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贵州赤水旅游资源评价与衡量报告材料

贵州赤水旅游资源评价与衡量报告材料

赤水旅游资源评价报告1. 绪言1.1 调查区介绍赤水市位于省西北部,距市400余公里,处于赤水河中下游,与南部三县接壤,江连巴蜀,素有"黔北门户"之称。

赤水风景区规划面积为328平方公里,分为十丈洞、四洞沟、天台山、丙安(月台)、七里坝(月亮户)、九曲湖、七大景区和18个独立景点。

这里地貌奇特,山峰挺秀,森林葱郁,沟壑纵横,百川竞流,物种繁多,天朗气清,是全国唯一以行政区命名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境有“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燕子岩国家级原始森林公园”、“竹海国家级森林公园”,丰富的旅游资源均以原始古朴,自然天成著称,被中外专家誉为“千瀑之市、竹子之乡、丹霞之冠、长征遗址、桫椤王国”五大特色。

1.2 目的通过对赤水地区的旅游资源的调查和分析,在其现有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上,做出客观全面的总体评价,并进行进一步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规划。

1.3 要求在掌握大量赤水地区旅游资源相关材料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旅游资源评价分析法,结合全体调查人员的思路和知识,尽可能全面而客观的做出西双版纳地区旅游资源的评价和规划。

调查人员:2015级旅游管理普高一班——程婉银、嘉、冉新雨、靖宇、鲍塑石1.4 工作期限及工作量工作期限:截至到2018年1月7日在掌握大量赤水地区旅游资源相关材料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旅游资源评价分析法,结合全体调查人员的思路和知识,尽可能全面而客观的做出赤水地区旅游资源的评价和规划。

调查人员:2015级旅游管理普高1班——程婉银、嘉、冉新雨、靖宇、鲍塑石。

工作量:包括赤水地区与旅游资源相关的资料收集(文字、图片、影音、表格等)、数据处理、分析总结、报告文本材料的制作、幻灯片的制作等。

1.5 成果对赤水旅游资源进行了系统分类,并作出了综合性评价。

我们主要对赤水大瀑布、燕子岩和丙安古镇三个景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对它们进行了旅游价值、环境和开发条件的定性和定量的评价,从而了解了这三个景区的基本情况。

为赤水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和资料。

2.赤水旅游资源状况2.1 基本概况2.1.1 地理位置、面积、人口构成赤水市位于位于东经105°36′35″、北纬28°17′02″,地处省西北部,赤水河中下游,地处云贵高原与盆地的过渡地带,是黔北通往川渝的重要门户,因神秘美丽的赤水河贯穿全境而得名。

全市行政区域面积1852平方公里,辖9镇5乡3个街道办事处,100个行政村,22个社区,境有1300多平方千米全国面积最大、发育最壮观典型的丹霞地貌。

总人口近31万人,居住着汉、苗、土家、仡佬、布依等26个民族。

2.1.2 历史沿革赤水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在此生息。

曾长期隶属巴蜀,北宋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始建仁怀治所(今复兴镇),距今已有900余年的建置历史,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迁至留元坝(今赤水市中),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随府划归,民国3年(公元1914年)改设赤水县,1929年,省第一个地方党组织——“中共赤合特支”在此诞生,1949年12月赤水解放,1990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是省省委、省政府划定的“革命老区”。

赤水历来是川盐入黔之古道、川黔边贸枢纽、经济文化重镇,也是通往、的重要门户,素有“川黔锁钥”、“黔北明珠”之称。

2.2 自然环境及其要素特征赤水现有森林面积214万亩,赤水市森林覆盖率76.29%,风景区高达95%以上。

赤水城区绿化覆盖率为38%,人均绿化面积达27.6 平方米,人均占有林竹资源达7.40亩,是省10个重点林业县(市)之一,赤水市空气每立方厘米含负氧离子近2.4万个,常年大气污染指数控制在33-80之间,水质达标率保持100%,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达100%,水、气、声环境质量均优于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指标。

2.2.1 季节气候赤水市地处东经105°36′至106°14′,北纬28°15′至45′,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暖春早,夏季炎热多伏旱,全年日照少,初夏晚秋多阴雨,立体气候和地区差异显著的气候特点。

年均气温18℃(最高气温41℃,最低气温-2℃),年均降雨量1195.7毫米,年均相对湿度83%,日照时数1193小时。

全市森林覆盖率达80.17%,景区森林覆盖率达96%,景区负氧离子含量达36000个/cm³。

2.2.2 风景名胜及分布赤水山川秀丽,风景优美,是天然的绿色氧吧,是红色革命圣地,是全国唯一以行政区划名称命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地质公园。

景区规划面积630平方公里,境风光以原始古朴、自然天成而著称,被中外专家称誉为“千瀑之市”、“丹霞之冠”、“竹子之乡”、“桫椤王国”、“长征遗址”,是观光旅游、富氧运动、休闲度假的理想胜地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1)赤水大瀑布景区:位于距市区38公里的两河口乡境风溪河上游。

由赤水大瀑布及其周围的中洞瀑布、蟠龙瀑布群、两河口瀑布、鸡飞崖瀑布等构成,是一个天然的瀑布公园。

景区最著名的赤水大瀑布高76米、宽80米,被专家学者誉为“神州又一瀑布奇观”、“长江水系第一大瀑布”、“中国丹霞第一瀑”,是赤水丹霞世界自然遗产的核心景区之一。

(2)四洞沟景区:位于距市区15公里的镇境,景区曲径通幽,翠竹拥溪,在一段大约4公里的山溪河谷地段上,分布着四级形态各异的瀑布,被国务院旅游资源考察团专家赞誉为“万竹之园、小家碧玉、没有败笔的景区”。

(3)月亮湖景区:位于距市区94公里的长期镇境,景区面积23平方公里,平均海拔900米以上,由月亮湖、大闪坪、水茶溪三个核心景点湖泊群组成,以湖光山色为主体景观,兼有摩崖石刻、瀑布、原始森林、丹霞地貌、红军长征遗址等自然人文景观,是休闲避暑、观光猎奇的理想去处。

(4)燕子岩国家森林公园:位于距市区25公里的两河口乡境风溪河下游,总面积100多平方公里,由燕子岩、皇水沟、石闪坪、恒山林海等四大景点组成,是观赏自然生态风光的理想胜地。

(5)竹海国家森林公园:位于距市区40公里的葫市镇境。

景区以“竹海”风光为主,有楠竹1 7余万亩,竹类40余种,遍布群山峻岭。

登上公园“观海楼”,一览莽莽绿野,山风吹过,竹涛阵阵,碧波涟漪,“天锣”、“地鼓”、“圣女瀑”、“八仙树”、“夫妻树”等奇特的自然景观令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6)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距市区40公里的葫市镇境,是我国唯一以桫椤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桫椤多达4万余株,种群分布集中,连片生长良好,被科学家们称为“地球上桫椤的避难所”,是科学考察、教学研究和旅游观光的重要基地。

(7)佛光岩景区:位于距市区44公里的元厚镇境,距“四渡赤水”元厚红军渡口8公里,分别由小金驿、小金驿沟、五柱峰、世外桃源、太阳谷等五大景点构成。

景区谷深坡陡,溪河纵横,切割深度在500米至1300米之间,山峰多在1200米以上,断岩嶂谷,高差悬殊,因此被誉为赤水“丹霞地貌发育最好、出露最齐、特色最典型”的景区,是赤水丹霞世界自然遗产的核心景区之一。

(8)家岩景区:位于距市区16公里的镇境,处于古镇、四洞沟景区、宝源梯田风光的中间地带。

景区植被原始古朴,生长珍稀植物数十种,原始生态瀑布群相映成趣。

主景区“丹霞壁画长廊”长1000余米,高40余米,深15余米,我国首席丹霞专家黄进称之为“天然石刻,奇妙无穷、举世罕见”,具有极高的科考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

(9)丙安古镇:位于距市区24公里的丙安乡境,已有400多年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是红军长征“四渡赤水”一渡战役中红一军团指挥部所在地,是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建有目前全国唯一的红一军团纪念馆。

(10)古镇:位于距市区6公里的镇,原名“大洞场”,因附近多激流飞瀑且古汉语称激流为“洞”而得名,古老静谧的河穿镇而过,古镇房屋依山傍水呈串架结构沿河修建,建筑用材及格式古朴,古建筑有建于清代的天后宫、禹王宫、万寿宫、王爷庙等,有“清朝议大夫贡珊碑”等省级重点保护文物的名胜古迹。

2.2.3 动植物资源赤水资源富集,境初步查明物种有2500种,现存有红豆杉、银杏、桫椤等珍稀植物和达氏鲟、中华鲟等珍稀鱼类,已划定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赤水是中国“十大竹乡”,全市现有竹林面积130万亩,其中楠竹51万亩、杂竹79万亩,年产商品楠竹600万根、竹材65万吨、鲜竹笋4万吨,建有目前全球工艺技术最先进的年产30万吨生活原纸和纸制品项目。

赤水市境有高等植物2116种,其中维管植物1964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0种,特有植物27种,代表植物包括小黄花茶、赤水蕈树等。

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侏罗纪残遗种——“桫椤”在赤水生长十分密集,仅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达4.7万株,是全世界分布最集中的区域。

赤水物产以南亚热带的荔枝、龙眼、香蕉、柚子等水果为主要品种,中草药种类达300多个。

赤水市有野生动物1668种,其中脊椎动物404种,昆虫1264种,云豹、长尾雉、门羚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39种,长江上游特有鱼类25种。

2.2.4 特产地方特色资源金钗石斛、竹乡乌骨鸡、赤水晒醋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特色农产品主要有干鲜竹笋、晒醋、虫茶、龙眼、竹乡腊制品等。

2.3 人文旅游资源2.3.1 赤水文物名胜较多,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国家级:元厚红军四渡赤水渡口、复兴会馆;省级:赤水古城垣、赤水万寿宫、复兴马崖墓群、官渡崖墓、官渡崖刻、官渡道场上宋墓群、元厚陛诏天恩桥修河碑记、葫市摩崖造像、旺隆石鹅嘴摩崖造像、两河两会水石窟造像;地(市)级:宫、整理赤水河航道碑记、贡珊碑;县级:盘龙和大群的红军标语、红军渡口纪念碑、复兴摩崖碑刻、宝源永盛山寺、葫市氏宗祠、太极楼、黔中生佛碑等20处.此外,有天台山古城墙等。

“仁怀厅十景”今在的有“石龙东渡”、“泮水西流”、“桥锁溪泉”、“马渡鱼梁”、“天生双桥”、“瀑飞仙洞”。

2.3.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重点保护省级名录项目独竹漂技艺、晒醋制作技艺、赤水河船工号子、游氏武术和纳入市级名录项目14个,主要加强了传承人、文化形态、生存空间的保护。

2.3.3 历史文化名镇、名街、名村保护方面国家级有:丙安古镇;省级:丙安古镇、古镇;赤水市有保护利用价值的有:复兴古镇、旺隆古镇、官渡古镇、两河口乡马鹿村民居建筑群、石沓沓古街区、古城垣古街区。

2.4 区域交通2.4.1 水路:赤水河水运旅客周转量20万人公里,水运货运周转量154660万吨公里。

2.4.2 陆路:2010年,赤水市公路里程约为1330.99千米,公路网密度约为1.14千米/平方千米,仅次于市的红花岗区;2012年境公路里程增长到2587公里,公路网密度达到1.44千米/平方千米,其中等级公路418公里;拥有营运客车330辆7569座;拥有营运货车687辆2163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