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打顶研究进展
烤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
大田烟株生长到一定阶段,即从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叶内制造的有机养分主要转向供应开花结果,不利于叶片的干物质积累。
所以,烤烟成熟期田间管理的重点就是控制烟株的生殖生长。
烤烟打顶作为一项实用生产技术已被广泛采用。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打顶可阻断同化物质向生殖器官的转移,使光合产物集中向烟叶内分配,促使烟叶干物质的积累,增加叶片有效叶面积,有利于提高烟叶产量和质量。
无论是在烟株正常生长,或是因受到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而造成非正常生长时,植烟者都要通过打顶进行调控或补救。
然而在部分烟区,由于植烟者对产量与品质之间的关系认识有误,技术粗放,打顶尺度掌握欠佳,未能充分发挥烤烟打顶应有的作用,致使在生产中出现烟株顶叶过于肥大,株形呈伞状;或顶部叶片瘦小,株形呈尖塔状等劣质长相,进而造成各部位叶片的外观和内在品质严重下降,给烤烟生产带来不应有的损失。
烟株主茎顶端的顶芽在生长后期将发育成为繁殖芽,现蕾开花。
在花蕾出现后,烟草体内的大量营养物质将集中分配到顶端形成生殖生长中心。
这时除了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和营养物质集中运输到顶端外,烟草体内中下部叶片中的同化产物和储存的营养物质也会被集中分配到顶端。
特别是随着烟草花序的展开和种子的形成,这种现象还会进一步加剧。
如任其开花结实,将会导致上部叶片小而轻,中下部烟叶也会变薄,重量减轻,这将会严重影响烟叶的产量和质量。
烟草打顶是通过人为摘除烟株顶端的花序及包括顶部的几片幼叶,控制和去除烟草的顶端生长优势,其目的是去除生殖生长的花序和避免顶部不能形成有效产量的幼叶进一步对烟草体内养分的消耗。
打顶可及时地将烟株的生长中心调整到刺激保留下的烟叶生长发育,以获得理想的烟叶产量和优质的烟叶。
烤烟打顶的主要方式烤烟打顶是一项时间性、针对性、技术性很强的重要技术措施,要求操作者具有较丰富的生产经验和明确的生产目的;能结合当地具体的天时和地利条件,根据烟株的长势等诸多因素,做出正确的判断,采取适时适度的打顶方法,使烟株最终长成顶叶小于上二棚叶、上二棚叶小于腰叶,各部位叶片的长度,依次递减3~5 cm左右的优质烤烟田间长相。
依据烟株生长的特点和打顶时间的早晚,目前烟草主要的打顶方法分为以下几种:无蕾打顶无蕾打顶又称扣心打顶,即烟株的花蕾尚隐在顶部叶丛中,外观上还看不见时,就摘除其顶蕊部。
这种打顶方法,在烤烟生产中,多用于非正常生长烟株,往往在各种自然灾害之后采用。
如在生育前期,烟株遇到旱、涝、低温、冰雹等自然灾害,发生早花或严重生长
不良时,需培育杈烟来弥补本株损失时,多采用此种打顶方法。
并在打顶后,及时地进行促进杈烟生长发育的一系列后续措施,如中耕、追肥、浇水、培土等。
再如当烟株生长进入旺长期后,由于各种因素造成烟株成熟期的N素水平过低,且又不可能追施大量肥料进行补救时,亦可采用这种打顶方法,以保证所留叶片能获得较好的产量和品质。
另外,对于季节的限制或下茬作物要求限期倒茬时,为了使所留叶片能按期成熟,亦可采用无蕾打顶方法。
见蕾打顶见蕾打顶即在花蕾可见至伸脖前将蕊部摘除。
采用这种打顶方法,烟株养分消耗相对较少,尤其对于施肥偏低,土壤后期供N水平不高的烟田来讲,有利于烟株顶叶的充分展开,增加中、下部叶片的重量,提高各部位叶片的干物质积累,可增加产量,改善品质。
多数老烟区采用见蕾打顶法。
见花打顶见花打顶是在花序开花后,才将花序及顶部叶片摘除。
根据开花朵数可分为初花(第1朵冠花开放)、中花(第5~7朵花开放)、盛花(开花达10朵以上)3个时期。
在哪个时期打顶,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来讲,N素水平越高,打顶越晚,以达到正常落黄的目的。
在烤烟生产过程中,当烟株生长进入一定时期时,选择适宜的时机,把握好尺度,实施科学打顶,以控制和调节烟株上、中、下各部位叶片生长的大小及各部位叶片中化学成分的含量,
促使烟株体内的养分重新分配,达到更加合理与协调的目的。
关于烟草的合理打顶方法有许多报道。
王豪书等认为:农作物打顶应掌握“小打顶”的原则,通常只需摘去1 cm左右的顶心即可,切不可只顾速度不讲质量地“大把揪”。
元建、王豪书等指出:打顶时,应先打健株,后打病株,并及时将打下的花蕾、顶芯等运出烟田,防止病毒病的二次感染;应选择晴天落露后进行打顶,以利于茎端伤口的愈合,减少病菌侵害。
打开花头时,应在顶部保留的第1片叶片上方留0.5 cm左右的茎秆,防止打顶后顶部第1片叶生长不良。
为使烟株群体生长整齐一致,打顶时,可按烟株长势的强弱,分多次进行。
为提高收获顶叶的品质,打顶时应将其生理顶叶同时摘除。
一般来讲,烟株打顶后,必须及时抹杈或施用药剂进行抑芽,以减少腋芽对养分的消耗,提高收获叶片的产量和品质。
而对于在异常情况下,需要在打顶后放杈的烟株,则应根据不同的条件和目的,采用不同的打顶和放杈方法。
周伯瑜等认为:烤烟打顶最终将涉及到留叶数多少的问题,而留叶数恰当与否,不仅关系到烟叶品质的优劣,而且还会影响其产量的高低。
因此,打顶时必须视烟株长势而定,不能一概而论。
长势弱应少留叶,长势强应多留叶;长势过强时,虽留叶更多,但在收获时,应将收获叶数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内,即在保证其各部位叶片最佳品质范围的前提下,获得最高的产量。
一般来讲,打顶尺度(轻重)决定留叶的数量。
王关安的试验表明:烟田一般都要分2~3次打顶,不能一刀切。
打顶后的留叶数要根据土壤的肥力、烟株长势而定。
中等肥力地块,每株留叶20~22片;肥力差的地块,每株留叶18~20片。
留叶过多,顶叶太小,烟株呈塔型;留叶过少,烟株呈倒塔型,产量和质量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张振平等在商洛市5县试验结果表明:高打脚叶与二次打顶后,烟叶质量提高,等级结构优化。
二次打顶后,烟叶产量虽有所降低,但产值、质量明显提高,上中等烟比例提高,中部烟比例增加,上部烟比例减少20%以上,可用性大大提高,这是减少次等烟的有效技术措施;二次打顶应在下二棚烟叶采烤结束,开采腰叶时打掉上部45 cm以下或不开片顶叶3~4片为宜,或依天气、地力、长势酌情而定。
高打底脚叶与二次打顶技术配套结合应用,效果会更加显著。
打顶作为烤烟生产的一项基本农艺措施,对烟草的生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对提高烤烟的产量和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进一步加强对烟草打顶的研究十分必要的,为优质、适当产量、高效的烟叶生产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一是打顶生理功能机理的研究。
如打顶对植株体内养分的调节、对烟株内烟碱等化学成分的合成与积累的影响等,近年国内外虽进行了一些研究,但这方面的相关报道均不多。
二是打顶与施用外源激素、种植密度等其他耕作措施相互配合使用的研究,以改善烟叶品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三是加强打顶对烟草生长发育的研究,如株形、营养物质的转移分配、干物质积累等方面,促进产出烟叶的等级比例结构合理化。
四是打顶操作技术的深化完善,包括打顶的最佳程度和次数、打顶时期选择、不同气候和苗情下的打顶技术等。
五是加强和深化打顶对致香物质形成和对香吃味的影响,以提高上部叶的工业可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