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学原理重点编者:环规11-1班徐乃千郑重声明:根据课件编者有部分添增(*或字体缩小)。
未经编者许可不得擅自传播!1 自然资源学的概念*研究人与自然环境中可转化为生产、生存资料来源的物质和能量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2 资源科学的概念资源科学是研究资源的形成、演变、质量特征与时空分布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科学,其研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保护资源,协调资源与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促使其向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方向转化。
3 资源的相关概念3.1 资源的类型自然资源、社会资源3.2 自然资源的概念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能被人类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
自然资源是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3.3 社会资源的特点易变性、不平衡性、社会性、继承性易变性*:社会资源不象自然资源那样相对稳定,由于受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社会资源容易变化。
所以对社会资源的改造也较自然资源容易得多。
不平衡性*:社会资源发展和分布上的不平衡性是由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投资政策、资金政策、教育政策、科学技术政策、产业政策等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决定的。
社会性*:一切社会资源都是社会劳动的产物,不同的社会阶段具有不同的种类、数量和质量的社会资源。
社会资源的社会性还表现在:没有疆界、不分民族,谁都可以掌握并用于创造新的社会财富。
继承性*:社会资源的不断积累、发展、壮大,一方面来源于人类在现实生活中对社会资源的不断更新、扩大;另一方面,也来源于对前人已有社会资源的继承。
没有这种继承,仅凭个人的实践,所能获得的知识和财富是极为有限的。
3.4 硬资源和软资源3.4.1 硬资源、软资源概念*硬资源:在数量上表现出稀缺性的资源,比如土地、矿产、劳动力、资本等。
软资源:在质上表现出稀缺性,而量不可度的软件型资源,如技术、市场、信息、区位等。
3.4.2 软资源的特点1)有知识性、创新性特征2)是无污染、可复制和可再生的资源3)共享性4)快速更新性4 自然资源的类型可更新,不可更新,其他(见下表)4.1 几个重要的自然资源类型概念1)恒定性资源*:按人类的时间尺度来看是无穷无尽,也不会因人类利用而耗竭的资源。
2)不可更新资源:地壳中有固定储量的可得资源,由于它们不能在人类历史尺度上由自然过程再生(如铜),或由于它们再生的速度远远慢于被开采利用的速度(如石油和煤),它们是可能耗竭的。
3)可更新资源:在正常情况下可通过自然过程再生的资源。
如果此类资源被利用的速度超过再生速度,它们也可能耗竭或转化为不可更新资源。
5 自然资源的的基本属性稀缺性(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区域性)、多用性、动态性、社会性、两重性稀缺性(有限性)*:自然资源相对于人类的需要在数量上的不足。
人类的需要实质上是无限的,而自然资源却是有限的。
任何资源在数量上是有限的。
可替代资源的品种也是有限的。
整体性*:从利用的角度看,人们通常是针对某种单项资源,甚至单项资源的某一部分。
但实际上各种自然资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系统。
人类不可能在改变一种自然资源或生态系统中某种成分的同时,又使其周围的环境保持不变。
地域性*:自然资源的形成服从一定的地域分异规律,因此其空间分布是不均衡的。
自然资源总是相对集中于某些区域之中。
多用型*:大部分自然资源都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
并不是所有的自然资源潜在用途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且都能充分表现出来的。
动态性*:资源概念、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都在历史进程中不断演变。
长期自然演化的系统在各种成分之间维持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
社会性*:由于自然资源中所增加的人类劳动而表现出来的社会性。
两重性*:各种自然资源既是人类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6 可更新资源可得性的度量1.最大资源潜力:是指在其他条件都很理想的情况下,流动性自然资源能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理论潜力。
2.持续能力:可更新资源自然潜力的利用必须考虑时间上的公平分配,即应留给后代同等的资源利用机会。
把这种考虑结合进可更新资源潜力的估算中,就要采用持续能力或持续产量的概念。
持续能力是可更新资源实际上能长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能力,即不损害其充分更新的利用能力。
3.吸收能力: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结果之一是产生各种废物,为了排放人类活动自觉或不自觉产生的废物,就要利用环境媒介,即大气、水、土地等。
这就需要另一个衡量资源潜力的概念,称为吸收能力或同化能力,即环境媒介吸收废物而又不导致环境退化的能力。
任何环境媒介的吸收能力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不仅随气候等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天然变化,也可以被人类改变。
4.承载能力:指一定范围内的生境(或土地)可持续供养的最大种群(或人口)数量。
这个概念建立在一个设想的基础上,即应把资源利用限制在不使环境发生显著变化而使资源生产力得以长期维持的水平上,它类似于持续能力和吸收能力的概念。
目前应用最广的可更新资源可得性度量的概念是承载能力。
第一种生存承载能力,即有足够的食物保证生存,但既不能保证所有个体由茁壮成长,也不能保证种群的最优增长,而且当周围环境稍有变动就可能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第二种最适承载能力,即有充分的营养保证绝大多数个体茁壮成长。
显然,最适承载能力总是小于生存承载能力的。
第三种容限承载能力,它在很大程度上是某于密度方面的考虑。
7 中国自然资源态势7.1 特点总量大,类型多;人均资源量少;空间分布不均;资源禀赋欠佳;资源潜力可观7.2 稀缺的挑战1、矿产资源:供给保障程度不足,需求压力持续增大。
2、耕地资源3、水资源4、资源开发的生态影响:土地退化、环境污染,生态功能降低8 新能源新能源的各种形式都是直接或者间接地来自于太阳或地球内部所产生的热能。
包括了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水能和海洋能以及由可再生能源衍生出来的生物燃料和氢所产生的能量。
也可以说,新能源包括各种可再生能源和核能。
相对于传统能源,新能源普遍具有污染少、储量大的特点,对于解决当今世界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和资源(特别是化石能源)枯竭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由于很多新能源分布均匀,对于解决由能源引发的战争也有着重要意义。
石油,煤矿等资源将加速减少。
核能、太阳能即将成为主要能源。
21世纪,波能、可燃冰、煤成气、微生物、绿藻将成为人类广泛应用的新能源。
8.1 温室气体相关概念大气中水汽和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3)、全氟化碳(PFC3)和六氟化碳(SF6)等气体对地表的作用,犹如玻璃对温室的作用,故称温室气体。
8.2 碳排放相关概念CO2 是温室气体减排的重点, 电力、交通、建筑和工业等部门是CO2 减排的重中之重。
我国GDP的CO2强度高,但下降速度很快。
9 矿产资源消费需求生命周期理论1.时间定义域:国家的人均GDP 与人均矿产资源消费量呈倒“U”形(图1) , 其基本含义是: 工业发展初期, 矿产资源的人均消耗量随GDP 的增长而快速增长; 之后工业化不断推进人均GDP 亦不断增长, 而矿产资源人均消费量先增长后逐渐趋缓, 当人均GDP 达到某一较大值时(基本完成工业化) , 矿产资源消费停止增长或有下降趋势。
倒“U”形曲线模式的基本参数包括起点值、顶点值、波长和增长方式, 预示着国家工业化过程中, 矿产资源的消费必须经历初始、增长、成熟和衰落四个阶段2.空间定义域:不同工业化发展阶段形成了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空间消费差异,由此产生了不同的资源供应保障模式变化。
这种空间的差异形成了矿产资源消费的空间定义域。
受赋存条件所限,以传统、现代和新兴划分的三大类矿产的资源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金字塔”型特征。
然而在消费结构和生产结构多元化的作用下,矿产资源消费和生产供应出现了与这种资源赋存相反的逆向空间发展特征。
从世界现代区域开发看, 这三种类型划分恰好同处在不同开发阶段的发展中国家、中等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矿产资源消费特征相一致。
10 新马尔萨斯主义(悲观论)与丰饶论(乐观派)对主要资源、环境问题的不同观点1.悲观论:大都是环境保护论者,也多为自然科学家。
以新马尔萨斯主义者为代表。
罗马俱乐部1972年发表的《增长的极限》集中表达了新马尔萨斯主义的观点。
认为:●人口呈几何级数增长;●食物供给呈算术级数增长;●世界将会变得更为拥挤,污染更加严重,更多资源将耗竭和退化;●贫富差距越大,政治和经济骚乱,战争的威胁亦会增加。
意义:上述关于增长极限的全球研究都是由自然科学家进行的,他们严密的科学方法极大地促进了这种实证研究。
缺失:关于自然资源极限的判断往往基于静态观念,忽视了自然资源的动态性质。
既忽视了人类的响应机制,也忽视了资源的文化性质。
2.丰饶论:大多是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
代表作有西蒙的《没有极限的增长》。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太空中有的是“新处女地”;●人类比任何其他物质都重要;●通过科学和技术我们可以征服、控制并改造自然,以满足当前和未来需求和需要。
挑战:市场的不完备性、市场机制与社会目标、市场机制加剧了某些资源的稀缺、增长的社会极限。
可持续性的概念*:1) 理想的人类生存条件:即满足人类需求的、可永续存在的社会,尤其是世界上贫困人民的基本需要必须特别优先得到满足。
2) 持久的生态系统状况:即保持自身承载能力以支持人类和其他生命的生态系统。
3) 公平性:不仅在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也在各代人内部,平等地分配利益和平等地承担代价。
如果在发展政策中忽视资源分配问题(代际分配和代内分配),则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资源分配问题,狭义的可持续性意味着对各代人之间社会公平的关注,但还必须合理地将其延伸到对每一代人内部的公平的关注。
11 地区性资源稀缺的本质1. 资源分布于经济发展差异造成的稀缺2. 地缘政治造成的资源稀缺3. 贫困造成的资源稀缺4. 环境退化造成的资源稀缺12 资源安全相关概念资源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持续、稳定、及时、足量和经济地获取所需自然资源的状态或能力。
影响资源安全的因素:●资源本身的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运输因素●军事因素国家资源安全策略:1.贯彻资源安全基础保护战略2.实施合理的资源流通战略3.倡导适度消费的资源节约型战略4.建立深度资源开发的利用战略5.鼓励废弃物资源化的回收战略6.加强资源创新的技术战略7.坚持科学的资源管理战略13 自然资源生态过程13.1 太阳能与光合作用在自然资源生态过程中的意义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很小部分来自地球内能。
大气圈中无生命的风和雨,是由太阳能驱动的;具有矿物资源也是太阳能作用的结果,能源矿物也是过去太阳能的储藏,即使是无机矿物,也与太阳能驱动的风化、沉积、搬运过程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