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轮复习:工业文明冲击下的社会转型

二轮复习:工业文明冲击下的社会转型


——沉沦中的灾难,向前中的新生
• 清楚三个问题:
• 第一,社会主要矛盾有两对,即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其中民 族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 第二,近代中国革命的性质,由以上两个矛盾决定,是双重性 质,即以反帝反封建为基本目标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简 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 第三,近代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的主题也因此有两个,即民族 独立和国家富强。
社会转型:
•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 ① “飞来”之变:外资企业出现 • ——由经济独立向半殖民地经济发展 • ——由闭关锁国向对外开放经济发展; • ②“数千年未变”之变:封建自然经济 解体 • ——由自然经济为主向商品经济发展 • ③“被逼自救”之变:洋务企业 • ④ “脱胎换骨”之变:民族资本主义 • ——由农业经济为主向工业经济发展 • ——由封建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 社会转型
1840年-1864年 19世纪中后期
• 中国近代史 • 必修一 • 1、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 必修二 • 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 • 3、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 必修三 • 4、近代思想解放潮流
• 其次,要整体认识中国近代史的特征
• 1、问题:什么是中国近代史? • 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史。 • 问题: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半殖民地:国家主权状态和国际地位,是主权国家向殖民地的过渡; • ——由于中国人民的反抗和列强之间的相互争夺。 • 半封建社会:社会的发展形态和进程,是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 • ——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情。
中国近代经济的 半殖民地半封建 化;近代化;工 业化;全球化;
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四个维度:
1、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独立的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 2、近代化(现代化):传统社会→近代(现代化)社 会; 3、工业化(工业文明):农耕文明社会→工业文明社 会 4、全球化(整体化):世界由各地区国家相对孤立到 联系为一个密切的整体。中国由闭关锁国到对外开放, 逐步融入世界。
• (4)(近)现代化史观 • 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就是(近)现代 化。 • (近)现代化史观的基本内容是:①经济上的工业化、城市 化②政治上的民主化、法治化③文化上的理性化、科学化、 大众化和通俗化,④社会生活上的平等化和世俗化; • (近)现代化的类型可以分为:原发型和传导型,资本主义 和社会主义。英法美是原发型、资本主义的(近)现代化, 日本是传导型、资本主义的(近)现代化,而中国则是传导 型、社会主义的(近)现代化; • 关键词:传统到现代 • 关注社会发展各个方面从传统到现代的过程
• 4、历史分期: • 一、近代前期: •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1840-1860年) • (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1860-1901年) • (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1901-1919年) • • 二、近代后期 •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和国民大革命时期(1919-1927年) • (二)国共的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 • (三)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 (四)人民解放战争(1945-1949年) •
• (2)文明史观 •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 的历史。文明史观的基本特征是:以生产力的发展 为标准,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 明时代;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从现 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说明人类历史是如 何传承的,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以文明类型为 研究的基本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 • 关键词:人类文明视角 • 关注人类文明的演进与传承,承认文明的 多样性。
1840-1864社会转型
时期 政治 ①民族危机:鸦 片战争;第二次鸦 片战争; ②清政府统治危 机:清政府统治: 内政、外交; ③人民抗争:爱 国官兵、抵抗派、 洋务派(洋务运 动);太平天国运 动; 核心考点 经济 文化 ①传统经济衰落:自然 旧观念日益瓦解; 经济逐渐解体; 新思想的出现发展: ②新经济出现发展:近 ①开眼看世界与新思潮的 代企业的出现: 外资企萌发; 业、洋务派创办的军用 ②基督教文化与《资政新 工业、民族资产阶级创 篇》 办的企业。 ③洋务运动:中体西用 ③社会生活的变化:西 ④维新思想 方影响下的中国近代社 早期维新派:设立议会、 会生活的变化 实行君主立宪;发展工商 业、进行商战
拓展历史观的相关知识:
• 1、
历史观的含义: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①人 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 部分。②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 系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由 于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③形成了两种根本对 立的历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
• 3、注意三个问题: • 第一,民族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并不排除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一些具体阶段中阶级 矛盾会成为主要矛盾。 • 第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分前后两段,即 旧民主革命、新民主革命阶段。其分界标准,是领导阶级及由此决定 的指导思想、革命前途、群众基础等因素的不同。但社会性质、社会 两大矛盾、革命性质及目标还是相同的。 • 第三,独立与富强的时代主题。旧民主主义革命先富强后独立,如戊 戌变法、辛亥革命,但均告失败;新民主主义革命先独立后富强,实 践最终成功。国家富强,在近代前期(1840-1919年)的主题和目标 是资本主义化,但未成功;近代后期,主题和目标是新民主主义,然 后向社会主义过渡。
•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即半独立的、半资本主义的社会。 主要历史线索: • (1)半殖民地发展史:独立国家↓----半殖民地国家↑----独立国家↑; • (2)半封建社会发展史: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
• 2、中国近代史主要内容结构: (1)政治: ①西方侵华——殖民地化——民族矛盾; • ②反动政府的统治——专制卖国——阶级矛盾; • ③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反封建反侵略——求独立求民主; • (2)经济: • 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 (3)思想: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潮流; • (4)生活: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
2、唯物史观的主要观点:
3、历史观分类:
• (1)阶级史观(革命史观)
• 又称阶级斗争史观,从阶级的视角去研究历史,研 究各个历史阶层中不同主导的阶级和各个阶级的发 展状况对所在历史时期的影响;主要观点是各个阶 级为了适应自身发展对原有统治阶级开展了革命, 开创了新的历史时期; • 关键词:阶级视角 • 各个阶级为实现本阶级的利益开展活动或 斗争。

• (3)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 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整个人类历史看做一个整体来研究。 研究关注的是全人类, 重在揭示不同地区和国家历史的相互联系 和影响。 • 世界史 重点考虑世界是如何从孤立走向一体的 :新航路的开 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全球 化等问题。 • 中国史:把中国放在整个世界历史的大背景、大视野下进行考 察; • 关键词:人类历史是个整体视角 • 关注人类的交往活动促进不同地区和国家历史的相互 联系和影响。
半殖 民地 半封 建社 会的 开始 与加 深
阶段特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全面开始, 但主要体现为半殖民地 。
• 1、政治方面: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主权丧失,民族危 机日益加深;清政府统治危机加深,调整内政外交,第二次鸦片战争 后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起来;在两大矛盾作用下,太平天国起义爆 发,进行了反侵略反封建的斗争。 • 2、经济方面:西方经济入侵中国逐步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 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近代企业的出现。 • 3、思想方面:西方文化入侵;(天朝上国的华夷观念)旧观念开始 瓦解;开始学习西方,先后出现了新思潮萌发、《资政新篇》、中体 西用、早期维新思想。 •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全面开始,但主要体现为半殖民地,半资本 主义化仍需一个较长时期才能发展起来。
• 4、历史分期: • 一、近代前期: •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1840-1860年) • (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1860-1901年) • (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1901-1919年) • ——划分标准:社会性质的演变 • 二、近代后期 •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和国民大革命时期(1919-1927年) • (二)国共的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 • (三)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 (四)人民解放战争(1945-1949年) • ——划分标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 (1)、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 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 (2)、指出社会历史是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社会 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初源泉; • (3)、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 (4)、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 • 关键词: • 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历史发展的根本 推动力量。在阶级社会中人类社会这一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矛盾 •
时期
半殖 民地 半封 建社 会的 形成
核心考点 政治 经济 ①传统经济衰落:自然 ①民族危机:甲 经济进一步解体; 午中日战争、帝国 ②新经济发展:洋务企 主义瓜分狂潮和八 业发展和失败;民族资 国联军侵华。 ② 本主义初步发展;外国 清政府统治危机: 资本掠夺和控制中国经 清政府统治:内政、 济命脉 外交; ③社会生活的变化:西 ③人民抗争:爱 方影响下的中国近代社 国官兵(洋务运 会生活的变化,习俗更 动);义和团;维 新。 新变法运动和资产
• (5)社会史观
• 即从各个历史时期发展的不同社会状况和社会变化来 研究历史的发展,主要表明社会变化对历史的影响和 预兆。相比其他各种史观,该史观更加注重底层民众 的社会生活状况,以研究社会风土人情为主。 • 关键词:社会发展状况 • 注重底层民众的社会生活状况,以研究社会 风土人情为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