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文化概论考试重点汇总

世界文化概论考试重点汇总

世界文化概论名词解释一.“两希传统”的影响:1.两希传统指的是西方文明的希腊传统和希伯莱传统。

它们在欧洲文学漫长的历史流变过程中呈现矛盾冲突与互补融合之势,欧洲近现代文学的人文观念和艺术精神的基本内核,主要来自于这两大传统。

(是西方文学的两大源头)2.古希腊—罗马文学中,重视个体的人的价值的实现,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崇尚人的智慧和在智慧引导下的自由,肯定人的原始欲望的合理性。

3.在希伯来—基督教文学中,强调的是重视人的精神与灵魂,重视对彼岸价值世界的追求,强调理性对原欲的限制。

二.骑士精神骑士精神和道德是上层社会的贵族文化精神,它是以个人身份的优越感为基础的道德与人格精神的表现,但它也积淀着西欧民族远古尚武精神的某些积极因素。

它的主要特征有:效忠主人、勇敢顽强、注重荣誉、保护弱者、虔诚的基督教信仰、尊重女性。

三.西方现代主义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属于20世纪资本主义文化的一部分,是西方资本主义危机时代的产物。

主要表现为:对传统的西方价值观念,如正义、博爱、诚信、文明等彻底失望,失去了精神支柱;对现代工业文明、战争和战后的社会现实反感;受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尼采的悲观主义哲学等影响,带有强烈的反理性色彩;在艺术手法上表现为非典型化,常采用意识自然流动的手法,注重形式和技巧,标新立异。

四.后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是法国美术史上继印象主义之后的美术现象,也称“印象派之后”或“后期印象派”。

主张艺术形象要有别于客观物象,要饱含艺术家的主观感受。

后印象主义绘画启迪了两大现代主义艺术潮流,即强调结构秩序的抽象主义与强调主观感情的表现主义。

代表人物有梵高,高更等。

五.表现主义表现主义产生于20世纪初的德国,主要成员有海格尔、施密特、康定斯基、迈德纳尔等。

表现主义是艺术家通过作品着重表现内心的情感,而忽视对描写对象形式的摹写,因此往往表现为对现实扭曲和抽象化的这个做法尤其用来表达恐惧的情感,很少有主题欢快的作品。

六.立体主义立体主义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个运动和流派,1908年始于法国。

立体主义的艺术家追求碎裂、解析、重新组合的形式,形成分离的画面--以许多组合的碎片型态为艺术家们所要展现的目标。

艺术家以许多的角度来描写对象物,将其置于同一个画面之中,以此来表达对象物最为完整的形象。

主要画家有毕加索,布拉克,莱歇等。

七.几何抽象派以塞尚的理论为出发点,经立体主义、构成主义、新造型主义等发展出来,以蒙德里安为代表。

几何抽象派的作品几乎没有任何可以被成为形体的东西,而只有横线和竖线组成的格子,色彩也较为单调和灰暗。

八.推荐书籍玛格丽特·米切尔《飘》慧能《六祖坛经》让·雅克·卢梭《社会契约论》罗素《西方哲学史》柏拉图《柏拉图对话录》马可·奥勒留《沉思录》王瑾瑾《中国文化概论》费孝通《乡土中国》亚当·斯密《国富论》宗白华《美学散步》唐纳德·卡根《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奥古斯丁《忏悔录》许慎《说文解字》北京出版社《大家小书》余英时《士与中国传统文化》课内书目西方的现代主义文学川端康成《雪国》海勒《第十二条军规》黑色幽默赛缪尔•贝克特《等待戈多》荒诞派萨特《间隔》存在主义奥尼尔——美国戏剧大师表现主义卡夫卡《变形计》表现主义艾略特《荒原》象征主义近代中国文学曹禺《原野》巴金《家》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沈从文《边城》老舍《骆驼祥子》鲁迅《故事新编》近代的亚非文学泰戈尔《园丁集》、《新月集》、《飞鸟集》夏目漱石《我是猫》19世纪的欧美文学玛克西姆•高尔基《母亲》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安徒生《丑小鸭》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果戈尔《钦差大臣》、《死魂灵》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福楼拜《包法拉利夫人》巴尔扎克《人间喜剧》、《欧也妮•葛朗台》司汤达《红与黑》惠特曼《草叶集》雨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拜伦《唐璜》大仲马《基督山伯爵》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抒情歌谣集》第一章导论一.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广义: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又被称作“大文化”。

(梁启超“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工业也”)狭义:它排除人类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故被称为“小文化”。

二.文化的结构层次1.物质文化:人类改造自然界以满足人类物质需要2.行为(制度)文化:①由人类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②人类建立了一个规范化的社会,用以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文化演进的四个阶段1.原始社会自然主义的文化(血缘关系、缺乏自我意识的集体意象)2.农业社会经验主义的文化(宗法制、家国同构)3.工业社会理性主义的文化(技术理性、人本精神)4.后现代主义的文化①后现代主义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末,通常是用来指那些对结构主义的基本原则持批判态度的结构主义的反叛者,他们的典型战略就是利用结构主义本身的一些缺陷,将其推向极端,让其自我颠覆。

②以人的主体性和技术理性至上为内涵的现代文化精神合乎逻辑的产物。

③特点:非理性主义、反权威、多元主义④积极因素:人的理性和自由度不断地增强;属于人的东西不断增强⑤未来的文化将在理性同价值之间、科学同人文之间真正的融合中产生,在主体的平等化中产生。

四.文化的五大功能认识功能、教化功能、信息功能、动力功能、审美功能第九章民俗一.古代和近代的外国民俗欧美:法国:讲究礼仪、见面亲吻礼、时装设计、大多信仰天主教法国大菜讲究色香味,更注重营养;酿酒业发达、葡萄酒西班牙:重视艺术与文化的保存,斗牛、探戈主食以面食为主荷兰:喜欢郁金香,奶酪王国英国:时间观念强,习惯按规矩办事加拿大:重实惠,自由观念较强,行动较随便,不拘于礼节二.各国重要节日德国:宗教色彩浓厚,复活节、圣诞节、感恩节是最隆重的节日美国:分为两种,一种是政治性节日,如独立日;另一种是宗教性节日,如万圣节,愚人节三.饮食文化食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第八章制度西方民主制的希腊渊源自然条件:多山环海,地势崎岖不平;地中海气候经济:海外商业贸易(勇于开拓、善于求索地形:小国寡民本质:公民权概念为核心政治:城邦间没有隶属关系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构)、五百人会议(行政)、陪审法庭(最高司法机关)宗法制家天下的影响1.宗法制度,是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祖先,维系亲情,而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不同地位的宗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力和义务的法则。

2.宗法制的本质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使得朝代的更迭就是家天下的延续。

3.使得历朝历代的封国制度不断。

4.中国历史常常动荡不安,但构成中国传统社会基石的以血缘为纽带联系起来的家族始终非常稳固。

具体的体现就是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5.家国同构。

由于古代中国的经济基础一直处于商品经济不发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状况,所以与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家族制度也深深的根植于数千年中国社会结构之中,使国家结构也打上了家族结构的印记。

6.积极:形成了中华民族重视人伦、重视亲情、重视家庭生活的传统,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形成了中华民族重视祖先、重视传统、重视统一的民族精神。

7.消极:从政治上讲,导致了专制社会和专制思想的形成,人们的民主观念和民主精神普遍缺乏。

从经济上讲,导致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扼杀了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从文化角度讲,导致了中华民族重传统轻变革、重伦理轻科学,缺乏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精神,思想上表现为守旧、保守。

第三章学术中国传统法家的特点1、反对礼制。

法家重视法律,而反对儒家的“礼”。

2、“好利恶害”的人性论。

法家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

3、不法古,不循今”的历史观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商鞅明确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4、“法”“术”“势”结合的治国方略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时,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道家“无”的思想对中国艺术精神的影响1.道家的基本精神是自然无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所谓“无为”,就是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趋势而不勉强妄为。

老子思想认为“自然”是事物的理想状态,而“无为”则是保持这一状态的基本方法。

2.在审美观上,道家主张道法自然,所以追求自然美就成为了中国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

3.体现在文学创作上,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来雕饰”。

使文艺形成了虚实相生的审美追求,在文学作品中强调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尤其是诗中“无字处皆其意”,追求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空白之美。

4.体现在绘画艺术上,就是水墨画简淡含蓄形神兼备的风格;留白手法;散点透视,线条感、空间感、飞动感5.体现在音乐艺术上,就是古琴“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

6.体现在书法上,书法之线条之间是空白的,纸白为虚,线黑为实;虚实相生,气韵生动一.儒家仁爱与基督教博爱的区别两者相通之处:这两种思想都是一种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具有许多相通之处。

1.两者都主张爱人。

2.两者在各自的文化体系中地位相同。

两者不同之处:1爱有无差别的区别。

“仁爱”一种有差等和层次的爱,孝悌之爱是它的根本。

儒家思想认为人们应该根据对方与自己的关系不同而对不同的人区别对待,具有血缘关系的人要先爱。

然后再推己及人,把对父母亲人子女之爱推广到对一切人。

最后达到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仁爱终极目标。

“博爱”是指广泛的去爱一切人与生命。

主张人无差等,博爱众生。

2.情感状态不同。

“仁爱”思想是一种自然情感,其来源是人类本身。

“仁爱”发生在人与人之间,它是互动的、双向的。

而“博爱”思想是基督教文化,它是一种信仰的情感,它的来源是神。

“博爱”出发点是神爱。

二.基督教原罪说,救赎说原罪说:基督教认为人一出生便有罪,而且代代遗传。

原罪说来源于《旧约·创世纪》亚当夏娃偷吃了禁果,懂得了情欲,因而违犯了上帝的禁令,被“下放”到地上。

人生来就是有罪的,而人类依靠其自身是无法消除罪恶的,只有依赖上帝才会得救。

原罪论是基督教禁欲主义的根据,人在尘世的最高职责就是向上帝赎罪,赎罪的重要内容就是禁欲。

救赎说:基督教认为,人的本性就有罪,整个人类都具有与生俱来的“原罪’。

而且无法自救。

所以人人都需要付出”赎价“进行赔偿。

三.契约社会的文化渊源在西方,契约在文化上有两个源头:一是世俗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二是神圣的基督教源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