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为孩子终身发展奠基

为孩子终身发展奠基

为孩子终身发展奠基“养成”的本意,是通过培养而使之形成或成长。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教育。

就是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的质量和水平,最终形成良好的习惯,从而让孩子终生幸福和谐发展。

养成教育的意义中国古代高度重视儿童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

《周易?蒙卦》指出:“蒙以养正,圣功也。

”把养成儿童良好品德习惯的教育评价为圣人的功德。

孔子则进一步指出:“性相近,习相远。

”认为一个人后天形成的习惯,是造成人与人之间差别的主要原因。

19世纪的心理学家李德描绘了习惯形成及其提升人生价值的大致过程,他说:“播下你的良好行为,你就能收获良好的习惯;播下你的良好习惯,你就能拥有良好的性格;播下你良好的性格,你就能拥有良好的命运。

”西方的思想家培根也有类似的见解:“习惯是人生的主宰。

习惯一旦形成,便成为一种半自动化的潜意识行为,对人生、事业、生活起着永久性的作用。

”他们认为良好的习惯就像是人存放在自身的“道德资本”,在一生中都会享受着它的利息。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这些至理名言,都说明习惯养成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占有的重要地位。

而现实又告诉我们,学生的行为习惯不尽如人意。

说脏话、乱涂乱画、乱扔垃圾、随地吐痰、追赶打闹、大喊大叫、群体起哄等不文明行为在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

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

其一,是家长和社区环境的综合影响。

家长在社区骑着车子、光着膀子、嗑着瓜子、扯着嗓子、穿着奇装异服的现象屡见不鲜。

社区的“打工族”“托老族”及单亲家庭现象严重,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单调,不少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就到麻将馆或在家中玩麻将,放学后不是家长接孩子,而是孩子寻家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环境是孩子成长的土壤。

一个人一生中所有第一踪迹都有可能是在生存的环境、家庭、父母那里寻找到的。

然而在这样的家庭和环境中,学生将会受到怎样的习惯影响?又会形成怎样的行为习惯?于是,习惯养成教育在小学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学校要将德育工作具体化,结合实际,加强养成教育;从小事做起,强化行为习惯训练,推进素质教育。

养成教育的做法学习“守则”“规范”,落实养成教育。

“守则”对学生提出了基本要求,“规范”则对学生提出了具体要求。

“守则”和“规范”教育是学生道德养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主要内容。

“守则”和“规范”明确细致地规定了学生的思想、劳动、卫生、纪律、学习习惯、参加活动等方面要遵守的规则,它既是学生规范约束自己行为的依据,又是教师评判学生行为是否规范的标准。

所以,高度重视“守则”和“规范”的落实工作,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开展形式多样的训练,对固定内容反复操作,不断矫正,强化学生遵章守纪意识。

使学生明白哪些应该做,该怎样做;哪些不该做,做了会怎样。

坚持从小事做起,细化养成教育。

要将养成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始终,从严要求,从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抓起,在小事上启发,在细节中育人。

养成教育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序渐进的过程,违背了由低到高这个“序”,就会妨碍学生的成长。

要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尽量做小、做细、做实,不贪大求全,不弄虚作假。

要求要做到“近”“小”“实”。

所谓近,就是要求离生活近一点,离孩子近一点,离社会近一点,不好高骛远;所谓小,就是要求要小一点,以小见大,从小事做起,不唱高调,不搞花架子;所谓实,就是要实在、具体,不要太抽象,不做虚功。

坚持行为训练,强化养成教育。

“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说明训练在养成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良好习惯非一日之功,说明行为训练要做到持之以恒。

习惯训练可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是强制训练阶段。

如课间操是学校每天要求学生做的健身运动,学校天天强调,时时要求,而不少小学生到毕业都做不完整。

训练必须从所站位置、队列队形抓起,从每一个标准动作做起,并且要每天严格训练,一天不行两天,一周不行两周,不见实效不收兵,直至做到“快、静、齐”。

其次是巩固纠偏阶段。

通过强制训练,虽然达到了理想的效果,但对意志薄弱的学生随时有可能反复,所以这一阶段重点要由严格训练转为严格要求。

必须要“坚持”“持久”,因为只有坚持才能胜利,持久才有收获。

第三是习惯定势阶段。

通过第二阶段的反复抓,抓反复,多次重复,学生的行为基本达到了思维定势、类似本能的程度。

不需要监督,不需要意志努力,而是一种本能的自动化的行为习惯,从而达到行为习惯训练的最佳效果。

树立文明标兵,引领养成教育。

榜样教育是对儿童进行养成教育的一种基本方法。

学校要建立养成教育长效机制,定期进行表彰奖励。

如每周各班评选一至两名“文明学生”,星期一升旗仪式给予授牌表扬,受表扬的学生能进一步规范自己的言行,没有授牌的学生努力向文明学生学习,多么希望自己胸前也挂上文明牌。

事实上,评比、授牌、互相攀比的过程,就是良好习惯形成的最好教育。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班的学生大部分都能成为文明学生,校园也就成了文明校园,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就可成为一个学校的校风。

以活动为载体,深化养成教育。

将养成教育寓于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之中,是深化、实践、体验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

如三月份开展学雷锋教育活动,以实际行动学习雷锋,做雷锋式的好少年,培养学生帮助别人、做好事的习惯。

四月份开展学前辈、继传统的教育活动,学习革命先烈的光辉事迹,继承先烈的优良传统,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习惯。

五月份开展勤学习、爱劳动的教育活动,让学生懂得做勤劳的人,劳动最光荣,珍惜劳动成果,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习惯。

六月份举办“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为儿童搭建展示才华的平台,让学生提前准备,各显其能,培养学生勇于展示、兴趣爱好的习惯。

九月份举行尊敬师长的教育活动,开展贺卡制作比赛,“我心中的老师(爸爸妈妈)”征文比赛,培养学生尊敬教师、孝敬父母的习惯。

十月份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学校、热爱家乡的教育活动,举行“学校是我家”“我为家乡作贡献”“国庆节庆典”等活动,培养学生理想信念、爱校如家的习惯。

十一月份开展讲卫生、爱清洁教育活动,动员学生参加自我服务劳动、校务劳动和社会公益劳动,培养学生自主自理、服务社会的习惯。

十二月份开展学校、家庭、社会文明礼貌教育活动,举办争当合格小公民、争做文明好少年、争当守纪好学生主题班队会,培养学生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少年,在家里做个好孩子的习惯。

并且要结合每月的中心活动,每周确定一个重点,进一步深化巩固养成教育。

加强师德建设,保证养成教育。

师德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生养成教育的成败。

首先,学校要制订一整套相关政策和管理制度,采取一系列必要手段和措施,开展系列师德教育活动。

其次,要求教师要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一定要做到还要做好,因为老师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老师的一言一行就是对学生最直观的教育。

老师拾一片废纸,学生就会争着去拾;老师语言粗暴,学生就会野蛮无理。

学校要把养成教育搞得扎实有效,就必须要求教师内练素质,外树形象,让老师的言行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教育作用,为实施养成教育提供必要保证。

走向社会实践,延伸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不能只局限于学校,必须延伸到家庭和社会,才能在实践中检验学到的道理,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内化。

首先要求学生从热爱父母和家庭做起,孝敬父母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否则,所谓的良好行为习惯就无从谈起,即使有一些好的言行,也是学校强制的、短暂的,无法形成习惯。

教育学生懂得父母是天底下最疼爱,最关心自己的人,是一个人的终生老师,要孝敬父母,听从父母的教导,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其次,学校要利用双休日、暑寒假,组织“实践小队”“小记者队”“小喇叭队”“学雷锋活动小组”“卫生小贴士”等社会实践小分队,开展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关心周围的环境、人和事,关心身边的整个社会,提高小学生的自主自立能力,增强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真正使学校养成教育延伸到社会,有利于社会。

养成教育的内容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主要包括礼仪习惯、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三个方面的内容。

礼仪养成教育内容。

主要包括家庭礼仪、学校礼仪和社会礼仪。

1.家庭礼仪:牢记父母生日,当父母过生日时要有小礼品送给他们;逢自己的生日,要为父母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牢记父母的养育之恩;外出或回家都要向父母打招呼、问好,未经家长同意,不在外住宿;对父母长辈的教诲要认真听取,有错就改,被父母误解时,不使性子顶嘴,心平气和地解释;主动帮做家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体谅和关心父母;有客来访,主动打招呼,热情接待;生活有规律,按时作息,生活节俭,不摆阔乱花钱。

2.学校礼仪:见老师要行队礼问好,见同学要打招呼;进老师办公室要报告敬礼,回答老师问话要起立;不给同学起绰号,不歧视有残疾的同学,当同学答错问题时,不起哄、不嘲笑;楼道不拥挤,校园不围观,不说脏话,不打架骂人,不乱喊乱叫;不穿奇异服装,不开襟露胸,男生不留长发,女生不穿高跟鞋。

3.社会礼仪:当有求于人或表示谦让时要说声“请”;接受感谢时应说声“没关系,这是我应该做的”;到商店、影剧院等公共场所要养成排队习惯,参加活动要准时有序,集合做到“快、静、齐”,不高声喧哗,文明喝彩;未经允许不进入他人房间,不乱用他人物品,不偷看他人信件和日记;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对老弱病残要主动让座。

学习养成教育内容。

1.认真听课习惯:上课不做小动作,不玩玩具及学习用品,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倾听同学的发言,判断是否正确,以便补充;专心倾听老师讲解,按要求做好练习。

2.读书写字习惯:坐姿端正,读书、写字姿势正确大方,不乱用涂改液和修正纸,文字和符号要规范,格式要正确。

3.完成作业习惯:认真回顾所学知识,按时完成并细心检查作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各种能力。

4.敢于质疑习惯:勤于思考,敢于提问,不怕说错;发言时,站得直,口齿清,讲普通话,声音洪亮。

5.善于思考习惯:专心听讲,认真思考,积极发言;善于发现,主动请教,发表见解;课前预习,疑难问题,做好标记。

6.与人合作习惯:主动合作,学会表达观点见解,共同解决争执问题;同学交流,尊重别人,保留观点。

7.自主读书习惯:边读边想,圈点勾画,写读书笔记,注重知识的积累;乐于读书,专心认真,爱护书籍,公用书籍不裁剪不乱画。

8.互助、评价习惯:在学习过程中,要互相帮助,共同讨论;既会评价自己,又会评价别人。

9.搜集资料习惯:利用查阅图书、上网浏览、实地考察、走访调查等渠道主动搜集相关材料,拓宽知识面。

10.动手操作习惯:按要求会摆放、裁剪、涂画学习用具;独立完成教科书上所要求的各类操作实验。

行为养成教育内容。

1.诚实守信习惯:说话算话,说了就要努力去做,确实无法完成的,应说明原由,表示歉意;借东西要按期归还,损坏或丢失,照价赔偿,并表示道歉。

相关主题