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定义: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各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相似,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功能异常为主。
甲型和戊型主要表现为急性感染,经粪口途径传播;乙型、丙型、丁型多呈慢性感染,主要经血液、体液等胃肠外途径传播。
【病原学】【一】甲型肝炎病毒 HAV。
嗜肝RNA病毒,有实心和空心两种颗粒,实心颗粒为完整的HAV,有传染性;空心颗粒为未成熟的不含RNA的颗粒,具有抗原性但无传染性。
【二】乙型肝炎病毒。
HBV是一种嗜肝DNA病毒。
HBV感染者血清中存在三宗颗粒①大球形颗粒,为完整的HBV颗粒,又名Dane颗粒,内含HBsAg和环状双股DNA及核心抗原,是病毒复制的主体②小球形颗粒③管型颗粒。
后两种颗粒由HBsAg组成,不含核酸无感染性。
一般情况下,血清中小球形颗粒最多,Dane颗粒最少。
HBV基因组中4个开放阅读框(ORF)均位于长链,分别是S区,C区、P区、X区。
S区又分为前S1,前S2及S三个编码区,分别编码前S1蛋白,前S2蛋白及HBsAg。
C区由前C基因和C基因组成,编码HBeAg和HBcAg。
P区是最长的读码框,编码多种功能蛋白,参与HBV复制。
X基因编码X蛋白,其具有反之激活的作用。
HBsAg阳性表示现症感染,阴性表示无HBV感染;抗HBs是一种保护性抗体,阳性表示对HBV有免疫力,见于乙肝恢复期、过去感染及乙肝疫苗接种后。
抗HBc IgM(6-18month)阳性提示急性期或慢性肝炎急性发作(急性感染标志物),IgG出现较迟,但可保持多年。
HBeAg持续存在预示趋向慢性,其为复制活跃和传染性的标记,HBeAg消失而抗HBe产生称为血清转换;抗HBe阳转后,病毒复制多处于静止状态,传染性降低乙肝两对半及意义(P25): ①、HBsAg即乙肝表面抗原:感染后最早出现,只有抗原性,无传染性;②、HBsAb即乙肝表面抗体:表面对HBV有免疫力,见于乙肝恢复期、过去感染及乙肝疫苗接种后;③、HBeAg即乙肝e抗原:一般仅见于HBsAg阳性血清。
如果HBeAg 持续存在提示急性HBV感染趋向慢性,在慢性HBV感染时其存在提示患者处于高感染低应答期;④、HBeAb即乙肝e抗体:发生血清转换时出现,提示机体由免疫耐受转为免疫激活,此时常有病变活动的激化。
HBeAb转阳后,病毒复制多处于静止状态,传染性低。
部分病人仍有病毒复制,肝炎活动,称为HBeAg阴性慢性肝炎;⑤、HBcAb即乙肝核心抗体:HBV 感染者都可以检查出HBcAb,HBcAb阳性提示急性期或慢性肝炎急性发作;【注】大三阳指HBsAg(+)HBeAg(+)HBcAb(+),提示病毒在体内大量复制,有很强的传染性;小三阳指HBsAg(+)HBeAb(+)HBcAb(+),提示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体内病毒复制,为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状态,通常由大三阳转变而来,是人体对E抗原产生一定程度的免疫力。
【三】丙型肝炎病毒。
属RNA病毒,其基因组中5'非编码区最保守,在设计用于诊断HCV 感染的PCR引物时,此区段是首选部位。
HCV RNA阳性时病毒感染和复制的直接标志。
【四】丁型肝炎病毒,为缺陷病毒,但其核内的RNA无需HBV的辅助能自行复制,大部分情况是在HBV基础上引起重叠感染。
抗HDV不是保护性抗体。
【五】戊型肝炎病毒,RNA病毒,抗HEV IgM阳性时近期HEV感染的标志。
【流行病学】一、甲肝无病毒携带状态,吃出来的肝炎,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
二、乙肝传播途径有母婴传播、血液和体液传播等,易感人群为抗HBs阴性者。
三、丙型主要通过肠道外传播:输血及血制品、注射针刺器官移植骨髓移植和血液透析、生活密切接触、性传播和母婴传播。
人群对其普遍易感。
四、丁型肝炎,人群普遍易感。
五、戊型肝炎。
暴发流行均由于粪便污染水源所致,隐形感染多见。
【发病机制】1、甲型肝炎。
早期细胞免疫发挥重要作用,感染后期体液免疫也可能通过免疫复合物机制使肝细胞受损。
2、乙型肝炎。
慢性HBV感染的自然过程一般分三段:第一阶段为免疫耐受阶段,这一阶段HBV复制活跃,患者临川表现无症状可维持数十年。
第二阶段为免疫清除阶段,这一阶段免疫活跃,肝细胞炎症坏死。
第三阶段为非活动或低(非)复制阶段,这一阶段HBeAg阴性,又称为非活动性HBsAg携带状态。
感染的年龄越轻,慢性化的可能性越高。
肝细胞病变主要取决于机体的免疫应答:当机体处于免疫耐受状态,多为无症状携带者;当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多表现为急性肝炎;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可导致慢性肝炎;当机体处于超敏反应时,则会导致重症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启动和激发了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了肝细胞的损伤。
初次感染HBV的年龄越小,慢性携带率越高。
【临床表现】(一)急性肝炎。
分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①急性黄疸型肝炎可分为三期:黄疸前期→起病较急,可有低热、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尿色逐渐加深,平均5~7日。
黄疸期→自觉症状好转,发热减退,但尿色继续加深,巩膜、皮肤出现黄染,约于1~2周内达高峰。
可有梗阻性黄疸表现,肝肿大,有充实感,压痛叩击痛。
部分病例轻度脾肿大,持续2~6周。
恢复期→黄疸和症状逐渐消失,肝脾回缩,肝功能恢复正常。
②急性无黄疸型肝炎,除无黄疸外,其他表现与黄疸型相似。
(二)慢性肝炎,病期超过半年,分轻、中、重三度。
轻度:起病隐匿,症状多轻微,一般无黄疸,可有肝脾肿大,血清转氨酶可波动。
中度:介于轻、重之间。
重度:症状明显,肝肿大,可有蜘蛛痣、肝掌或肝病面容,进行性或持续性脾肿大,肝功能持续异常。
白蛋白降低,免疫球蛋白可升高。
(三)重型肝炎或称肝衰,表现为一系列肝衰竭的表现: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神经精神症状(嗜睡、性格改变、烦照不安、昏迷),有明显出血现象,凝血酶原时间显著延长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TA)<40%.黄疸进行性加深,血总胆红素每天上升>=17.1μmol/L或大于正常10倍。
可出现中毒性鼓肠,肝臭,肝肾综合症等,可见扑翼样震颤及病理反射,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
胆酶分离,血氨升高等。
①急性重型肝炎,发病2周内出现以II度以上肝性脑病为特征的肝衰竭症状②亚急性肝衰竭,发病15天-26周内出现肝衰竭的症状③慢加急性肝衰竭,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出现急性肝功能失代偿④慢性肝衰,在肝硬化基础上,以腹水或门脉高压、凝血功能障碍和肝性脑病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肝功能。
(四)淤胆型肝炎,主要表现为肝内淤胆,梗阻性黄疸表现:如皮肤瘙痒、粪便颜色变浅。
(五)肝炎性肝硬化,可分为两型。
①活动性肝硬化:乏力和消化道症状明显,ALT高,黄疸,白蛋白下降。
PLT低,腹壁、食管静脉曲张,腹水、肝缩小质地变硬,脾进行性增大,门、脾静脉增宽②静止性肝硬化:无或轻肝炎表现。
根据病理和临床表现又分为:1.代偿性肝硬化(早期肝硬化):Child-Pugh A 级。
TBIL<35umol/L, ALB>35g/L,PTA>60%,但无腹水、肝性脑病或上消化道大出血。
2.失代偿性肝硬化(中、晚期肝硬化):Child-Pugh B、C级。
TBIL>35umol/L, ALB<35g/L,PTA<60%,但有腹水、肝性脑病或上消化道大出血。
【实验室检查】①血常规:急慢性肝炎可正常。
肝炎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者可有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减少的“三少”现象。
②尿常规:急慢性无黄疸性肝炎可正常;尿胆原升高为主:溶血性黄疸。
尿胆红素升高为主:梗阻性黄疸。
两者阳性:肝细胞性黄疸。
③肝功能检查,ALT和AST表示肝细胞破坏情况,升高2倍以上时有诊断价值,重症肝炎患呈胆酶分离现象。
④TB,肝细胞损伤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⑤PT、PTA,PTA<40%是诊断重型肝炎最敏感指标。
⑥r-GT,胆管炎、阻塞时可明显升高。
酒精性肝炎时特异性升高。
⑦ALP,肝内和肝外胆汁排泄受阻时可生高。
儿童发育时期均升高。
⑧血糖,肝衰竭时血糖常降低。
⑨血浆胆固醇,60%-80%的血浆胆固醇来自肝脏。
血浆胆固醇下降越明显,预后越差。
⑩HBV DNA是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直接标志。
⑪肝组织病理检查,衡量炎症活动度、纤维化程度的金标准,抗病毒疗效评估重要指标。
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重型肝炎白细胞可升高。
2、尿常规3、肝功能检查 1)、血清酶测定 ALT:最常用的指标,特异性高;急性肝炎时明显升高,AST/ALT<1;慢性肝炎肝硬化ALT轻-中度升高,AST/ALT>1。
AST:升高提示线粒体损伤,病情持久且严重。
LDH:显著升高,肌病时亦升高。
γ-GT CHE:其活性越低提示病情越重 ALP 2)、血清蛋白由A、α1、α2 、β及γ球蛋白组成;急性肝炎时可处于正常范围慢性肝炎中度以上、肝硬化、重型肝炎时,白蛋白(A)下降。
3)、胆红素 4)、PTA 5)、血氨:升高见于重肝、肝性脑病 6)、血糖:降低见于重肝 7)、血浆胆固醇 8)、补体9)、TBA:肝炎活动时升高4、AFP: 肝炎活动、肝细胞修复时可升高5、肝纤维化指标6、病原学检查 1)、甲型肝炎:抗HAV IgM 新近感染抗HAV IgG 保护性抗体 2)、乙型肝炎:HBsAg与抗HBs HBeAg与抗HBe HBcAg与抗HBc HBV DNA 组织中HBV标志物的检测 3)、丙型肝炎:抗HCV IgM和抗HCV IgG HCV RNA HCV基因分型组织中HCV标志物的检测 4)、丁型肝炎:HDVAg、抗HDV IgM和抗HCV IgG;HDV RNA 5)、戊型肝炎:抗HEV IgM和抗HEV IgG HEV RNA7、影像学检查8、肝组织病理检查【治疗】无可靠的特效抗病毒治疗。
足够的休息、营养为主。
护肝,避免饮洒、肝损害药物。
活动性肝炎抗病毒治疗。
干扰素治疗乙肝适应症:ALT在正常上限值2 ~ 10倍;乙肝“大、小三阳”;HBV DNA阳性;肝活检病理:G2S2以上;排除其它免疫性疾病:甲亢等。
治疗原则:充足休息、营养为主、适当药物、戒酒、避免过度劳累、避免使用肝损药物。
(一)急性肝炎:一般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急性期应隔离一般不抗病毒治疗,急性丙型肝炎例外(二)慢性肝炎:1、一般治疗:适当休息、合理饮食、心理辅导2、药物治疗:1)、改善和恢复肝功能:(1)非特异性护肝药(2)降酶药(3)退黄药物2)、免疫调节3)、抗肝纤维化4)、抗病毒治疗(1)适应症:A、HBV DNA≥105copy/ml(HBeAg阴性者≥104copy/ml )B、ALT≥2×ULN;如用干扰素,ALT应≤10×ULN,血TBil< 2×ULNC、如ALT<2×ULN,但肝组织学HAI≥4,或≥G2炎症坏死,或≥S2纤维化病变D、丙型肝炎HCV RNA阳性(2)疗效判断:完全应答:HBV DNA或HCV RNA阴转,ALT正常,HBeAg血清转换;部分应答无应答IFN-α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使用:每次3MU~5MU,每周3次,疗程1年,可延长1年;PEG IFN,每周1次,疗程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