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按照本科生科研训练-南京理工大学科研训练

按照本科生科研训练-南京理工大学科研训练

教务处〔2016〕20号
各有关单位:
按照本科生科研训练“百千万”计划的实施要求,学校已完成了国家级、省级项目(2016年立项)的申报、立项工作,现将校级重点、普通项目(2016年立项)的申报立项暨组织项目运行工作要求等安排如下:
一、参与学生
1.从2011级开始,所有本科生在毕业前必须主持或参与完成一个科研训练项目,并且通过结题考核方可取得毕业的基本资格;学校从2014级起将科研训练纳入本科生专业培养计划(必修环节)。

2.本次申报主要面向2014级本科生;允许一定数量学有余力、目标明确、意愿强烈的2015级本科生参与申报,提前进行科研训练。

3.项目组的组成学生总数≤3,其中包含项目负责人1名。

二、指导教师
1.具有一定的科研经历和较高的研究水平,责任心强,能够投入必要的指导精力。

2.对于校级项目,校内指导教师应具备中级及以上职称。

3.校外指导教师应具备学校企业兼职教师资格和必要的科研指导水平。

4.每个项目的指导教师最多2人。

5.为确保每个项目的指导质量,每位教师在当年立项指导的总项目数不超过3个,且至多立项1个重点类项目(包括国家级、省级和校级重点等三类);正在实施的项目不得重复申报。

6.教师指导科研训练项目的工作量认定将根据各教学单位制定的新版绩效津贴方案执行。

三、项目选题
1.教师的科研课题:指导教师根据自身所开展的科研工作,设计出适合本科生从事的科研训练选题。

2.实验与训练项目:校内开放实验室、实训或实习基地中的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与训练项目。

3.学生自拟课题:鼓励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与社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自拟的发明、设计、创作或社会调查等探索性研究课题。

4.学科竞赛课题:各类学术科技竞赛的参赛项目亦可作为科研训练选题。

5.合作单位课题:产业最新需求和企业生产实际问题分解细化的具体项目或企业设置的开放性课题。

四、立项原则
1.各单位在组织教师设定选题时,应强调教学设计和进行必要的指导,同时兼顾学生的专业方向,确保每一位同学都能选得
上适合的项目;2014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卓工方向”的学生须满足校企双导师“共同出题、联合指导”的要求。

2.项目选题不宜过大,难度应与本科生(二年级~三年级)的知识能力发展规律相匹配;提倡设置适当的前瞻性难度,同时应注意避免“拔苗助长”。

3.项目课题应重视和突出对学生科研方法和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应避免学生进行重复的、非探索性的工作;通过项目实施使学生在调查研究、查阅文献、分析论证、制定方案、设计或实验、归纳总结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有效的训练和提高,在研究的各个环节上要有培养学生能力的具体思路和途径。

4.申报项目应有开展研究所需的场地空间、设备仪器、电脑、桌椅等基本的保障条件。

5. 鼓励设立跨学科的综合项目、交叉项目,鼓励学生间、指导教师间以项目为纽带,跨学院、跨学科进行合作。

五、立项流程
申报工作均在“科研训练‘百千万’计划管理系统”(以下简称“系统”)上完成,网址为http://202.119.81.108:8090/,亦可由教务处网站主页进入。

学生登录方法:账号及初始密码均为个人学号,请登录后首先完善个人信息(添加手机号和常用邮箱)以便于指导教师及学生成员间的相互联系,然后再进行密码修改。

教师登录方法:账号及初始密码均为个人的5位工号,请登录后及时修改密码。

1. 申报项目(4月7日~4月15日)
指导教师登录“系统”填写《项目申报书》。

2. 评审选题(4月16日~4月23日)
各单位自行组织开展选题评审,重点从项目选题内容、项目训练的教学设计、指导教师科研经历与能力、具备的研究条件和预期成果等方面进行考察,并按给定指标评出校级重点、普通项目。

3. 师生双选(4月24日~5月4日)
在学生和指导教师充分沟通的基础上,由学生在“系统”里选择项目(每名学生可以同时选择3个意向项目);由教师从报名的学生中选择1~3人组成项目组(同时确定1名项目负责人),并明确每名成员在项目中的任务分工。

教师需要及时确认学生的录取状态;候选学生须及时登录“系统”查看结果,若首次未被选上则需再次选择其他项目,直至被新项目选中。

4. 公布结果(5月10日前)
各单位公布立项结果,并及时在“系统”中完成“项目发布”操作。

各单位可将参加过学校评审但未获立项的国、省级项目当作校级重点或普通项目直接发布,否则在“系统”中进行“项目作废”操作。

为进一步提高项目质量,促进优质成果的产出,鼓励各单位自行组织立项答辩环节,具体办法可参照国省级项目(2016年立项)的有关程序执行。

六、实施要求
1.项目周期:所有校级项目自正式获准立项之日起正式启动实施,整个周期历时约1.5年,重要节点包括2016年11月~12月的中期检查和2017年9月~10月的结题审核(具体安排将另行发文通知)。

2.研究计划:项目研究应首先找准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和预期达到设计参数或技术指标,然后制订出科学合理的技术路线,进而明确细化实施方案与进度安排,最终对应地确定出每位项目组成员的分工。

3.运行过程:关于科研训练项目运行、指导教师职责、参训学生要求和经费使用范围及报销规定等,可登录教务处主页→“规章制度”→“实践教学”,下载《南京理工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工作管理规定(2015版)》查看、执行。

项目的所有运行记录数据均需在“系统”中及时完成填报。

4.资助金额:校级重点工学类项目不超过2000元/项,其他学科类项目不超过1500元/项;校级普通工学类项目不超过600元/项,其他学科类项目不超过500元/项。

学校按以上标准将经费核拨至学院,由学院统筹管理使用。

5.成果产出:鼓励校级项目努力产出项目成果,包括以下形式:①实现预期功能并可以演示的实物作品(含数字化作品);
②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或录用证明;③专利申请受理通知书;④软件著作权登记证明;⑤评审专家认可的其他研究成果。

相关成果完成单位应为“南京理工大学”,第一作者(完成人)应为项目组学生;发表论文应标注“南京理工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百千万’计划(2016年立项)资助”。

6.成果录入:项目成果由各单位教务员实时录入学校本科教学状态数据库。

七、其他说明
1.各有关单位应根据文件要求,面向全体教师和2014级、2015级本科生做好宣传发动、指导拟题、评审选题、师生双选、公布结果和项目运行指导等组织工作。

2.所有项目的管理归属于第一指导教师所在单位。

3.在本次立项申报及项目运行实施过程中如有关于“系统”操作方面的疑问可咨询所在单位的本科教务员老师。

4.项目结题后,成果突出的项目可由指导教师进一步调整、升级为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指导学生继续开展深入研究,培育成为高质量的毕业设计(论文)。

特此通知。

附件:各单位校级项目指标
教务处
2016年4月6日
附件:各单位校级项目指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