色 大、绿、静
接近公社 热情隆重的远迎 主人好客


原 草原人更美 蒙古包外
蒙古包里
激情洋溢的会见 盛情友好的款待
民族团结 亲如一家
汉 情 深
告别草原 情深义厚的话别 依依惜别
小丘与白云相接,就像绿色要流到云里
比喻
小丘
中国画
赏心悦目
寻语言之美 在这段话中,除了直接写景以外,哪些 是作者的感受?
① ……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②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 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对比讨论:在写景中融入感受有什么 好处?
那些小丘的线条…… 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第1课时
1草原
作者简介
老舍 (1899—1966)原名舒庆 春,字舍予,现代著名作家。他的代 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 同堂》,中篇小说《月牙儿》,剧本 《茶馆》《龙须沟》等。这些作品大 多语言通俗浅显,朴实无华,幽默诙 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字词识记
读一读
tǎn
绿毯

迂回
měnɡ

衣裳(shɑnɡ shǎnɡ) •√
马蹄(dí tí)


二、比一比,再组词。
毯( 毛毯 ) 谈( 谈话 ) 虹( 彩虹 ) 江( 江湖 )
陈( 陈列 ) 阵( 阵地 ) 腐( 豆腐 ) 府( 官府 )
三、课内阅读。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 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 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 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 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 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 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 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如何理解“会心的微笑”?
主人和宾客间语言不通 音乐是没有语言的界限的 友谊是没有民族的界限的 美妙的歌声里传递着友爱、理解 露出“会心的微笑”
蒙古包外: ◎ 人情之美 ◎ 习俗之美
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 们表演了民族舞蹈。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想象说话:老舍一行与蒙古族人民分别时是 怎样的情境? ◎ 不舍——草原的一景一物,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 ◎ 赞美——蒙汉之间的深情厚谊
有感情地朗读句子,思考:你从 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 了什么?
看到了——人们不停地握手 听到了——不停的欢笑声 感受到了——草原人民的淳朴和热情
蒙古包里:
主客相互敬酒,品尝草原美食;鄂 温克族姑娘们唱起民歌,同行的歌手也 唱起来。
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 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 出会心的微笑。
那些小丘的线条…… 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怎样描绘景色? 看到的 听到的
感受到的
融入自己的感受来写,更能 让读者感同身受。
第2课时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默读第2—5自然段,思考:你从哪儿 体会到了“蒙汉情深”?
喜迎远客图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作者看到的不只是草,还有“四面的小 丘”,羊群“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 大花”,骏马和大牛静立不动。
◎ 颜色——绿、白…… ◎ 活动——动、静……
景物和背景边界不清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
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
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
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1.“一碧千里”和“翠色欲流”都是描写绿 的,其中,一__碧__千__里__描写绿的范围,翠__色__欲__流__描 写绿的形态。
2.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_比__喻_修辞手法,“无 边的绿毯”是指_草__原_,“白色的大花”是指_羊__群_。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