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教学切入点,提高课堂有效性杨坤课堂教学有效性指的是在有效的时间里体现出来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这已经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
随着新课改地深入,我在平时的许多公开课教学中发现有不少的老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的时候,往往会觉得无从下手。
不少老师在教授课文时也经常按照“整体感知——理清结构——探究问题——赏析语言(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中心——探究写法”的步骤进行“旧瓶装新酒”式的教学。
这样安排虽然条理清晰、面面俱到,但是课堂却显得环节太多,缺乏整体美,损害了语文学科特有的美感,淡化语文教学的艺术性。
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讲究方法,讲究策略,我认为最好是要找准教学切入点。
许多教学经验证明:一个好的教学切入点,既可使课堂教学纲举目张,层次清晰,有利于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又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欲望、思维火花,并能确保顺利而正确地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理解课文,欣赏课文。
成功的切入是一种艺术,是教师谱写的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
那么什么是切入点?切入点,即是分析理解课文内容的入手处。
所谓“点”,即一篇课文最敏感、最关键的部位,它可以是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过渡段、一幅插图等。
这些关键处或者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或者点明了文章的情感,或者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暗示了文章的思路。
好的切入点,应是文章思想内容、人物特点、故事情节、篇章结构的聚散点。
它常常会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由这一点可以向课文各部分发散、辐射,也可以由课文各部分向这一点聚拢、集中。
教学时,选好切入点,可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同时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大有好处,当然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教学的切入点与教学导入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联系是作用相同,两者都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区别是切入点高于导入点,是解决文章内容和教学重点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的鉴赏力、感悟力以及应用、整合和探究的能力的一条途径,也是教师课堂驾驭能力的一个体现。
它的存在可以让语文课堂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条主线贯穿始终,不但教学思路明晰,而且学生也可以在老师恰如其分的引领下,发挥主体作用,有所感悟,有所体味,促使阅读达到预期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所以对语文教学切入点的研究也是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的一种重要手段。
选准教学切入点,不是主观臆断的。
教师对教材解读的高下深浅,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分析把握,对教学效果的预测和控制,都尽显在切入点的选择与确定之中。
切入点的选择是灵活的,可以因教材而异、因教学对象而异、因教学目标而异、因教师运用教材而异,看起来似乎无方法可以参照,然而却有原则与规律可循。
下面我从常用的切入方法和遵循的原则谈谈怎样找准教学切入点,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常用的方法1、从题眼切入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抓住文章的题目,打开心灵之窗是迅速切入文章内容的有效途径。
一些老作家总是在题目的设计上独具匠心。
通过精心设计题目,或概括全文的中心事件和中心思想,如:《走一步,再走一步》、《散步》、《童趣》、《斑羚飞渡》、《曹刿论战》、《范进中举》、《香菱学诗》、《智取生辰纲》、《唐雎不辱使命》、等;或交待写作对象,如《春》、《济南的冬天》、《孔乙己》、《藤野先生》、《我的母亲》、《中国石拱桥》、《春》、《济南的冬天》等;或提出所论述的问题,如《马说》、《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等;或揭示行文线索以至结构思路,如《羚羊木雕》、《背影》、《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
文章的题目是全文的中心体现,尤其是题眼,读者可以通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
从文章的题眼切入,可以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从而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和优美语言的体味与积累。
因此,从文眼入手,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透过这双眼睛可以窥视文章的条理、内容。
例如:▲《童趣》(七上第一单元第五课),主要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一将蚊子拟作白鹤之趣;二神游丛草、土砾、虫蚁构成的幻境之趣;三观虫斗、驱癞虾蟆之趣。
“物外之趣”虽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它是观物者的主观体验作用与物的结果,也可以说是因物而生成之意趣。
教学时,就可以从“趣”字着手切入教材。
我们在组织学生初读,译读后,可以提出问题:写了哪些趣事?趣味在哪里?为什么感觉有趣?从而激发学生读、疑、析、议的兴趣。
例如:▲《夏感》(七上第三单元第三课),是今年刚选入的一篇新文章,它替换了《山中访友》。
本文描写夏季的景象,表现夏季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
全文共五段:第一段概述夏季总体特点,中间三段从夏季的自然景象、夏天的色彩、夏季农民劳作的景象三个方面具体描述夏季的自然风光和夏季里农民劳作的景象,最后一段表达作者对夏季的热爱和赞美。
全文五段各有写作的重点,像一组画,从不同方面进行描绘,层次井然,思路清晰。
我们教学设计时,可以从题目“夏感”切入,①请你说说“夏感”是什么意思?(学生可能回答:夏天的感受,夏天的感想、对夏天的感情等)②作者对夏天的感觉是怎样的?用原文回答。
③作者从哪三方面描写对夏天的印象?④为什么作者认为夏天的色彩是金色的?从而体会作者描写角度的新颖,及对夏天生命力旺盛的描写。
③作者写人为什么只写劳作的农人,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例如:▲《曹刿论战》(九下第六单元第一课)简明完整地记录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例----齐鲁长勺之战,文章没有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
全文的关键是“远谋”一语,通过人物对话,曹刿的“远谋”和“肉食者鄙”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
教学时,我们可在学生梳理文意的基础上,从题目中的“论”字入手入手,设问:课文写了曹刿哪几次论战?是怎样论战的,其观点是什么?从这些文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曹刿?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例如:▲《孤独之旅》(九上第三单元第二课),课文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
课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战胜了恐惧和孤独而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
孤独,是生活给予人生成长的一道美丽又残酷的题目,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含深刻意味。
在体验欣赏过程中。
既能扩展学生视野、丰富情感,又能激发学生比照自己的生活形态,树立奋进的信念。
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时就抓住“孤独”这个词做文章,要求学生速读课文,勾画出写孤独的句子,归纳,提炼杜小康的“孤独”是什么?例如:教学《孙权劝学》(七下第三单元第五课),这篇文言短文主要写了孙权以现身说法的方式“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劝吕蒙学习及吕蒙通过学习发生的变化,从而点明开卷有益的重要性,对启发学生的读书品质很有教益。
在教学中,我把文章的切入点定位为“劝”字。
设计了如下问题①“孙权为什么劝吕蒙读书?(用原文回答)吕蒙是怎么回答孙权的?(用原文回答),孙权和吕蒙的身份各是什么?孙权作为一国之君劝大将吕蒙学习,吕蒙竟敢推辞,说明吕蒙性格怎样?(憨直),孙权对于吕蒙的推辞发火了没有?孙权是怎么做的?(晓之以理,现身说法),从中可以看出孙权有什么特点?(关心爱护下属,不以势压人),孙权劝学成功了没有,体现在那里?(蒙乃始就学,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从中可以看出吕蒙有什么性格特点,我们从中学到什么?2、从重难点切入我们每上一节课,都有重难点,突破了重难点,我们的教学任务就完成了。
我们的切入点恰好就在这重难点上。
找准了重难点,再看看重点部分作者是怎样写的,作者又是如何突出主题的。
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找出教学切入点,引导学生再对课文进行分析,就会使学生对课文理解得深刻透彻。
例如:▲《背影》(八上第二单元第二课),课文选自《朱自清散文集》,是朱自清早期代表作,是一篇叙事性散文。
此文通过描写父亲的“背影”来歌颂父爱,把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展现的淋漓尽致。
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去赞美爱,使学生在其中体会深挚的父子情。
全文以“背影”这个特定的形象为叙事线索来表现父亲爱子深情,重点部分在描写父亲于车站“买橘送别”时的背影。
上课时,我们可以“背影”为切入点,设以下问题:课文几次写到父亲的背影?哪一次写得详细?父亲的背影是什么样的?各处描写有什么不同?各有什么用意?切入点找到后,一系列的问题都围绕这个切入点喷涌而出,解决了这些问题,学生就能理解《背影》这篇课文,这篇课文的教学任务也就基本完成了。
3、抓关键语句切入大多数文章都有关键语句,不仅概括主要内容,还能体现课文结构,反映中心思想,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它们往往是理解一篇文章的捷径。
因此,以关键语句为切入点来展开课文教学,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在课堂上以关键语句为切入点,将这个句子的理解和课文思路、中心思想有机糅和在一起组织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脉络清晰,顺藤摸瓜,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条理的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思维的系统性,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例如:▲《背影》(八上第二单元第二课),教学这篇文章时,我们可以抓住“我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
”这个句子设疑切入教学:作者为什么难忘父亲的背影?是哪个时候的背影最难忘?例如:▲《核舟记》(八上第五单元第二课),课文介绍一件精美的工艺品,作者以生动、简洁的语言描绘一只长不盈寸的核舟上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景物特点,赞美雕刻者精湛技艺。
教学这篇文章时,就可以在学生梳通文意的基础上抓住文章中最后一句话“嘻,技亦灵怪矣哉”设置问题:①这话的意思是什么?②谁的技亦灵怪矣哉?③技亦灵怪表现在哪些方面?逐步解决了这些问题也就解读了课文,达成学习目标。
例如:▲《老王》(八上第二单元课),本单元课文都是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以“爱”为主题,几篇课文都在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
本单元阅读教学,要求感受课文所表现的形形色色的“爱”,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去关注身边的人。
这篇文章是杨绛写于1984年的一篇散文。
课文围绕着老王与“我”一家的交往展开。
在交往的过程中,作者知道了老王的情况,老王也帮作者做了很多事情。
作品写到“文化大革命”,那是荒唐的动乱的年代。
学术权威被认作“反动学术权威”,被造反派打翻在地,踩在脚下。
但是,任何邪风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
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俩。
他认准他们是好人,知恩必报,临死也要去谢谢好心人。
作者笔下的老王虽然穷苦卑微,但是精神上没有受到任何污染,他一本做人的道德良心,是极其纯朴的好人。
而作者一家对老王显然也是关爱有加。
可是,在文章的结尾却说:“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为什么杨绛每每提起老王,便在心底里油然滋生出“愧怍”?这就是我在教学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就是要解开这个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