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谈谈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谈谈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从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我们所学的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理论渊源和经典体现,是与马克思社会生产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社会结构理论和社会冲突理论紧密相联的有机体。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不仅包括了对东、西方社会不同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过渡的途径、道路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关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动力以及社会形态依次更迭的理论,而且也包括了对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些具体社会形态所进行的研究(如对英国、德国、法国、俄国、中国等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国家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并提出了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著名论点。

它涉及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人的社会行动、社会结构、社会形态与社会演进、阶级斗争学说以及权力、统治、官僚制、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进行的经济与社会分析,其内涵丰富、体系完整。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具体内容:
1、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科学基础。

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类最一般规律的理论。

马克思一生对人类社会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唯物史观为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分析奠定了深厚的科学基础,为其对社会发展理论的具体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我们认识社会发展理论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2、社会形态与社会演进论是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是各种社会发展理论所依据的一种理论范式。

社会形态是由历史上一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上
层建筑等全部社会要素组成的统一的完整的社会体系,是按照本身特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发展着的活的有机体。

一个社会形态都有其特殊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有其生产、发展和消亡的历史,一个较低的社会形态必然被另一个较高的社会形态所代替,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社会形态更替的历史。

社会的发展和演化是多线条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把社会形态划分为社会经济形态、社会主体形态、社会交换形态、社会技术形态等,但其中以经济基础为划分社会形态的主要标准。

3、“现代社会”的理论是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现代化思想。

马克思深入研究了现代资本主义大工业对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对推动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巨大威力和作用,指出了人类历史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进程中的基础条件、基本途径和主要动力。

马克思的“现代社会”的理论体现了现代化思想。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形态和阶段的多角度的考察与划分及其现代化思想,对当今我国的社会发展与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与指导作用。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过程
通过理解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对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所谓中国式社会主义,就是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是根据中国实际建立和发展的社会主义。

为什么我们要走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原因是由于各个国家的国情是不一样的,因此要想让祖国人民富裕起来必须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中国曾经是个长期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生产力落后,经济文化满足不了人民的需求。

经过长期的探索,我们认识到:照搬外国的模式我们并没有进步,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中
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勇于探索和开拓,才能提高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

为此我们党四代领导集体,依据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论联系中国的具体实际,不断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

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的最终胜利就是取得全人类的解放。

从马克思自由观来说人类的解放就是人取得全面自由的发展。

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类社会的终极目标。

我们从改革开放以后就一直把发展放在首位,取得了经济社会的全面的发展。

但在发展过程中有一段时间逐渐偏离了发展的目标,把经济发展当成了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从而产生了盲目追求经济增长的数量和速度,GDP崇拜等问题。

这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党在新时期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又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战略发展布局,要求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五者全面共同发展。

在今天我们在社会发展经济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但也应该看到在经济发展背后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在社会领域最大的问题是由于一些体制和机制的制约,
在社会财富分配上,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利益两极分化的情况突出,从而使底层群众产生严重挫败感,导致社会公平、正义感缺失,大量社会越轨行为出现,破坏社会秩序,社会心理严重扭曲。

在今天这种收入增长但不幸福的感觉日渐增多,人民群众对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按照马克思的说法,对每个人而言,最重要的不是物质的更大满足,而是发展机会的均等。

因此当前中国各阶层人民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呼唤、对个人权力保障的需求、对共同富裕目标的呼唤更加强烈。

这对我们党在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更大的要求。

为此我们党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要求全党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

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新成果,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话的最新成果,在过去十年指导了我们的发展,更成为我们今后解决各类发展问题的指导方针,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