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思考题及答案第一讲总论第一章绪论1名词解释:免疫:从狭义上讲,免疫就是人体对病原体(病菌、病毒)与有害物质的抵抗力。
从广义上讲,免疫就是机体识别“自身”与“非己”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产生排斥反应的一种生理功能。
2.机体免疫系统识别与清除突变细胞的功能称为(C)A、免疫耐受B、免疫自稳C、免疫监视D、免疫防御E、免疫调节3.最早提出克隆选择学说的科学家就是(D)A、JennerB、BorderC、PorterD、BurnetE、Pasteur4.最早用牛痘预防天花的科学家就是(D)A、BurnetB、BorderC、PorterD、JennerE、Pasteur5.免疫指(ABCDE)A、机体排除病原微生物的功能。
B、机体清除损伤与衰老细胞的功能。
C、机体识别与排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
D、机体抗感染的防御功能E、机体识别与清除自身突变细胞的功能。
第二章免疫器官1、简述淋巴细胞再循环的概念及其意义淋巴细胞再循环: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进入胸导管,经上腔静脉进入血液循环,在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处穿越血管内皮细胞表面(HEV),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与组织。
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与组织间周而复始循环的过程即为淋巴细胞再循环。
淋巴细胞再循环的意义:(1)淋巴细胞在淋巴组织与器官中分布更为合理(2)淋巴组织不断从循环池中补充新的淋巴细胞有助于增强整个机体的免疫功能(3)有利于淋巴细胞与抗原与抗原递呈细胞接触(4)有利于动员效应淋巴细胞迁移至炎症部位;(5)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记忆性细胞也参与再循环,其接触相应抗原后进入淋巴组织,并迅速发生活化、增殖与分化,产生再次免疫应答。
2.骨髓的主要功能包括(ABDE)A.各类血细胞与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B.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C.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D.再次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E.既就是中枢免疫器官,又就是外周免疫器官3.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就是(B)A、骨髓B、胸腺C、腔上囊D、淋巴结E、脾4.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就是(A)A、骨髓B、胸腺C、腔上囊D、淋巴结E、脾第三章抗原1、TD抗原与TI抗原有何本质的不同?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需有T细胞辅助不需有T细胞辅助•决定簇种类多、排列无规律决定簇数目多、排列有规律•可引起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不能引起细胞免疫•可产生IgM、IgG型抗体仅产生IgM型抗体•有免疫记忆无免疫记忆2、名词解释:抗原: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表位:又称抗原决定基,就是抗原特异性的结构基础,在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集团。
3.只具有与抗体结合能力,而单独不能诱导抗体产生的物质就是(D)A、自身抗原B、完全抗原C、胸腺依赖性抗原D、半抗原E、胸腺非依赖性抗原4.存在于不同种属之间的共同抗原称为(A)A、异种抗原B、隐蔽抗原C、类属抗原D、异嗜性抗原E、同种异型抗原5.既具有与抗体结合能力,又能诱导抗体产生的物质就是(B)A、自身抗原B、完全抗原C、胸腺依赖性抗原D、半抗原E、胸腺非依赖性抗原第二讲免疫球蛋白一、名词解释1、抗体(Antibody, Ab):就是由B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就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
2、ADCC:即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靶细胞上的抗原决定簇结合抗体的Fab段,表达Fc受体细胞通过识别抗体的Fc段直接杀伤被抗体包被的靶细胞。
NK细胞巨噬细胞与中性粒细胞就是介导ADCC的主要细胞。
3、单克隆抗体:一个B细胞针对一个抗原决定簇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抗体。
4、基因工程抗体(GeAb)将抗体的基因按不同需要进行加工、改造与重新装配,然后导入适当的受体细胞中进行表达的抗体分子。
二、判断题1、因为Ab就是化学结构描述,Ig就是功能描述所以Ab=Ig,Ig≠Ab(×)2、所有球蛋白分子的基本结构就是一“Y”字形的四肽链结构(×)3、铰链区因富含脯氨酸与双巯键,故富有弹性与伸展性,并对蛋白酶敏感,易于水解。
(√)4、木瓜蛋白酶能将Ig分子水解成F(ab’)2段与1个Fc段。
(×)三、填空题1、Ig 的互补决定区(CDR)就是由(VL)区的HVR 与(VH)区的HVR共同组成。
2、铰链区位于Ig的(CH1)与(CH2)之间3、分泌片就是(sIgA)的一个辅助成分,由(粘膜上皮细胞)合成与分泌。
保护Ig的铰链区免受蛋白酶的水解破坏,介导(IgA二聚体)的转运。
4、连接链(J链)由(浆细胞)合成的一种糖蛋白。
IgA与IgM含有J链,可稳定(Ig多聚体)的成份四、选择题1、IgM的重链就是(A)链。
A、μB、γC、αD、δE、ε2、单克隆抗体技术就是哪位科学家发明的(D)A、Ehrlich & MetchnikoffB、Edelman & PoterC、YalowD、Koler,Milstein & JerneE、Tonegawa3、Ig的血清型分为:(BDE)A、异种型B、同种异型C、自身型D、同种型E、独特型4、下列(ACD)就是补体结合点,参与补体激活;A、IgG CH2B、IgG CH3C、IgM CH3D、IgM CH3E、IgE CH3五、简述题1、比较TI-Ag与TD-Ag的特点。
答:TD-Ag即胸腺依赖性抗原,此类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需有T细胞辅助,决定簇种类多、排列无规律,可引起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可产生IgM、IgG型抗体(以IgG为主),有免疫记忆。
TI-Ag即胸腺非依赖性抗原,此类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无需T细胞辅助,决定簇数目多、排列有规律,只引起体液免疫,产生IgM,无免疫记忆。
2.试述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功能区及其功能。
(1)Ig的基本结构:Ig单体就是由两条相同的重链与两条相同的轻链借链间二硫键连接组成的四肽链结构。
在重链近N端的1/4区域内氨基酸多变,为重链可变区(VH),其余部分为恒定区(CH);在轻链近N端的1/2区域内氨基酸多变,为轻链可变区(VL),其余1/2区域为恒定区(CL)。
VH与VL 内还有高变区。
(2)免疫球蛋白的肽链功能区:Ig的重链与轻链通过链内二硫键将肽链折叠,形成若干个球状结构,这些肽环与免疫球蛋白的某些生物学功能有关,称为功能区。
IgG、JgA、JgD的H链有四个功能区,分别为VH、CH1、CH2、CH3;IgM、IgE的H 链有五个功能区,多一个CH4区。
L链有二个功能区,分别为VL与CL。
VL与VH就是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部位,CL与CH1上具有同种异型的遗传标志,IgG的CH2、IgM的CH3具有补体C1q的结合部位,IgG的CH3可与某些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IgE的CH2与CH3可与肥大细胞与嗜碱性粒细胞的IgE Fc受体结合。
3、简述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功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通称为免疫球蛋白。
(1) 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主要由Ig的V区特别就是HVR的空间结构决定的。
在体内表现为抗细菌、抗病毒、抗毒素等生理学效应;在体外可出现抗原抗体反应。
(2)激活补体:IgG(IgG1、IgG2与IgG3)、IgM类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可经经典途径激活补体;聚合的IgA、IgG4可经旁路途径激活补体。
(3)与细胞表面的Fc 受体结合:Ig经Fc段与各种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发挥调理吞噬、粘附、ADCC及超敏反应作用。
(4)穿过胎盘:IgG可穿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
(5)免疫调节:抗体对免疫应答具有正、负两方面的调节作用。
4、试述IgG特性与功能1 出生后3个月开始合成单体形式存在于血清与其它体液中,血清中含量最高,占血清Ig总量的3/4,半衰期最长2 结构式为γ2κ2或γ2λ23 结合补体,激活补体的传统途径4 穿过胎盘介导新生儿抗感染免疫5 结合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NK细胞,参与调理吞噬与ADCC效应6 与葡萄球菌A蛋白(SPA)结合,可以纯化抗体,也可以用于免疫诊断7 抗感染的主要抗体。
抗菌抗体、抗病毒抗体、抗毒素抗体第三讲补体系统一、名词解释1、补体补体就是存在于人与动物血清中的一组与免疫有关的并具有酶活性而不耐热的球蛋白。
正常情况下,补体在体内以无活性酶原形式存在,须经激活后才能发挥其功能。
2、补体系统答:补体系统就是由存在于人或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可溶性蛋白及存在于血细胞与其它细胞表面的一组膜结合蛋白与补体受体所组成。
在机体的免疫系统中担负抗感染与免疫调节作用, 并参与免疫病理反应。
补体就是天然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判断题1、IgG与抗原结合后,都有激活补体C1的能力。
(×)2、补体对热不稳定,50度,30分即可灭活。
(×)3、补体C1s具有丝氨酸蛋白酶。
(√)4、所有的C5转化酶的形成都有C5b参与。
(√)三、填空题1、免疫球蛋白(IgG1)(IgG2)(IgG3)(IgM)与抗原结合后可激活补体经典途径。
2、补体(C3a)与(C5a)对中性粒细胞具有趋化作用3、(DAF)缺陷导致阵发性血红蛋白尿。
4、CI INH结合活化的(C1rC1s)与(MASP)影响了C4 与C2的酶解。
四、选择题1、首先发现补体的科学家就是(A)。
A、BordetB、MetchnikoffC、BehringD、Ehrlich2、补体的生物学作用包括(ABCE)A、溶细胞作用B、调理作用C、引起炎症作用D、ADCC E、参与获得性免疫3、补体经典激活途径的依次顺序就是(A)A、C142356789B、C123456789C、C124536789D、C145236789E、C1243567894、机体反复发作性细菌感染主要就是缺少不提成分(AB)。
A、C3B、I因子C、CR1D、C1E、CI INH五、简述题1.补体被激活后,可引起哪些生物学效应?(1)溶菌与溶细胞作用:补体系统激活后,在靶细胞表面形成MAC,从而导致靶细胞溶解。
(2)调理作用: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的C3b、C4b、iC3b都就是重要的调理素,可结合中性粒细胞或巨噬细胞表面相应受体,因此,在微生物细胞表面发生的补体激活,可促进微生物与吞噬细胞的结合,并被吞噬及杀伤。
(3)引起炎症反应:在补体活化过程中产生的炎症介质C3a、C4a、C5a。
它们又称为过敏毒素,与相应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激发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之类的血管活性物质,从而增强血管的通透性并刺激内脏平滑肌收缩。
C5a 还就是一种有效的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
(4)清除免疫复合物:机制为:①补体与Ig的结合在空间上干扰Fc段之间的作用,抑制新的IC形成或使已形成的IC解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