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童心理健康

儿童心理健康

儿童的心理健康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健康”新概念:一个人只有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方面都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

儿童时期是培养心理健康素质的重要时期,心理卫生已越来越受到人们高度重视。

儿童心理健康是指儿童整个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的相互协调、适度发展、相对稳定,并与客观环境相适应的状态。

儿童的心理健康表现在6个方面:一是智能发育正常,智力商数在70以上(包括130以上的超常儿童)都属于此列;二是有积极乐观的情绪,热爱学习和工作,对生活充满信心;三是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与人交往、乐于帮助别人;四是能够正确认识自己,不仅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也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有符合实际的发展目标;五是有健全的性格,开朗、待人坦诚、勇于负责、正视困难;六是能够正确对待现实,适应环境迅速,接受新事物、新概念快,思想和行动能与时代同步。

孩子需要多抚摸人有一种饥饿,天生存在而又鲜为人知,这种饥饿就是人对抚摸的要求,确切地说,它是一种“皮肤饥饿”。

人类皮肤上面的触摸感受器对接受刺激有一定的需求,如不能满足这个需求,就会出现“饥饿感”。

皮肤饥饿在婴幼儿期尤为明显。

这是因为胎儿在母体内时全身蜷曲包裹在子宫内,皮肤被羊水浸抚着,对胎儿来讲这是一个安全的环境,而脱离母体后,这种被羊水浸抚的安全感就消失了。

科学研究表明,所有的温血动物一生下来就有被触摸的要求。

如果这种需求被剥夺,就会丧失欲望,导致生长迟缓,智力低下,并会产生不正常的行为方式。

对成长中儿童的观察也证明,那些出生后与母亲迅速建立密切关系,出生后当即由母亲拥抱哺乳,构成良好母婴联结的儿童,很容易建立起对他人的信任感,而这种信任感是儿童形成健全人格的基础,这类儿童以后的哺育过程比较顺利,更容易被母亲经常拥抱抚摸,长大后往往显得性格开朗、自信心强和富有爱心,社会适应性较强。

相反,遭早期情感剥夺的儿童常显得胆小退缩、过分敏感,容易出现焦虑、性格孤僻,人际交往较差,社会适应性不强。

触觉需求同样存在于成年人身上,此时它是一种社会化的心理需求,而且更具有亲昵与性爱的色彩。

触觉的功能并不限于令人感到舒适与安全,婴幼儿较容易将手或玩具塞进嘴里,这不仅是吃的本能所驱使,还因为儿童早期存在着一个“口唇欲期”,需要通过接触和吸吮来满足唇舌这类感觉敏感部位的感觉需求。

同时用这种方式来确认或分辨眼前所见到的东西,运用触觉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并帮助自己发展其他方面的感觉(如视觉)。

解决婴幼儿皮肤饥饿的方法是经常搂抱和抚摸他,搂抱时还可以与孩子对视,甚至用眼睛和孩子“说话”,这样做对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是很有益处的消除孩子怕羞心理时在家里总是活泼、调皮捣蛋的孩子,一见到陌生人,就变得扭扭捏捏、不大方,甚至害羞地躲到大人身后,完全变了一个样。

害羞、怕生不是天生的,而是与环境有关,指责、怒骂只会让孩子更退缩,不妨找出原因,再对症下药,才能打开孩子害羞、怕生的情结。

造成孩子害羞、怕生原因对于孩子害羞、怕生的行为表现,父母应先了解其原因。

一般来说,宝宝出生后六至八个月,便开始进入“认生”期,造成孩子害羞、怕生的背后原因不外乎下列几种情形:1.个性差异:每个孩子的个性气质都不相同,有的内向、害羞、退缩;有的则是活泼、大方。

如果孩子生性内向、害羞或胆小,必然比较容易怕生。

2.互动机会少:现代家庭子女少,无形之中也减少了孩子与同伴互动的机会。

再加上有许多父母在孩子小时,样样事情都帮孩子安排好,事事为他代劳,总以为在如此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是最幸福的,但却不知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很难有和大家接触的机会,从而有严重害羞、怕生的倾向。

3.不安全感作祟:宝宝行为发展的第一年,会对主要照顾者产生强烈的依赖感。

如果此时不注意影响他,容易造成孩子对人产生畏缩、不信任感,而间接影响孩子日后与人相处的关系。

4.父母教养态度:父母忙于工作没时间陪伴孩子,和孩子缺少联系。

或讨厌孩子吵闹、怕孩子一直跑来问问题时,而让孩子以看电视、听录音带等打发时间。

当孩子有吵闹行为时,就怒骂他“不安静就要挨打”。

孩子有问题来问父母时,不是被奚落一顿,就是要他离开,不要吵大人做事。

孩子一再被拒绝,造成日后遇事害羞、怕生的情结,是父母绝对没有想到的。

5.缺乏自信心:因为孩子本身沟通或接触社会的技巧不佳,导致孩子缺乏表现自我的信心,而选择以退缩及逃避的行为来掩饰自己的缺点。

6.遗传因素:父母本身天生个性属于内向、害羞,又缺少与其他邻居、朋友联系的机会,相对的,也会造成孩子害羞、怕生的个性。

找出原因、对症下药1.未熟悉前,不让陌生人突然接近每个孩子个性都不一样,对于生性内向害羞、胆小,以及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来说,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弱,有时看到陌生人时会害怕得大哭,所以在未熟悉前,尽量不让陌生人突然接近孩子,以免孩子受到惊吓而畏缩。

2.增加孩子社交、交往的机会。

现代家庭子女少,无形中也减少了孩子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因此平时可带孩子到朋友家拜访,或是参加一些社会团体活动,为孩子拓展人际关系及社交天地,增加孩子的交往机会。

3.及时给予孩子适当的引导当孩子有害羞、怕生情结时,父母应给孩子引导,使孩子有正确的观念,但避免勉强地要求孩子。

反之,父母若未能及时给予引导,孩子可能会因为这次经验,而误以为逃避便能解决问题。

4.先做好心理准备免除恐惧如果孩子害怕陌生人,父母不妨在客人上门前先为孩子做好心理准备,如有多少客人、都是些什么人、孩子应有的礼节等。

父母也可先扮演客人角色,与孩子先进行模拟演练,降低孩子恐惧、怕生的心理。

5.通过游戏了解孩子并建立自信心。

拿孩子平时喜爱的布偶,陪孩子玩角色扮演的游戏,通过一些已经发生或还未发生的小故事玩一场布偶剧,以增加其交往经验,而父母也可以从游戏中了解孩子的心理,并建立其自信心。

6.勿勉强及否定孩子有些孩子会因自身的沟通能力或社交技巧不佳,而以逃避的方式对外,如果孩子不愿在客人面前说话,切勿勉强,不要一口咬定“他就是这样害羞,见到客人总是别别扭扭”。

父母的话孩子听了,会以为自己个性就是内向、害羞、而视怕生为理所当然。

7.适时给予孩子打气、鼓励不论孩子的表现如何,父母的态度是很重要的。

如果孩子有怕生、害羞的情况时,父母切勿当场给予难堪和指责,事后也要不时为孩子打气,找出孩子怕生、害羞的潜在原因,并耐心教导他打开心房。

如果孩子有好的表现时,别忘了给予他适时的鼓励和赞美,建立其自信心。

8.通过童话故事书启发孩子三岁左右的孩子已听得懂故事,妈妈可以通过故事书内容,开启孩子的心扉。

如害羞的鸭子和没有自信心的天鹅,如何勇敢地踏出第一步,结果变成美丽又受欢迎的成员。

以富趣味的教育性对话说给孩子听,让他踏出害羞、怕生情结。

耐心教育打开心房大人不要要求孩子去做做不到的事,当孩子产生挫折、退缩时,给予正确引导。

做到了,给予鼓励及赞美,加强其自信心。

带孩子参与社交活动时,尽量避免让孩子一开始时,接触态度不佳或讲话很大声的长辈,以免孩子吓到,更加退缩。

引导孩子与其他小朋友交往,刚开始大人可随时守在一旁,待孩子大开心房、融入活动时再离开。

孩子有害羞、怕生行为表现时,切勿当场给予难堪和指责,增加其挫折和退缩。

儿童厌学症许多儿童心理学专家在进行儿童心理咨询的工作中,常听到家长说:“老师们都说这孩子聪明,如果能把1/3的心思入在学习上,在班上就能成为尖子学生。

可他就是贪玩,不爱学习,学习成绩差,经常开红灯……”这一类现象在儿童心理上叫做儿童厌学症。

表现是,注意力涣散,学习被动,丧失兴趣,没有时间紧迫感,对学习不当一回事,功课不认真。

但是,这样的儿童不仅大多智力正常,甚至不少智力超常,可见,厌学症大多是非智力因素造成的。

儿童厌学症的病因大概有下列几种:没有正确的学习动机,缺乏学习的心理动力,这一点与在家庭中受到过分娇惯有关所学的知识内容缺乏兴趣;与老师和同学之间均未建立良好的关系,或自尊心受到伤害,对学校有消极情绪;缺乏吃苦耐劳和坚韧不拨的意志,只爱听表扬的话,经不起批评和挫折,心理自卫能力差。

家长应该如何对待厌学的孩子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

注意使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如综合运用听、说、读、写,避免学习时间过长使孩子心理上产生厌烦情绪。

有条件的家庭还可以配合录音、录像等电化教学手段,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家长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要从小做起,对孩子的学习原则上可以指导,但决不包办代替,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确立责任感和独立性。

3、帮助孩子确立正确的学习方法。

合理利用时间和大脑,不搞疲劳战术,以质取胜。

4、帮助孩子同老师建立良好关系。

培养他与小朋友进行交往的能力,改进心理上对集体生活的适应能力。

对于低能儿童,应该进行富有针对性的功能训练,采取一些特殊的教育方法。

在这方面,应该接受专家的指导。

儿童心理需求也要尊重新华社北京4月21日电(记者刘菊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早期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徐明近日在婴幼儿智力开发专家论坛上提出,目前许多家长只注意满足幼儿的物质需求,却忽视幼儿的心理需求。

徐明介绍说,幼儿有强烈的玩游戏的需求,有的幼儿甚至不吃不喝也要玩。

游戏又是幼儿最佳的学习途径,幼儿的所有学习过程都可以通过游戏来实现。

游戏可以说是幼儿最重要的“工作”,但有些家长却以成人之眼看待幼儿之戏,认为游戏纯属浪费时间,而事实证明,正是由于在幼儿阶段游戏得不充分,导致了许多人的发展迟缓或发展障碍。

徐明提出,只有在安全的心理环境中,幼儿才能有学习的愿望和行动。

由于自身能力有限,幼儿有时候会穿反鞋,会不小心把杯子摔破了,画画可能画得不像。

这些本来都是正常现象,但成人经常会把这些当成幼儿的缺点来批评。

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孩子缺乏安全感,精神时刻处于紧张状态,日久天长就会形成紧张、拘谨、刻板的性格。

幼儿天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见到水可能会用小棍去打一打,见到剪子可能会试试拿它去剪剪东西。

这些探究的行为是幼儿“主动学习”的表现,但在有些成人的眼里却经常被当作淘气、捣乱、不乖。

扼杀幼儿的求知欲,其影响可能是终生不可逆转的。

另外,幼儿只有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才能学会交往的方法、规则、技巧等。

对幼儿来说,与同伴之间的横向交往比与长辈之间的纵向交往更重要、更迫切。

事实证明,成年人的许多心理疾病与童年时期的交往不充分有直接关系。

尤其不可忽视的是,幼儿天然需要归属感。

零到3岁是幼儿情感发展的重要阶段,如果幼儿能够和家人建立起稳定的依恋关系,那么他的情绪基本上就是安定、愉快的,长大以后积极的情绪会占主导。

成人往往忽视幼儿的归属需求,说孩子“太粘人”,这可能会使幼儿形成冷漠、内向的性格。

如何对待性情乖戾的孩子母亲对这个性情乖戾的孩子感到束手无策。

本想把他教育成一个温顺的孩子,没料到事与愿违,令人焦急、苦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