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
浅析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及对策
文/史春泽
摘 要:“三农”问题的重点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重点是社会保障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始终处于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
建立和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助于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切实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
关键词:农村社会保障;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11-0098-01
一、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
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前,绝大多数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土地成为其唯一的生活保障。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尤其是社会保障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1991年到2003年,我国在广大农村地区建立起社会保障网络体系,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渐趋成熟。
但是在全面发展的同时,由于受经济水平的限制,农村社会保障与城市社会保障存在很大的差距和不足,表现在:
1、农村社会保障资金严重不足。
社会保障体现的是政府的责任,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府财政给予的投入不断增加,2007年全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投入为109.1亿元,2008年已达到228.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0.1%和109.6%。
虽然增长幅度很大,但是政府投入的增长速度远低于物价上涨的速度。
由于物价上涨,按原来核定的政府投资,其保障能力只有原来的一半甚至更少,保障程度可想而知。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近几年的低保标准都未能达到低农村家庭的衣食住行的消费水平,即使按照最高标准救助农村低保户,也未能满足他们最基本的生活需要。
如果保障对象的基本生活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会影响到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2、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窄,范围小。
建立社会保障网络的乡镇2004年虽达15364个,却仅占全国乡镇位数的35%,建立社会保障基金会的行政村仅占24%。
没有建立社会保障机构的地区,尽管集体也以公益金和合作医疗基金的形式向农民收取社会保障费用,但由于个人缴纳的公益金只是赡养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社会供给性差,而且使用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农民没有积极性。
而且大外分乡镇企业和私有企业以及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合资企业对农村劳动者的社会保障基本是空白的。
在这种情况下,使国家无法对农村劳动者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极不适应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格局。
3、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统筹管理与保值增值存在问题。
我国新农合和新农保基金统筹的层次都是在县一级。
在县级层次的统筹管理方式下,管理制度的健全性、合理性较差,另外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这就使得社会保障资金不仅面临着被挪用或非法占用的安全性风险,而且在当前形势下,还会遇到资金投资管理方面的人才瓶颈约束,以至于影响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有效管理与保值增值。
我国农村社会保险基金在内的社保基金的投资渠道比较狭窄,投资运营收益率也不高。
现行的政策规定,省级及以下单位结余的社会保障资金不享有投资权,巨额的社会保障资金只能存入银行或购买国债,难以抵御通胀贬值的风险。
二、农村社会保障的对策
1、要加大财政投入,为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资金问题是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问题,尤其在我国农村现阶段,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加大政府的财政支持十分必要。
首先应增加对农村社会救济、优抚安置、社会福利等方面的财政支持,在农村逐步建立最低生活保障金的社会救济制度,以保障农民最低生存的需要。
其次,要增加对农村社会保障方面的财政支持。
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为核心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险是构建新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内容,在农村社会保障发展的初期,国家应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支持。
同时,由于现行税收体制是中央和地方实行分税制,因此各级政府应将其纳入财政预算,以支持农村社保事业。
2、确立公平公正的社会保障制度理念。
公平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价值诉求。
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过程中,应首先确立公平公正的理念,对农民实施以社会保障的保护,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
在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过程中,去规范、约束制度的实施,使农民能在一个公平公正的制度环境中生产生活,不能每遇到制度建设的困难就牺牲农民,保全城市公民,让所有农民在社会保障制度上享受与城市公民起点、过程和结果的公平。
在综合考量城乡协调发展的前提下,做到农村社会保障与城市社会保障的平等、健康发展,实现公平。
在现在的形势下,本着公平公正的理念,在农村扎扎实实地开展社会保障建设。
3、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全方位为农民服务。
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是农村的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也是政府的责任。
政府有权也有责任为公民实现享受社会保障待遇提供必要的制度保证,尤其是处于弱势群体的广大农民。
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的政策,农村社会保障建设必须与其他制度统筹安排,协调发展,要想做到宏观上的平衡,必须由国家通过强有力的组织才能实现。
农村的风险来自各个方面,农业生产作为一个质弱产业和极强公共物品特质的产业,其高风险性必然要求政府的强力支持,以保证农民的利益、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的稳定。
所以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只能,通过制度与财政支持推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
4、要为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必要的法律依据。
要使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走上正轨,必须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法规。
全国人大应尽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法》及一系列相关的专项法(社会保障基金法、社会保障程序法等),形成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保障法律的完整体系,确保农村的社会保障切实落实到农民的自身利益上。
总结:深化农村社会保障建设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和谐社会为总体目标,严格执行社会保障的法律法规,使农民切实感受到社会保障带来的现实利益,才能更好的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才能更好的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才能更好的推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向前发展。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研究生学院作者简介:史春泽(1987— ),男,河北人,河北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法学硕士,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
参考文献:
[1]铁卫,曾凡涛.当前农村社会保障面临的难点问题与对策.西安财经学院院报,2005,6-3.
[2]杨团,毕天云,杨刚.《21世纪中国农民的社会保障之路》》.
[3]杨小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现状分析.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8-4.
三农问题
98 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