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国演义》原著整本书阅读的难点分析与实践策略

《三国演义》原著整本书阅读的难点分析与实践策略

《三国演义》原著整本书阅读的难点分析与实践策略《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I11《三国演义》以朝代更替为题材,运用交错式的叙事结构、全景化的战争描写,塑造了个性鲜明的艺术典型,深受学生的喜爱。

目前,由于《三国演义》原著的教学价值没有得到有效厘清,《三国演义》原著的整本书阅读活动进入小学语文课堂存在一定的现实难点,导致一本学生广泛阅读的文学经典无法得到教师有效的阅读指导。

本文力求对《三国演义》原著阅读的现实难点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符合小学语文教学现实需要的实践策略。

一,小学阶段开展《三国演义》原着阅读的现实难点推进《三国演义》原著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整本书阅读,很多教师存在一定的顾虑,因而存在颇多争议。

综合梳理来看,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

(一)能否促进语言知识的习得观点一:《三国演义》原著的语言缺乏亲切感,其文本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价值不够突出。

同前代小说相比,《三国演义》原著的语言文白相间,虽已较为通俗,但仍夹杂一定数量的古代汉语,导致小学生在阅渎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障碍,消磨了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甚至课外读物的兴趣。

(二)能否促进阅读能力的提升观点二:小学生对《三国演义》原著的阅读难以持续,《三国演义》文本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不够明显。

《三国演义》原著属于长篇章回体小说,共描写大小战争四十余场,有名有姓的人物一千二百多名,事件纷繁,内容庞杂。

较长的篇幅以及学生阅读能力的差异,导致每位学生的阅读进度不同。

因此,《三国演义》原著的阅读特别需要教师的指导。

基于我国目前小学语文课程时数以及教学组织形式的限制,教师难以采取常态化、个性化的阅读指导策略,致使《三国演义》原著的整本书阅读教学虎头蛇尾、流于形式,进而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三)能否促进价值观念的养成观点j:小学生对《 -围演义》原著所体现的道德观难以分辨,其文本的育人功能尚存争议。

《三国演义》原著在反映政治军事集团争权夺利、尖锐斗争的同时,还描写了一系列政治骗局以及不同人物之间钩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场面,存在一定的消极思想。

由于小学生道德评价能力相对欠缺、模仿力较强,使得部分教师及家长担心《三国演义》原著的部分情节易对小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产生不良影响,这直接影响了《三国演义》原著文本在小学课堂的使用。

由于以上原因,《三国演义》原著在小学阶段的整本书阅读难以进入现实课堂,其“热度”仅存在于小学生课外的自发性阅读活动之中。

语文课堂无法回应学生的阅读热点,本身就是悲哀;历经时间打磨的文学经典无法走进课堂,着实令人扼腕。

一,小学阶段开展((三国演义》原著阅读的难点分析仔细分析,以上三种观点虽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但都存在一定的偏颇。

(一)文白相间不是阅读难点首先,文白相间的语言特点不是《三国演义》的阅读难点,反而是小学阶段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原著的优势所在。

众所周知,古代汉语、近代汉语、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它们之间有很多共同的成分。

有些古代汉语的特殊词组和句式,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存在了,但在构词法中还保留着。

I如“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支,三怕……”,曾经是学生语文学习的真实写照。

小学阶段开展对《三国演义》原著的阅读,可以有效化解这些难点。

文白相间的语言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增加对原著的亲切感,更可为小学生将来系统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形成良好的过渡。

(二)篇幅长短不是阅读难点其次,《三国演义》原著虽然篇幅较长,但是如能根据恰当合理的教学策略加以推进,形成经验,不失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大突破。

当前小学语文教科书多为“文选”式编写体例,虽有阅读主题加以统领,但内容之间的联系仍旧不够紧密,特别是缺少对整本书阅读的指导。

这样的编排体例直接导致学生缺乏对于整本书阅读的经验与方法,使得《三国演义》原著的阅读半途而废,无果而终。

当前,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时数已有所放宽。

以北京市为例,教师如能根据《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改进意见》的精神,利用语文实践活动的时间指导学生坚持阅读《三国演义》原著,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必将显著提升学生整本书的阅读能力。

(三)价值取向不是阅读难点《三国演义》中的部分内容虽存在钩心斗角的情节,但忠孝仁义仍是全书的价值主流。

学生如此关注的一本文学经典,恰恰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的价值引领,才能帮助学生读出原著胼阐发的礼义廉耻,摒弃其中的奸诈狡猾。

因此,提倡《三国演义》原著阅读进课堂也正是重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作用的切实体现。

三,小学阶段开展((三国演义》原警阅读的难点突破(一)阅读时段的确定-\学五年级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在第三学段学生已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

学生能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中的表达效果。

在北师大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的第三单元明确安排了关于书的语文实践活动,冰心女士《忆读书》一文更是生动描述了自己童年时代阅读《三国演义》的心路历程。

以上内容都为《三国演义》的整本书阅读奠定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因此,《三国演义》原著的整本书阅读活动适宜在小学五年级实施。

(二)阅读材料的选用——连环画、文学剧本、小说原著为帮助学生突破文字障碍,阅读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

在阅读材料的选用上,我们应当达成一点共识:要想最大限度了解《三国演义》的文学价值,只有阅读原著才能得其精髓,无论何种形式的改编作品只能作为学生阅读入门之用。

基于以上的共识,再来比较当前市面上所发行的《三国演义》,我们不难发现:青少年版虽然情节精要,语言通俗,却对原著内容进行了较大尺度的删改,导致不少重要情节前后缺失,行文不够连贯,不少优美的语言也未能得以保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比较《三国演义》原著的各种衍生作品,笔者认为:连环画、文学剧本是小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原著不可缺少的辅助阅读材料。

连环画图文并茂、情节精要,可以帮助学生快速了解《三国演义》原著的主要内容。

文学剧本场景清晰,语言丰富,则可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原著中的人物形象。

(三)阅读教学的策略——比较阅读《三国演义》原著的阅读主要分为五个环节:经典导诿课、连环画阅读课、文学剧本阅读课、小说原著阅读课和戏剧表演展示课。

1.经典导读课导读课主要目的在于建立课内阅读与课外读物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对《三国演义》原著的亲切感。

导读课还要为学生推荐合适的阅读材料,帮助学生了解《三国演义》原著的内容编排与叙事线索。

2.连环画阅读课在连环画阅读课上,利用连环画图文并茂、情节紧凑的文体特点,引导学生粗知小说(原著)主要内容,了解关键的故事情节。

由于学生在此环节需要阅读连环画的所有内容,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制订阅读计划,撰写阅读卡,力求提升学生阅读速度,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

(1)比较文本,感知文体特点·同小说原著相比,连环画有哪些不同之处7·阅读连环画有哪些优点和不足?(2)浏览文本,感知书册结构·浏览连环画《三顾茅庐》。

讨论这本连环画由哪些部分组成?各有什么作用?共同完成表格。

..教师总结:在阅读内容提要及正文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绘制情节曲线,了解文章的发展顺序。

(3)研读文本,绘制情节曲线·概括主要内容。

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连环画《三顾茅庐》,试着概括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绘制情节曲线。

请同学们根据其中的关键情节,绘制情节曲线。

·完成阅读卡片。

3.文学剧本阅读课利用文学剧本场景清晰、语言丰富的文体特点,文学剧本阅读课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三国演义》原著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由于学生在此环节只阅读文学剧本的关键情节,教师应帮助学生仔细品味文本中富有感染力的经典语言,着力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力求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三国演义》文学剧本阅读教学选段刘备:“且等先生醒来再进。

”小童轻轻进屋;孔明卧于堂内席上。

刘备一动不动立于阶下;篱笆墙上,藤蔓青青;茅庐幽静,只听竹林中一声声鸟啼;石桥之下,溪水清澈,淙淙流淌。

时间不知过了多久,张飞显得烦躁不安。

他和关羽走入桨门,见玄德拱手立于阶下,张飞大怒:“这先生如此傲慢!我哥哥侍立阶下,他竞高卧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关羽忙死死拉着张飞,张飞恼得捧头蹲下;草堂内,孔明长嘘一声,堂外,刘备紧张得忙站直酸累的身子,谁知孔明只是翻个身又朝里睡着;小童要去通报,刘备忙用手势制止:“且勿惊动!”门外两人已烦累难忍,关羽耷拉着脑袋靠着门柱,呆呆地看天;张飞索性一屁股坐在地上,头一栽一栽地打瞌睡:刘备一动不动,又立一个时辰。

草堂内。

孔明躺平身子,长长地伸了个懒腰,口吟诗道:“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吟完坐起,刘备顿时来了精神,整理衣冠;屋内孔明的声音:“有俗客来否?”小童的声音:“刘皇叔已在堂外立候多时。

”孔明的声音:“何不早报!容我更衣相见。

”孔明转入内室:又是好一会儿工夫:小童撩起竹帘,孔明出现了——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耄,飘飘然有神仙气概;关羽、张飞惊而呆望着;刘备躬身大礼:“汉室末胄、涿郡愚夫,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1)比较阅读,关注文体特点·同小说原著相比,文学剧本有哪些不同之处?(划分场景,特别关注人物语言的刻画。

)(2)品味语言,感知人物形象·默读“草堂内”这一场景。

品读刘备的语言,体会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批注在书旁。

·哪些语句体现了刘备谦恭有礼?结合文本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出示文本:刘备躬身大礼:“汉室末胄,涿郡愚夫,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

昨日两次晋谒,不得一见。

”“司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语,岂是虚谈?望先生不弃鄙贱,曲赐教诲。

”“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迄无所就。

惟先生开..其愚而拯其厄,实为万幸!”…·这些语句如何体现刘备谦恭有礼?请同学们朗读屏幕中的语句,体会加点词语的作用。

(学生自由朗读。

)·体会加点的词语,和你的同桌讨论,你有哪些新的发现?(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这些语言都是古代文人雅士常用的敬语和谦辞,不仅体现了刘备的谦虚与恭敬,更树立了刘备求贤若渴的光辉形象。

(板书:谦虚恭敬。

)·学生朗读:指名读、齐读。

(3)理解细节,深化人物形象·除语言描写之外,文学剧本的作者还会将人物的动作等细节转换为舞台提示,帮助演员准确地体会人物形象。

·再次阅谟文本,思考还有哪些细节体现了刘备谦逊有礼的高贵品格。

·教师总结:简单动作提示,不仅体现了人物的品格,更为演出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学生配合动作读。

)(4)综合运用,再现人物形象·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和自己的学习伙伴排练“草堂内”这一片段,再次体会精彩的人物语言描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