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排尿,易导致尿潴留。
所以,临床上在术前常规给病人行留置导尿,使尿道感染率增高。
1.3导尿管的管道外感染:此类感染,细菌多来自尿道口。
尿道口临近肛门,易受粪便、分泌物污染,且与内裤、被服接触,均可污染尿道口及尿管;且留置导尿时,尿道口必须认真清洁、消毒,否则尿道口的细菌就会沿尿管与尿道间隙上行,导致尿路感染。
1.4导尿管的管道内感染1.4.1集尿袋每天更换,导尿管与接尿袋连接处反复打开,破坏了管腔的密闭性,造成导尿管末端与集尿袋连接处污染,引起尿路上行感染。
1.4.2虽然现在临床使用双腔气囊尿管,一次性引流袋,但放尿口不注意无菌操作,就可被污染,造成细菌被带入管腔内。
1.4.3膀胱冲洗时,由于导尿系统的反复打开,通过冲洗液、冲洗管、护士操作时无菌观念不强等,均可使细菌进入管道,引起尿路感染。
2留置导尿引起尿路感染的预防2.1严格掌握导尿指征,缩短留置导尿的时间:对于尿失禁或尿潴留患者,先了解原因,要重视心理护理,尽量训练患者习惯在床上自行排尿。
在训练时,尿失禁者,女性可先用尿不湿,男性用男性尿袋;尿潴留者,可先针刺三阴交、足三里、中极、关元等穴位,用流水声引导、热敷下腹部、或用温水冲洗会阴部等方法诱导,使患者自行排尿。
如果不行,可导尿,但尽量避免留置尿管。
对必须留置导尿的患者,注意训练自主排尿功能,利用间歇性引流夹管方式,使膀胱定时充盈排空,根据患者尿意和膀胱充盈度来决定放尿时间,促进膀胱收缩功能的尽早恢复,缩短留置导尿时间。
2.2管道外感染的预防2.2.1选择合适的尿管,插入动作要轻柔:现临床使用双腔气囊尿管,对尿道黏膜刺激小,气囊的内固定也避免了胶布外固定易污染、固定不牢的缺点,要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尿管,插管动作一定要轻柔,避免尿道损伤。
尿管插入后必须见尿,然后再插2cm ,注入5~10ml 生理盐水,再慢慢往回拉,确认插好后,方可整理用物。
尽量延长尿管更换时间,一般每2周更换尿管一次,时间过长,容易造成拔管困难。
2.2.2遵守护理操作规程,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导尿前,先让患者自己清洗外阴,对不能起床者协助其洗净外阴,在留置导尿时,认真按步骤做好消毒工作,操作一定要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每一步都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保证见尿后再插入尿道的尿管绝对无菌。
2.2.3保持尿道口相对无菌:留置尿管后每天用0.5%碘伏消毒外阴、尿道口、龟头、包皮、包皮周围皮肤及尿管1次,如分泌物过多,可先用0.02%的高锰酸钾溶液清洗,再用0.5%的碘伏擦拭。
每次大便后及时清洁会阴,并擦洗尿道口周围,保持尿道口、尿管清洁无菌。
必要时重新消毒。
2.3管道内感染的预防2.3.1采用密闭引流系统:尽量避免分离尿管与集尿袋,需要做尿检查时,用无菌操作从尿袋抽取尿液。
2.3.2.避免膀胱冲洗:在患者病情许可的情况下,尽量鼓励其多饮水,多排尿,进行生理性膀胱冲洗,每天饮水量应不少于2000ml 。
若必须冲洗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用输液器在消毒尿管尾端后穿刺,进行冲洗。
不要打开尿管和尿袋连接处。
2.3.3保持尿液引流通畅:随时注意观察尿液的颜色、尿量,尿管、引流管是否受压、弯曲,引流是否通畅。
尿袋和引流管的位置切记高于耻骨,以免引起逆行感染。
总之,导尿是引起医院尿路感染的直接因素,预防尿路感染的最好方法,就是严格掌握导尿指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护理操作规程,尽量缩短留置导尿的时间,才能使留置导尿引起尿路感染的发生降至最低。
*广东省云浮市人民医院(527300)2012年4月23日收稿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患者的住院率也逐年上升。
老年患者的住院安全护理问题日益重要,做好老年住院患者的风险评估、予以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提供安全的护理服务,可有效避免住院期间老年患者安全意外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老年患者;风险评估;管理中图分类号:R59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12)12-0055-02老年住院患者的风险评估及护理管理何洁丽*老年患者由于生理机能退行性改变,身体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退,大部分老年人身体虚弱,患有慢性病,同时又存在耳聋、视力下降、语言和行动缓慢、反应迟钝、注意力不易集中等直接影响着老年人的安全,成为影响老年患者住院期间安全的危险因素,使意外事故高于其他成年人,因此老年住院患者的护理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我科针对老年患者的特点,在护理工作中全面评估患者现存的和潜在的危险因素,对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对保障患者住院安全,提高护理质量,防范医疗纠纷有积极促进作用。
现总结如下。
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6月~2011年10月我科住院的60岁以上老年患者共218人,其中60~70岁152人,70岁以上66人,为研究对象。
2住院期间的风险评估2.1生理机能退行性变致总体功能障碍:与老年患者各器官功能逐步障碍,感觉、视觉、活动能力降低,以及肢体协调功能减退等有关。
2.1.1感知、认知功能障碍:我国60岁以上人群的老年痴呆症的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这类患者感知、认知及记忆力减退,在陌生住院环境,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如跌倒、坠床、走失、烫伤等等,容易引发安全事件,影响住院安全。
2.1.2重要器官功能减退:老年患者重要器官包括心、肝、脾、肺、肾功能减退,身体各项机能减退,容易出现各种意外及并发症,如输液滴速过快、输液量过大引起心衰、用药不慎引起肾功能损伤。
由于免疫力减退,老年患者的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也比一般医院感染率大大增加,容易出现肺炎、尿路感染等。
老年人常常患有多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服用多种药物,由于肝功能下降,药物代谢能力减弱,容易发生药物蓄积和药物不良反应。
2.1.3孤独感及悲观情绪:由于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等,影响老年患者的社交活动,以致老年患者容易出现孤独、悲观等不良情绪,影响患者治疗疾病、战胜疾病的信心。
2.1.4用药安全因素:老年人大多患有多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服用多种药物,药物代谢能力减弱,容易发生药物蓄积和药物不良反应,加上老年人视力、记忆力、听力减退,导致服错药、漏服药、多服药等意外事件的发生。
2.2疾病方面:老年患者除因本身所患疾病住院外,往往还伴随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
在医院环境因素刺激下或手术、药物等因素的应激下,存在病情加重甚至恶化的可能性。
2.3社会支持方面:现代社会,老年空巢家庭不断增多,或子女工作繁忙,或子女身处外地,老年患者住院期间常常无人看护,或由年龄相差无几的配偶负责看护,在这种情况,出现住院意外事件的机率大大增加,影响住院安全。
3护理管理3.1对老年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识别高危因素。
详细询问病史,全面了解患者的生理情况及心理状态,如基础疾病、精神状况、视55内蒙古中医药*安徽省天长市人民医院手术室(239300)2012年4月18日收稿手术室是医院的一个重要职能科室,是医院感染的高危区域,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因此不仅承担手术患者的治疗,同时肩负着控制感染的重任。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医院感染的问题也变得日趋严重和复杂。
据有关专家估计,医院感染[1]将会是以后医疗纠纷的新动向。
医院感染如今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它已经引起了各国医学界的高度重视。
医院手术室感染管理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极为重要环节,是手术室质量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于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和医疗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我们制定了切实有效的消毒、隔离措施,并落实到位,取得了较为令人满意的效果,依据笔者在手术室管理经验,总结以下几点体会。
1建立、健全管理制度重视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医院感染管理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管理工作,必须依据《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中涉及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的要求,重点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学习。
建立感染管理规章制度,完善感染管理组织机构。
手术室感染管理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根据感染管理有关规定,制定清洁卫生制度,消毒隔离制度,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制度,自我防护制度等,有效地控制和降低了医院感染率,健全手术室感染管理,在医院感染科的监督和领导下,建立完善的手术室管理机构,成立了感染管理小组,由护士长、麻醉科主任、感染监测人员组成监控小组,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定手术室各科手术预防感染的规章制度,负责科室微生物监测、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及对医院感染工作的监督,每周抽查或检查医院感染的落实及执行情况,每月进行各项指标检测,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保证各项工作顺利进行,使手术室感染管理变得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使得感染问题控制在萌芽状态,及时补救,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
2强化医护人员,控制医院感染意识医院感染的管理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系统工作,任何一个环节或个别人员的失职都将会给患者造成医院内感染的危害。
其中医护人员自身素质的培训是极其重要的,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学习有关医院感染管理法律法规知识及各项感染管理规章制度,全面普及医院感染知识,不断地更新控制医院感染意识,并对手术室的监控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加强科室医院感染监控工作。
尤其手术室工作人员要加强感染知识的学习,提高意识,严格按照无菌操作,不能因为工作的繁忙,简化操作流程。
3手术室控制感染措施3.1手术人员的管理:手术室应限制其他人员的进出,减少工作人员的走动,这是因为人员的流动可在手术间里形成新的气流,细菌及微生物随这些气流循环会降落在手术部位上。
有研究表明手术间人员的增加,会增加空气携带菌落的数量。
手术室空气含菌量与切口感染呈正相关。
当空气细菌含量在1000~1800efu/m 3时,手术后感染明显增高;若降低至180cfu/m 3以下时,感染的危险性明显降低。
手术室工作人员必须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要自觉地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及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凡进入手术室的人员必须更换手术室专用衣、裤、鞋及帽,并符合要求;患有皮肤感染或上呼吸道感染的工作人员不得进入手术间,更不可参与手术;工作人员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走动。
实施污染手术及传染病手术的医护人员不得到其他手术间走动以免交叉感染。
手术室应限制参观人员,每个房间不能超过4人,减少不必要的人员走动。
医务人员的手机污染严重,菌株检出率为95.5%,HbsAg 检出率为13.6%。
3.2手术室环境管理:手术室空气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手术治疗效果,关系到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率的高低,空气中含有大量的致病微生物,空气又是良好的传播媒。
手术室的布局要合理,应严格区别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无菌区、无菌手术间,手术间以自动开启门为好,减少空气串流,避免交叉感染。
手术间温、湿度要适宜,一般温度控制在20~22℃,湿度40~60%。
手术必须按照先无菌再污染手术次序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