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选2019-2020年高中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历史第四单元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第15课 戊戌变法岳麓版

精选2019-2020年高中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历史第四单元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第15课 戊戌变法岳麓版

精选2019-2020年高中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历史第四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第15课戊戌变法岳麓版知识点练习二十五第1题【单选题】下列法令中与戊戌变法无关的是( )A、京师设立铁路.矿务总局B、改革财政,创办国家银行C、实行铁路国有政策D、准许民间创办报馆,鼓励私人办学【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马克思曾说:“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

”这一观点适合评价A、毛泽东思想B、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C、孙中山的三民主义D、新文化前期的指导思想【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19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最主要因素是( )A、民族危机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D、康、梁等的宣传活动【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英、日等国都曾暗示愿意帮助中国变法的主要原因是( )A、帮助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B、推翻清王朝的统治]C、推翻慈禧太后的统治D、与他国争夺在华的利益【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租借地和“势力范围”的实质是( )A、列强掠夺中国高峰时的产物B、瓜分中国狂潮的主要内容C、走向殖民地的过渡形式D、中国已被肢解的具体表现【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戊戌维新期间,康有为热衷于“大誓群臣”,为此一再拟疏上奏,却没有想到要从京都至各省分批召集官绅,讲习新法,以理服人,减少阻力。

由此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维新思想的影响极其深远B、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发生变化C、康有为反对改革集权体制D、社会变革需要重视思想启蒙【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今天北京菜市口是繁荣祥和的,而1898年北京菜市口却承载了一段悲痛的历史。

刽子手操起屠刀,戊戌六君子的鲜血染红了他们脚下那片多灾多难的大地。

他们生命的终结宣告了戊戌变法的悲壮失败。

那波澜壮阔的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源是( )A、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B、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C、资产阶级维新派改革的策略不当D、旧势力的阶级根基很深厚【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下列关于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区别,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前者是地主阶级改革,后者是资产阶级改革B、前者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后者是为了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C、前者主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后者还涉及到政治制度D、前者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后者使日本基本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

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

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引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A、比较出中日近代化的异同B、寻找甲午战争日胜中败的历史原因C、批评洋务派的活动D、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改革的必要性【答案】:【解析】:第10题【单选题】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

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

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引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A、比较中日近代化的异同B、寻找甲午战争日胜中败的历史原因C、批评洋务派的活动D、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改革的必要性【答案】:【解析】:第11题【材料分析题】【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爱新觉罗·善耆是清末政治舞台上一个比较活跃的皇亲贵族,从戊戌变法起,善耆就一直支持光绪帝进行维新,被称为“帝党”……光绪二十六年(1900)十月,善耆出任崇文门监督,开始担任实缺并着手整顿崇文门税务。

光绪三十三年(1907)五月,善耆任民政部尚书(责任内阁成立时,为民政大臣),掌握民政大权,成为满清贵族中具有实权的开明派人物。

善耆在新政建设过程中,严于律己,雷厉风行,大胆任用新知识分子,着力整顿巡警,从而奠定了京师近代警察的基本规模;参与编订《报律》、《著作权律》、《出版律》和《禁烟条例》等一系列律令条文,使执法者有法可依,守法者有法可循;同时积极筹办京师自治,推动立宪运动的发展;还对京师海军建设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

善耆的这些措施是清政府新政举措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北京的近代化建设和社会变革。

——摘编自孙燕京《善耆与清末新政》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善耆推行新政的有利条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善耆的新政活动。

【答案】:【解析】:第12题【材料分析题】【历史上重大历史改革回眸】戊戌变法是以康梁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在内忧外患的刺激下所展开的一场救亡图存运动。

它力图通过中国社会内部结构的自我调整使国家步入世界发展的轨道,走上现代化的道路。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维新党在各个部门都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工作,举世都为之震动。

比起这个青年的中国来,就是日本的明治维新也瞠乎其后。

——《字林西报》材料二百日之间,维新之诏,联翩而下,变法神速,几有一日千里之势。

——黄鸿寿《清史记事本末》材料三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李喜所《略谈戊戌变法的“保守”与“激进”》材料四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

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

……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请回答:据材料一、二,指出时人对变法的“节奏”持怎样的看法?你如何看待这样的改革“节奏”?你认为材料三中对于变法失败根本原因认识,是否正确?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戊戌变法作为“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的历史依据。

【答案】:【解析】:第13题【材料分析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西人近世文明入我国,以嘉永元年(1848年)始,虽民心早有所向,然肉食者鄙,循守旧制,奈何?……幸我朝有识之士,秉“国为重”、“肉食者为轻”之大义,更赖帝室尊严,断然废旧制,立新政,朝野一心,革除旧弊,举凡一切均效法西方列强,以图傲视亚洲诸国。

——福泽谕吉《脱亚论》(1885年)材料二? 1898年……年轻而思想开放的光绪帝被他们的思想打动,启动了一个全面改革的计划,要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保障国民自由,根除腐败,重塑教育体制,促进外国在中国的影响,使军事力量现代化,并刺激经济发展。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以发动战争开始,而以彻底失败为止。

它想以争夺世界与万国对峙,结果却被万国所不齿。

明治维新作为日本现代化的早期努力,其一切失误均在战争中暴露无遗。

我们现在回过头去看,可以知道那是一次不彻底的现代化努力。

——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材料四? 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

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请回答: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从政治和经济方面举例说明“我朝有识之士”是如何“废旧制,立新政”的。

材料二作者认为光绪帝启动了“一个全面改革的计划”,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

材料三和材料四作者均认为明治维新和百日维新各有成败。

请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答案】:无【解析】:第14题【材料分析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和日本两国近代化过程比较表阅读上表,提取有关中日两国近代化异同的信息各一项,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其原因。

【答案】:【解析】:第15题【材料分析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康有为曾指出:“握枢密之任者,惟军机处数人。

此外,则诸部只见纸册,千官皆同闲人。

中央实行‘官缺制’、地方各级官员搞‘捐纳制’,致使大批德才皆无之人‘私相授受’‘世代在任’。

”材料二1901年3月,西班牙特使葛罗干照会清政府,明确提出“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冠于六部之首”。

7月24日,清廷发布上谕,“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

1905年9月2日,光绪皇帝诏准袁世凯、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兴办学堂的折子,下令“立停科举以广学校”。

1906年规定,中央立法权由议会行使,在议会成立以前,先设立资政院作为过渡性机构。

并规定内阁行使行政权,法部行使司法权。

1907年9月20日清廷下谕先设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

10月11日,又令各省筹设咨议局,府州县筹设议事会。

设立资政院的上谕颁布后,直到1910年10月3日,才在国会请愿的声浪中举行开院典礼。

迫于形势急速变化,责任内阁于1911年成立,主要以皇族任责任内阁阁员,被时人称为“皇族内阁”。

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清朝官制存在的弊端。

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价清政府采取的改革措施。

【答案】:【解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