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切入点,引文本阅读走向深入摘要: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个好的切入点,能优化、整合课文内容,使教学活动进行得更为顺利。
从寻“文眼”,析“赏点”,明“疑处”等三个方面,结合实例,具体阐述了教师如何准确选择文本切入点,引文本阅读走向深入,提高课堂实效。
关键词:切入点;文本阅读;实施策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阅读目标第7条这样表述:“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必须努力钻研文本,善于找到文章的切入点,然后如庖丁解牛一般,引领学生由浅入深,在思维的碰撞中领悟内涵、品味语言、获得启示。
何谓切入点?切入点即突破口,是深入文本的最佳着力点,是文章需要重点研读,深入探究的部分。
它不仅仅局限于构成文章的主要元素:字、词、句、段、图,也可以是其他相关的内容,如文章题目、作者思路、读者疑问等等。
在阅读教学中找准了切入点,就找准了教学各环节的纽带,就能正确地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研究课文,欣赏课文。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找准切入点的实施策略大致有以下几种:寻“文眼”,析“赏点”,明“疑处”。
一、寻“文眼”,删繁就简悟内涵文眼是文章中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词语或句子。
抓住了一篇文章的文眼,如找到了一把金钥匙,就能删繁就简,准确地把握文章重点,深刻理解主题思想,较好地领会思想情感。
可以说,它是读懂文章的一条捷径。
对于文眼,刘熙载认为“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
在篇首则在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在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在前注之,后顾之。
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
”(《艺概·文概》)根据这种说法,文眼可分为开启式、关锁式、照应式、复沓式、额式等等。
1.开启式——总领全文“开启式文眼”开宗明义,是让读者见头而知首尾的结构安排法。
如《口技》一文的开头如此写到“京中有善口技者”,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句中的“善”字梳理全文,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善”即擅长、精通的意思,可见作者要表现的是一位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
例如,从第一自然段和末段来看,作者对道具的描写十分简单,五个“一”,表明口技不是靠其他器物发声,而仅仅是靠一张嘴发声,从侧面表现表演者技艺的不凡;第二至第四段有大量正面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直接表现其高超技艺,同时也有侧面描写听众的神态、动作来烘托其高超技艺等等。
2.关锁式——卒章显志“关锁式文眼”,篇末归出结论或抒情点意,即“卒章显志”,关锁文全。
如《春酒》一文末句:“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的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道地的家乡味”“真正的家醅”究竟是什么?过了元宵,“家家户户轮流地邀喝春酒”里那种淳朴的乡风,热情真诚的乡邻,母亲亲自配制的八宝酒,“十二碟”的会酒,“划拳吆喝”、“兴高采烈”,那气氛那情景如陈年的春酒在”我的记忆里,越酿越醇。
“道地”就在那和谐的气氛,就在那淳朴的民风民俗里。
思母恋乡的情怀,注满了这杯“乡酒”。
在这“文眼”之句的牵引之下,我们不难理解文本的主题——这是旅居国外的游子对祖国、对母亲深深的思念啊。
3.照应式——前呼后应“照应式文眼”,文眼出现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前后照应,首尾如环,浑然一体。
如《紫藤萝瀑布》一文前后都写到“我的脚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开篇“我不由得停住脚步”,结尾我又“不觉加快了脚步”。
由此把文章内容分成两大块,欣赏“眼前开得繁盛的紫藤萝”和“十多年前开得稀零的紫藤萝”,结合写作背景、家庭变故,理解脚步变化的原因,读懂作者的生命感悟,水到渠成。
4.复沓式——贯穿通篇“复沓式文眼”即文眼反复在文中出现,几点成线,贯串全文。
如鲁迅的《孔乙己》一文,文中多次突出描写了“笑声”,这“笑声”始终伴随着孔乙己。
教师要引导学生快速地进入作品的情境,静静地用耳朵去听这些“笑声”,细细地用心去体会:全文有哪些可笑之处?是谁在笑?笑谁?为什么要笑?这些笑又说明了什么?经过用心的品味和思考,学生自然能明白这笑声所蕴含的正是主人公的迂腐、可悲,人们的冷漠、麻木,社会的炎凉、冷酷,这笑声所揭露的正是科举制度的罪恶,封建社会的腐朽黑暗。
鲁迅先生用这“笑”的喜剧形式来表现“哀”的悲剧内容,揭示了更深刻的社会意义。
反复出现的“文眼”,强调了每一幅画面的思想内涵,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这类散文,更容易让人体会到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固有特点。
5.额式——揭示主题“额式文眼”即题目是文眼。
如《背影》,朱自清先生这一引起许多代人共鸣的名篇,其题目即文眼。
又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的“花儿落了”、《音乐巨人贝多芬》中的“巨人”等词都是文眼。
教师都可以通过抓这些关键词,牵一发而动全身,推动文本的整体阅读,达到高效率。
二、析“赏点”,细读多思品语言“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作家创作时,是先有了情思抒发的冲动,再发而为文辞形成作品,读者必先通过文辞才能了解作品传达的情思。
教师要善于抓住文中的动人之处,引导学生细细品读,启发他们思考,把蕴含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成功地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受到感染而引起共鸣,从而获得情感的体验和对课文的深刻理解。
1.现代文中赏以温州二十一中学的陈宝荣老师执教的《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为例,整堂课陈老师非常善于抓住语言文字进行剖析。
比如,其中一个片段是萤火虫从四面八方赶来帮助盲孩子的语句。
陈老师先出示了原文中的语句:“是你吗?萤火虫?”盲孩子向夜空大声问着。
“是我。
”一只萤火虫在回答。
“是我们。
”有几只萤火虫在回答。
……这是一篇童话,陈老师捕捉到语言的这种诗化特点,他不仅利用对比,还请几个学生表演朗读“一只”“几只”“好多”萤火虫回答的话。
通过这样的精心设计,学生马上领悟到原文中的“一只”、“几只”、”好多”所表现出来的文字之美、画面美及萤火虫对盲孩子的爱。
2.文言文中赏许多教师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都会重点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
此句看似平淡无奇,却是苏轼深厚文学功力所在,竹柏和藻荇、天空和地面浑然一体,月夜之美尽在其中。
有些教师把原句和“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比喻修辞的妙处,有些教师让学生通过想象把月下美景描写出来进行品味,然后充分体会作者语言的“简”之美。
把这句话赏析透后,教师就可以提问:这么美的月色别人不能发现,苏轼为什么就能看到呢?自然就引出对“闲人”一句的理解,启发学生思考“闲”的丰富内涵。
由“赏”而“品”,“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三、明“疑处”,质疑问难获启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在有疑处解疑,还要在无疑处设疑。
因为质疑解难的过程是潜心会文、引向深入的过程。
1.揭矛盾——引人入胜在许多文章中,有一些看似矛盾的句子或词语,而这些地方恰恰是作者的匠心独具之处。
如,鲁迅的作品中就有许多看似矛盾的词语。
《孔乙己》的最后一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这句中“大约”和“的确”,一个是猜测语气,一个是肯定的语气,放在一起就是语误。
但是通过讨论和思考,学生就会发现实际并不矛盾。
“大约”是因为事隔二十多年,人们一直没有再见到孔乙己,也没有一点关于他的情况,只能推测;“的确”是因为联系孔乙己最后一次离开酒店的惨状,再想到他生活在那样冷酷的社会,他的死是无疑的。
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词,实际上是深刻揭示孔乙己悲剧命运这一结局是必然的,深化了主题。
如果我们从文本中的“矛盾”之处切入教学,就能创造良好的“阅读期待”,带领学生有效地构建智慧课堂,促进学生走近文本、走进文本,从而超越文本。
只有找准了切入点,我们的文本解读才会更精彩,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更有活力!2.解疑惑——柳暗花明阅读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是一种个性化的活动。
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自己也难以把握或者是学术上存在争议的问题,遇到这种情况教师不应有意回避,而应该把它们抛给学生,让学生充分讨论思考,将会成为整个课堂的亮点,起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1)善“抛”莫怀戚《散步》一文中“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句中的“背”字是个多音字,既可以读“bēi”,又可以读“bèi”。
学生读到此处很不整齐,教师不如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
师:“‘背’这个字有两种读音,你们认为在这里读哪个音更好呢?”有个别学生不假思索地叫了起来,说:“读‘bèi’,我们小学做过这篇课外阅读的。
”师:“别忙着下结论,对比着读一读。
”读了几遍后,有学生说:“我认为读‘bēi’更好,读‘bèi’的话,仅仅是指‘我’背上的‘我的母亲’和妻子背上的‘儿子’,而读‘bēi’的话,不仅包含具体的人,好像还有一份责任。
”还有学生拿着厚厚的《现代汉语词典》说:“‘bēi’更好,词典中‘bēi’就有‘负担,承受’责任的意思。
”大家又反复读了几遍,一致认为读“bēi”更能体现中年人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的责任。
你看,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疑惑既活跃了气氛,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并把课堂推向高潮。
(2)妙“引”抓疑处既可以是教师主动地抛砖引玉,也可以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既应该有预设,也应该有生成。
记得在教学《范进中举》一文时,我问道:“范进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学生纷纷说是考取功名,升官发财。
突然,有一位学生大声说:“那我们读书不也是为了赚大钱吗?”两秒钟的停顿后,我接着说:“××同学提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
同学们,你们说,我们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呢?”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不同的声音产生了:有的认为现在读书是为了适应这个社会;有的认为读书是为了充实自己;也有的觉得读书是为实现自己的梦想作准备。
我顺势加以总结:读书不排除有功利的目的,为了找份好工作,为了谋生。
但是,我们在工作的同时,也在为社会做贡献,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可见,对文本的解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更深入的探讨过程。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只要教师愿意仔细研读文本,有一颗敏感的心,有一个爱思的脑,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一定能抓住最佳的切入点,引语文阅读走向深入,使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文章的精神内涵,从而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达成阅读的目标,为实现高效课堂而提供力量。
参考文献:[1]陆新全.拨开云雾现奇峰:细读文本需抓准切入点[j].语文学习,2012(05):39-42.[2]吴伟星.找准批注阅读的切入点[j].语文教学通讯,2009(17).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