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高中物理衔接教材 前言

初高中物理衔接教材 前言

前言
三十余年前,编者初上讲台教高一物理时,一位从事高中物理教学三十多年的老前辈对我讲,初高中物理关联不大,许多中考物理拿高分的学生,学不好高中物理。

调至深圳后,编者除中途改教了几年初中科学,一直从事初中物理教学。

这么多年来,教过的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都是高中物理,特别高一物理难学。

为什么初高中物理反差如此之大呢?
与高中物理相比,初中物理总体上过于“直观”。

初中物理的概念、规律,基本上都是简简单单地“从现象中来,到现象中去”,很少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思考为什么。

如“透镜”一节,只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总结出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不要求学生了解为什么凸透镜对光会有会聚作用。

如此“直观”、蜻蜓点水式教学训练出来的学生,遇到对抽象逻辑思维要求很高的高中物理,自然会觉得好难好难。

然而,物理又是理科生无法绕开的一门基础学科。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编者在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的基础上编写了这本书。

本书一至十二章的总体编排顺序与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材大致相同,所选内容也紧密依托教材,但侧重点与教材不同。

初中物理教师,单从第一章机械运动的5个小主题——测量实质与单位换算、计时原理、坐标系与运动的相对性、路程时间图像和伽利略论运动的相对性,即能看出本书的定位与现行教材有很大的不同。

虽然学生在小学就学习了测量,但很少有学生想过测量是怎么一
回事。

“测量实质与单位换算”一节不仅明确地介绍了测量是怎么一回事,而且以此为基础阐述了单位换算的实质和方法。

转换法是物理学中具有战略意义的常用研究方法,与之密切相关的函数是对物理学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的数学思想,二者都是学习研究物理必须理解和掌握的内容。

“计时原理”一节特别强调了函数和转换在计时工具中的应用。

物理学是一门高度定量化的科学,“自然这一巨著是用数学符号写成的”(伽利略语)。

要清晰准确地描述物体的运动,就需引入坐标系。

坐标系也是学习物理必须掌握的数学工具。

“坐标系与运动的相对性”一节就是应用坐标系研究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图像在物理学中应用极为广泛。

“路程时间图像”一节不仅详细地介绍看图方法,而且还通过“拓展题”介绍了更为重要的“位置时间图像”。

虽然抛体运动很多高中生都很难弄懂,但正如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所说的,“即使不懂,也要看看。

这种学习方法,我叫它‘渗透法'。

中国传统的学习方法是一种‘透彻法'。

懂得透彻很重要,但若对不能透彻了解的东西就抗拒,这不好。

‘渗透法'的好处,一是可以吸收更多知识;二是对整个的动态,有所掌握。

不是在小缝里,一点一点地学习。

”编者有感如此,在“伽利略论运动的相对性”一节不仅引用了伽利略对运动相对性的经典表述,而且还以此为基础分析探讨了抛体运动。

力学是高中物理很难很难的“冤大头”。

“隔离体法”和“整体法”
是力学中最常用的两种分析解答问题的具体方法,而等效替代、转换、理想模型、对称、守恒等既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又是重要的物理思想,它们都是本书关注的重点。

第五章用近似方法分析球面对光的折射,第十二章又粗略介绍了阿基米德用公理化方法对杠杆原理的推导。

虽然在中学物理中很少用到这两种在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但就训练科学思维和开阔视野而言,这两种方法学生还是很有必要了解的。

编者曾将部分相关内容印发给优秀学生看,部分学生看后能独自完成思考题。

在人教版中,分子运动论安排在九年级学习。

本书将分子运动论放在第三章,并用它解释物态变化、密度和气压等。

相比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三定律更容易理解。

没有牛顿第三定律,初中力学体系也不完整——连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对地面的压力等于重力这样简单的经验事实,都只能诉诸直观。

本书很多推理离不开牛顿第三定律。

“功和能”是分析处理力学问题的另一条主线。

不补充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这条主线就很难发挥作用。

在这条主线上,本书特别突出了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间的定量关系,并以它为基础应用能量守恒定律分析阿基米德原理、机械平衡等学生熟知的事实。

第十三章讲“平行四边形法则”。

“矢量”一节借位移的合成与分解,介绍矢量合成与分解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力的合成与分解”一节借理想斜面省力规律,介绍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力臂”一节应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则说明力臂定义的合理性。

如此编排,
一方面是为学生学习高中物理作准备(平行四边形法则是高一物理教学难点,提前了解些许,难度多少会稍稍降低点),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渗透物理之美。

就基本知识点而言,上述的“牛顿第三定律”、“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和“平行四边形法则”,是本书补充的重点内容。

与教材相比,本书更强调概念、规律、事实间的联系。

爱因斯坦说:“从那些看来…十分不同的复杂的现象中认识到它们的统一性,那是一种壮丽的感觉。

”编者希望学生在读完本书后,对此能有一点点模糊的印象。

与数学相比,物理是非常实际的。

学习物理要注意从实际出发,要多联系实际思考“万物之理”。

物理之美,在“物”、在“理”、更在“物中之理与理中之物”。

学习物理,不仅要突出“物”,而且也要突出“理”。

物理学习的过程,既是一个通过“物”认识“理”的过程,也是一个通过“理”更进一步地认识“物”的过程。

望学生阅读本书时能将这一点放在心上。

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大发明家爱迪生说:“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便失去了生活中最大的乐趣。

”希望读者在阅读这本书时,“手脑并用”,耐心思考。

部分内容一时理解不了,也不用紧张,上了高中自会渐渐明白。

本书每个小主题的后面都安排了一道拓展思考题,每章之后都有一句名人名言,希望读者能认真品读思考。

几年前,陈理校长建议编者编写一本初中生看的书。

在陈校的大力支持下,编者编写的《初中物理课外读本》也已成书(未公开发行)。

考虑到《初中物理课外读本》适合学生休养阅读,并不适合作初中物理选读暨初高中物理衔接教材,编者就又在其基础之上编写了本书。

虽然本书所选内容都是编者反复思考过的,每一篇文章编者也都反复修改过,但限于个人水平,书中的错误应当不少,诚请有识之士批评指正。

2019年6月6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