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身边的化学物质知识点总结

身边的化学物质知识点总结

身边的化学物质知识点总结(化学汇总) 一、我们周围的空气; 1.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 (1)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氮气(化学式:N2):78% ;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2)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 实验的原理、装置、注意事项等(教材P27)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步骤如下:先用弹簧夹夹住乳胶管,再 点燃红磷,伸入瓶中,并塞上瓶塞。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 弹簧夹。

请回答以下问题:

点燃 ?1)红磷燃烧时可观察到的主要现象是燃烧发出黄色火焰,放热,产生大量白烟。 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4P + 5O2 ==== 2P2O5 ?2)该实验中红磷需稍过量,目的是使集气瓶中的氧气反应完全,该实验选用红磷的原因是生成的P2O5为白色固体,不影响实验结果。可否用硫代替,为什么?不能,因为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气体,影响实验结果。 ?3)步骤④中打开止水夹后观察到的现象是: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水的体积约为瓶内体积的1/5。 原因是红磷燃烧消耗了瓶内氧气,导致集气瓶内的压强减小,因而水倒流。 此实验的结果通常水进入集气瓶不足1/5,试分析原因:1.红磷用量不足,集气瓶中氧气没有消耗完。2.装置没有冷却到室温。3.装置漏气。 此实验的结果水进入集气瓶超过1/5,试分析原因: ?4)实验完毕后,集气瓶中剩余的主要气体是:氮气,通过该实验可推论出该气体的性质有氮气难溶于水,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5)由此可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0%。 2.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1)几种主要成分气体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①氮气(教材P28):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氮气难溶于水,标况下密度比空气略小。 化学性质:不活泼。 用途:主要用于化工原料、制冷、保护气(焊接金属时、灯泡中充氮、食品包装充氮等利用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超导实验提供低温环境等。 ②稀有气体(教材P29~30):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 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用途:主要用作保护气(体现化学性质)、电光源(体现物理性质)、激光、制冷以及医疗(液氦冷冻)等。 (2)空气污染给人类到来的危害(教材P30)、 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环境。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也都与空气污染有关。 空气污染指数及保护措施(阅读教材P30~33) 污染指数: 二氧化硫(SO2)、一氧化碳(CO)、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O3)等。(二氧化碳(CO2)不计入污染指数) 保护措施: 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积极植树、造林、种植草等。 二.氧气(阅读教材P34~43)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收集时,可用排水法),相同条件下,密度比空气大(收集时,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液氧为淡蓝色,固态氧为雪花状 淡蓝色固体。 2.化学性质:能与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具有氧化性。

实验现象 反应化学方程式见1-8单元化学方程式总结。

金属 Mg在空气中燃烧 发出耀眼强光,生成白烟同时生成一种白色物质,剧烈燃烧,放热。 Fe在氧气中燃烧 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物质,剧烈燃烧,放热。 集气瓶底放少量水:防止瓶底炸裂。 Al在氧气中燃烧

发出耀眼强光,生成一种白色物质,

剧烈燃烧,放热。

铜在空气中加热 红色固体逐渐变为黑色

汞在空气中加热 银白色液体逐渐变为红色粉末

非金属 C在氧气中燃烧 发出白光,生成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剧烈燃烧,放热。

S在氧气中燃烧

发出明亮的蓝紫色(在空气中微弱的淡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剧烈燃烧(燃烧),放热。集气瓶底放少量水:吸收SO2,防止空气污染。

白P红P在空气中燃烧 黄色火焰,大冒白烟,燃烧,放热。

H2在空气中燃烧 火焰呈现淡蓝色,放出热量,在火焰上放置干冷烧杯烧杯内壁有无色液滴产生。

化合物 CO 发出蓝色的火焰,放出热量,在火焰上放置干冷烧杯烧杯内壁没有无色 液滴产生,迅速倒转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H4 火焰呈蓝色,在火焰上放置干冷烧杯烧杯内壁有液滴产生,迅速倒转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2H5OH 火焰呈蓝色,在火焰上放置干冷烧杯烧杯内壁有液滴产生,迅速倒转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用氧气的性质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养鱼时,为何用自来水而不用蒸馏水? 因为蒸馏水中几乎不含氧气,即没有氧分子。

三.自然界的水(阅读教材P46~48) (1)水的组成(实验及结论) ①实验装置:见教材

②现象:﹡两极都产生无色的气体 ﹡与电源正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 ﹡与是源正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氧气) ﹡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能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氢气) ③结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的破裂原子的重新组合;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等。 (2)纯水、硬水与软水(知道三者是不同的,硬水与软水区分、转化的方法等)

①纯水:蒸馏水(阅读教材P54~57) 硬水: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井水、矿泉水、自来水多为硬水。 软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雨水、雪水是软水。 ②检验硬水与软水的方法:取适量所检验的水放入试管(烧杯)中,加入少量肥皂水振荡(搅拌),若出现大量泡沫无浮渣,则原水为软水。若无泡沫生成大量浮渣,则原水为硬水。 ③硬水转化为软水的方法:生活中用煮沸;实验室中用蒸馏。 ④水的净化(常用的净化方法、过滤操作、蒸馏) ﹡净化方法:沉淀、过滤、吸附、消毒、蒸馏,它们对于除去不溶性杂质、可溶性杂质及降低水的硬度有作用,其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是:蒸馏。

方法 除去可溶性杂质 除去不溶性杂质 降低水的硬度 沉淀 ∨ 吸附 ∨ ∨ 过滤 ∨ 蒸馏 ∨ ∨ ∨ ﹡过滤操作:装置图教材P55(一贴两低三靠的具体内容): 目的: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和液体分离的操作 主要用到的仪器:漏斗、烧杯、玻璃棒、铁架台。(若强调玻璃仪器,则不包括铁架台)。 一贴:滤纸要紧贴漏斗的内壁 两低:滤纸边缘要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中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烧杯口要紧靠引流的玻璃棒,玻璃棒的下端要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漏斗的下端要紧靠烧杯内壁(玻璃棒的作用:引流)。 应用:粗盐的提纯(溶解,过滤,蒸发)等 ﹡蒸馏:装置图教材P57 目的:根据液体混合物的沸点不同进行的混合物的分离,属于物理变化变化。 应用:石油的蒸馏;液态空气的分离等 ⑤硬水的危害: ﹡洗衣服时既浪费肥皂,又洗不净衣物,时间长了还会使衣物变硬。 ﹡锅炉用水硬度大,不仅浪费燃料,还会使管道局部过热,易引起管道变形或损坏,严重时还可能引起爆炸。 ﹡长期饮用硬度大的水,容易得大骨节病。 ⑥水资源: 如何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防止水体污染(水体污染的来源主要是工业、农业、生活)。 如何节约用水:对污水净化后二次利用,改变生活方式(刷牙是口杯节水;使用节水型马桶;农业和园林浇灌方式由漫灌改为喷灌和滴灌; 洗菜水浇花等)。

四.碳及其化合物(二氧化碳、一氧化碳) 1.物理性质: ※金刚石、石墨、C60:阅读教材P104~107,通过它们不同的物理性质,物理性质不同的原因:碳原子排列不同,了解其用途。 ※碳的单质的成分、物理性质、用途

名称 金刚石 石墨 C60

外观 纯净的金刚石是一种无色透明、正八面体形状的晶体。 石墨是一种深灰色有金属光泽不透明的细鳞片状固体,有滑腻感。

分子形似足球状。

硬度 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 质软 质脆 用途 装饰品、钻头、玻璃刀等 电极、铅笔芯、润滑剂等 制备新材料、新配件、医学 ※生活中用到的木炭(活性炭、炭黑、焦炭)主要是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的,它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具有吸附作用,属于物理变化。 ※CO2:无色无味的气体,能溶于水(收集时,一般不可用排水法),相同条件下,密度比空气大(收集时,可用向上排空气法),固态的二氧化碳叫干冰,可做制冷剂、人工降雨等。 ※CO: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收集时,可用排水法),相同条件下,密度比空气略小(因密度与空气相近且有毒,不宜用排空气法收集)。 2.化学性质及用途:

以木炭为例 CO2 CO

化 学 性 质

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不燃烧,不支持燃烧 毒性 与氧气反应(可燃性) 与氧气反应(两种情况)方程式: 点燃 C+O2====CO2 点燃 与水反应方程式: CO2+H2O==H2CO3 现象: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中变红 碳酸分解方程式: H2CO3===H2O+CO2↑ 与氧气反应方程式(可燃性): 点燃 2CO+O2=====2CO2

现象:发出蓝色的火焰,放热,

在火焰上放置干冷烧杯,烧杯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