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生物上册1.1.4生物学的研究工具教案2新版济南版

七年级生物上册1.1.4生物学的研究工具教案2新版济南版

第四节生物学的研究工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学习显微镜各部件的名称、作用和方法,认识显微镜的结构。

2.学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掌握使用显微镜的基本步骤。

能力目标
学会正确规范使用显微镜的步骤、方法,发展实验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在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熏陶中,树立初步的科学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学习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
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像(请用左眼注视目镜内图像,右眼睁开)。

【教学方法】
谈话法、实验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显微镜,并逐个检查(准备两个不同倍数的目镜);四种标本(写有字母的玻片;动植物玻片标本),擦镜纸,纱布;
学生:对照课本彩图,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并思考每一部分的作用;阅读课后的显微镜发展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用谈话式教学方式让学生认识细胞,及其与生物的关系。

具体活动如下:科学研究证明,地球上的生物虽然种类繁多,但是从基本结构上说则大体上是一样的——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生物体的一切活动,比如:生物的长大、繁殖等都是靠细胞来实现的。

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要想探索生物的奥秘,就必须要了解细胞。

我们这一单元的内容就是专门来研究一下生物的各种生命活动与细胞的关系的。

可是,细胞的体积很小,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它呢?聪明的人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而发明创造了显微镜这种专门用来观察细胞结构和功能的仪器。

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一下显微镜及其使用方法。

二、学习目标1——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
显微镜是生物科学研究中常用的观察工具。

最早的显微镜是由一位荷兰眼镜商在1600年前后制造的,它的结构简单,放大倍数不高,只有10~30倍,可以观察一些小昆虫,如跳蚤等,因而有人称它为“跳蚤镜”。

这种显微镜是用光线照明的,属于光学显微镜。

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把显微镜的制造技术进行了不断的改进。

到20世纪30年代诞生了电子显微镜。

它是利用高速运动的电子来代替光线进行观察,放大倍数可以达到几十万倍。

电子显微镜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看到了细胞更细微的结构。

它的应用领域已经不止局限于生物学,在医学、物理学、化学等其他领域的应用也很广泛,已经成为了人们了解微观世界不可缺少的工具。

下面,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现在最常用、最普通的一种显微镜。

在学习以前,我们先来看一下如何进行取镜和安放。

取镜和安放可概括为几步:右手握,左手托,略偏左,安目镜。

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放在实验台略偏左的地方距边缘7
厘米左右,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下面,大家就按照这一步骤先来练习一下。

安放好以后请大家对照教材上的图,认识一下各结构名称。

学生活动:对照彩图认识各结构名称。

教师作适当指导。

三、学习目标2——显微镜的操作
在对光和观察时要注意1.先用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2.转换器的手法要正确,3.镜筒下降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

观察完②号片后再依次观察其他玻片。

提出问题:
1.发现有什么区别吗?
2.这四种玻片都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学生活动:观看多媒体、对照练习;观察玻片,讨论问题;换目镜、观察、讨论。

结论:放大倍数越大,细胞越大,个体数越少,放大倍数越小,细胞越小,个体数越多。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显微镜的结构名称和操作步骤及其中的注意事项。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使用当中一定要养成规范使用、爱镜护镜的良好习惯,不要忽视注意事项。

【教学反思】
由介绍电子显微镜发明的背景:“科学家的故事”——施莱登、施旺与细胞学说,说明细胞与生物体的关系,从而引出显微镜,简述显微分类,目前研制状况,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宽度。

通过课件与实物的对照,介绍显微镜结构和各结构相应功能,得出其工作原理由学生自主探究,亲自操作显微镜,教师在教室中巡回,对有因难的同学作指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

引导学生将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因难进行交流、讨论,总结出使用显微镜的科学使用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