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前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一)教育投资问题教育投资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偏低。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1991 年世界平均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为 5.1%,其中发达国家比例为 5.3%,发展中国家比例为 4.1%,最不发达国家比例为3.3%。

1992年,美国各级政府对教育的财政支出达3536 亿美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5.5%。

我国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上世纪90 年代一直在 2.5%左右徘徊,1992 年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2000 年应达到4%。

但直到2003年,全国教育经费为6208.27 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3850.62 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 3.28%。

这一比例,比1991 年世界最不发达国家的水平还要低。

三级教育结构投资失调,2001年中国初等教育(小学)占27.49%,中等教育(包括中学、中专、技校、职中)占38.9%,高等教育(大学)占26.9%,而世界1980年部分国家平均水平为:初等教育37%,中等教育27.5%,高等教育19.4%。

近几年,一方面,大学生就业普遍困难,研究生也出现了待业;另一方面,中高级的技术工人却严重匮乏,出现了重金聘请高级蓝领的现象,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农民也非常稀少,农民增收更加困难。

根据教育部的统计,2003年全国有750.58 万初中毕业生、75.95 万高中毕业生没有经过职业技术培训就走向了社会,成为了无技能的劳动力。

近几年,中等、高等教育的扩张,一方面是依靠政府财政性投资的增长,但更主要的是依靠教育收费的提高。

教育成了社会上利润率极高的一项投资产业,这对扩大教育是有利的,但给国民带来了巨大教育负担,我国现在读完一般大学的各种费用大概需要4-5 万元左右,(收学费+住宿费,理工科人均年约1.5 万元,文科1.2 万元至1.3 万元)而我国农村2004 年的人均纯收入只有2936 元,父母双方不吃不喝也要将近十年才能攒足一个孩子上大学的费用。

从绝对数字上看,日本的学费可能是世界最高,一年费用为每人11 万元(人民币)。

旅美学者薛涌在2005年6月1日的《东方早报》写道:以人均GDP 算,中国仅在1000美元上下(纠正:最新计算达1703美元),美国则为 3.6 万美元,日本也超过 3.1 万美元,分别是我们的36 和31 倍。

考虑到日本的人均GDP是我们的31倍,那么从支付能力看,中国现阶段大学支出是世界最高的3倍以上。

(二)教育资源的浪费教育资源的浪费包括人力物力的浪费和投入与产出比低。

具体表现在下面几方面。

①据1895年资料,我国高校师生比不足1 : 4(目前可能已达1 : 10);美国1 : 17以上;联邦德国1 : 8;日本1 : 12;前苏联1 :15。

中小学教师与学生之比:中国1 : 17.7 ;其他发展中国家1 : 35。

可见我国师生比重远远低于国外。

据国家教委对一些高校一学年的教学任务统计调查,其结果是:当师生比为1: 5.5-1:7.0 时,教师人年平均工作量为92-116 学时,如一年理论教学周数为32周(一学期16周),则周学时仅为3-3.6 学时;一般基础课教师教学任务重些,年均工作量在150-2 00 学时,平均周学时为5-6 学时,专业课教师年均课时为50-80 学时,周学时仅2-3学时。

②二是高校办学模式趋同,层次不清,职能不明确,无特色,不规范。

许多重点大学同时培养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和大专生,致使学校教师各种层次的工作交织在一起,精力过于分散。

另外,专科办中专,中专办大专,大专办本科的现象,近几年越来越普遍。

目前几乎所有的本科院校都招收专科生,而且招生数量超过了专科学校的招生数;同时,专科学校则通过"联合办学"、"合作培养"等途径招收本科生,以便为升格作准备。

这种状况会降低办学效益。

③管理性浪费。

由于管理混乱,学科重复设置、大而全、小而全、数量多、条件差以及教育质量不高等问题严重,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浪费。

④设备闲置严重,主要指教室、实验室及图书馆等利用率很低。

有资料显示,美国培养一个学生所需的教室面积为我国的1/5~1/7 。

其次,从实验室的利用率看,比教室还低。

对某校基础课实验室调查表明:实验室一个学期中仅8 周排有实验课;有课时每个实验室周学时平均为14 学时,如按一个学期平均计算,则实验室周学时仅8 小时。

专业课的实验室利用率比这还要低得多。

⑤学校和专业规模与市场有限需求的矛盾突出。

近几年,一些行业部门的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只占毕业生总数的60-80%。

导致许多高校毕业生就业难。

目前大学毕业生用非所学、非专业所长的比例已高达30鸠上。

⑥由于高校三大职能(产学研)割裂造成大学的科研成果有限,知识转化率很低。

有些发达国家的大学按科研50%、教学30%、公共服务20%的比例对教师进行考核,并决定他们的晋升。

而在我国,上述三项齐头并进者仅占极少数。

(三)教育质量问题如何去衡量一个教育的好坏?这是分歧最大的。

工厂企业办得如何可以直接通过产品质量检验和经营利润来衡量,而学校的产品不是物,是人,人的"质量检验"是很难。

人是个小世界,历来人的考核用分数来定量化,但除了高考,英语和计算机等级考试等有限几个外,其它还没有统一的范式标准,标准不同。

而象实验、各种能力以及道德行为规范是很难书面考出水平来的。

因此教育的质量至少在目前评估水平下,不能全依赖数据。

我认为教育的质量应该主要看培养出的学生素质水平。

而素质水平应该分:各种能力(包括组织活动和自我表现能力,阅读能力,数学能力,实验能力),知识(人文知识和自然知识)水平,道德水平,身体素质和美学素质这几部分。

下面我们可以看到应试教育的结果使我们的学生许多素质都很差。

目前能用书面考出来的只有部分阅读能力、数学能力和知识这几部分。

这样因为应试教育必然忽视其它素质的培养,所以相当差。

最糟糕的是学生的其它能力和道德水平等, 本来独生子女的娇惯环境就让这些素质的提高有一定的难度加上应试教育完全忽视这些素质的培养,许多中小学班主任甚至在家长会上唯一的话题就是学生分数的相对升降情况,对学生的品德、身体素质和活动能力等一点不也不抓,道德败坏而学生成绩好的学生可以倍受老师和校领导的关怀。

这些素质可以从以后的教育中明显看出问题。

大学生迟到时可以大摇大摆的从前门进来毫不羞耻。

旷课和逃课现象比比皆是。

大专以下的职业教育上课时吵闹声几乎让学生听不见老师在说什么,没有一个班干部出来帮助教师维护纪律。

上课根本无法用师生互动的形式,最简单的问题也很少有学生主动回答。

这是中国大学教育形式灵活不起来的主要原因。

另外身体素质和美学素质就更不用说了,几乎总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上课睡觉,音乐欣赏常常喜欢层次很低的作品,这从超女和我行我秀等人气状况中可见一斑。

有人会说应试教育还是有收获的,学生的知识水平提高了,科学素质提高了。

如果用考试分数下衡量也许没有人怀疑这话的正确性。

但我们用其它资料来分析,则并非如此。

中国科协于1990 年开展了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的试验性调查,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众比例1996年为0.2%,2001 年的 1.4%,2003 年为 1.98%。

1992 年,欧共体公众科学素养水平达到5%;1989年,加拿大达到4%,1991年,日本达到3%。

在美国,1990年的这一数据接近7%。

2000 年,美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比重已达到了17%。

对比之下,我国的国民素质处于非常落后的状况。

我们的教育,科学基础能力中两大能力,即数学能力和实验能力可以说一个也没有达到要求。

数学学了不少,但应用能力特别差。

实验能力更是特别差,有些大学生常常连基本的电路都不会联接。

我国科学水平低,技术发明少也间接地说明我们基础科学教育的水平很差。

再者,从大学的教学情况也能说明这问题,目前大学理工科教学非常困难,高职大多数专业课教师反应,大专学生几乎全靠老师在考试前划分非常窄的复习范围过关。

有的老师甚至划分的复习范围与试卷内容相差无几了。

本科学生的水平也好不了多少,同样离以前的教学要求相差甚远。

文科教学也不比理工科好,考试内容几乎全部是死记硬背,即使是主观题,几乎找不到学生自己发挥的东西。

出现天下文章一大抄的奇景,以致有些导师们不得不呼吁取消硕士生毕业论文。

(四)教师社会形象的破坏我认为这是我们失败的教育中最严重的问题。

因为教师的形象代表了整个社会真善美的形象,这个形象被破坏,整个社会极少有人追求真善美。

教育是为了提高人的素质,而教师自己的素质就很低,怎么让其它人去为提高自己的素质而学习呢?教育产业化如果是现在这样的模式,则是最糟糕的了。

教育产业化是指产学研结合,知识尽快转化为财富,而不是通过搞教育把大家口袋里的钱给搞教育的。

由于政府教育投入不够,在一定的阶段,集资办学有一定的合理性。

然而常常低素质的人恰恰利用此来获利,其严重程度从民众的强烈抱怨声可看出。

在中小学大搞各种补习班,各种巧立名目的中考高考补习费用特别多。

又由于全社会最关心的是考试,一半以上的出版物是有关中考高考补习的。

书店几乎买不到什么较高质量的科技书。

这是全社会的巨大精神损失。

有的高校和中等专业学校,伙同地方政府的有关部门,为了办班和创收的需要任意扩大招生规模和拓宽招生渠道,乱做招生广告和乱发入学录取通知书。

有的学校为了尽量能多招生,挖空心思,不择手段到处拉生源,不仅不负责任地巧编乱贴招生广告,如什么"可降线录取、录取后可转户口、毕业后发国家承认的学历文凭、可推荐就业"等等。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创造财富,一旦也变成一种财富的流通方式了,整个社会财富怎么变了出来。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许多优秀学生是因为崇拜某个好老师学习优秀的,老师被人敬仰,学生的学习效率就高,同样教育被人民尊重,全社会就不会只为文凭学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